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家庭作业可以这样布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家庭作业可以这样布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作业未能在家中完成,到学校再来抄,在中小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老师们责怪学生懒惰,不求上进,领导批评老师布置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各学科抢占时间导致学生负担加重,学生则埋头苦干或埋头不干,从不知道这些作业对他们是否真正有意义。这大概是目前校园里关于作业问题的基本现状。总体来说,现在的校园里大部分作业只有一个目的:浇灭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果说我们的大部分作业是有效果的,或许应该说就是使学生在完成机械、枯燥、单调的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地麻木了心智,最后成为一个只懂得顺从压迫的人。写作业为什么不能是一件幸福或者快乐的事呢?写作业为什么不能是一件使思维真正能够得到发展的事呢?

有一年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教材的单元指导要求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肤浅地说,就是学了悼词,要学会写悼词。可问题是,如果让学生来写一个已辞世的名人的悼词,学生恐怕很难有真情实感,要写好恐怕不易。写学生的亲人,未必每个学生都有亲身体会,即使亲历过,死者也大都不是什么伟人,恐怕要有什么“宏篇巨论”也是很难的;写学生自己,想法虽然有趣,但很吊诡,最后可能搞笑多于严肃;写一个虚构的人,又落于玄虚。后来我想,不然让学生来写我自己的悼词吧,毕竟学生和我有了相当的接触,不管学生对我的印象好与坏,由于《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这个命题本身有调侃的意味在里面,完全可以在虚实结合里来完成一个想象中的悼词。这当然会是一个好玩的作业,问题是如果仅仅是好玩,不如去做个游戏,为什么要来写一个作业呢,所以我必须还能够找到学理上的依据,必须使这个作业能与教学目标与我的教育思想相契合,并能使其得以实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具有深沉的理性力量,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的清晰、严谨上,其次表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及深刻性。一个作业要能够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因此,我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仿写的方法来完成作业,也可以模仿原文的思路来完成。通过仿写,促使学生不断阅读原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与理性力量,获得潜移转化的熏陶,并最终能够“学以致用”。这是从教学目标的要求上写这个作业的依据。对死亡的认识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正视死亡,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一个人毕生的任务,因此,我拿自己“开玩笑”,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死亡,思考死亡。这是哲学上的依据。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写老师的悼词既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平等关系的形成,又能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消除学生对语文教材下意识的抗拒心理。这是课程改革理念和教育思想上的依据。有了这样学理上的拷问,这个作业也就能够成立。实践的结果证明,学生写作的热情非常高,而且语言和思想的表达远远超出我的期望,很多原来看来写作水平并不高的学生也写出了很优秀的文章。以下是其中一篇,以供一笑。

在连子波墓前的讲话

2009年9月15日,松柏中学最强悍的空想家缓缓坠落。让他一个人蹦极不超过十秒钟,当我们抬起头看他的时候,却发现他抽搐了两下后停止挣扎——他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离世,对于我们学生是一种损失,这个损失将在学生不再喜欢阅读书籍的时候,使人感觉得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进化的秘密一样,连子波发现了“烧酒”与“火水”之间的特殊关系,由此而认识到词语与词语之间无不有着关联。同时,他还发现了每个学生都可通过文字表达真诚的自己。

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他不,他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发现在桌前放一盆绿色的盆栽对小孩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发现在课堂也可以讲点微微带颜色的笑话以调节课堂气氛……,这不,最近他对蹦极极感兴趣,这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连子波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演,他热爱自己的文字,热爱自己当时所选择的职业,他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有生之年,像一个福建版的《奋斗》!

其实,他是个空想家:他企图改变现代学生的懒惰成性。生活条件的优越,或许正是人的惰性的来处。

连子波走或者未走并不重要。我们不会难过,更不至于悲伤。秋天的枯叶已经落下,下一季的轮回正在萌芽。他走了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重要的是他曾经存在。这就够了。

不需要词藻华丽的悼词,不必奢华浪费的葬礼。静静地看着天空,送别吧。这是西元2009年的一次悲伤。

愿他的墓前开一朵妙曼的小黄花,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难以风化的词字。

子波君,一路走好。

尚飨!

其实家庭作业除了“写”之外,还可以有其它的形式。苏轼的《游沙湖》是一篇简洁隽永的好文章,叙事清晰明朗,人生体悟深刻透彻。好文字总能见心见性,古人说“言为心声”,我历来认为诵读乃滋养心性的不二法门,即使是读科普作品,读出声来,情思的体悟上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声音相较于视觉而言是更入心的,而乡音较官话而言也更贴近生存的本质。就我个人而言,读书时,时常发现在我的头脑里飘过声音是闽南话而非普通话的,当发觉时,我顺着默读时的声音发声,结果发现非常神奇。究其原因,大概是普通话是一种官方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者各地方的人都在使用,其文字所内蕴的共性品质过于彰显,而其文化特性反而被抹杀;二者,官方语言常蕴含官方语系必然附着于其上的思想情感,这种思想情感难免过于正经,故其活泼生动、细腻粗砺的纹理往往也会湮没。授课时,我就用闽南话读给学生听,学生中懂闽南话的觉得有意思,不懂闽南话的学生,可能因为语言的隔膜反而直接触摸到语音在阐发思想情感时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力,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偶尔为之亦可权作一娱,但想来读书本为好玩,只为追求功利性的目的,教学不能滋长人生的幸福,那实在也是很没有意思的事。再想想,这样的设计即使失败了,如果学生觉得好玩,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人生更多是由否定建立起来而非由肯定建立起来的,人们热衷于人生的加法,只许胜利不许失败,在我看来,毁坏乃生命之本质,在失败、否定、删减的过程中,人生或许是变丰富了,而非相反。对于坡来说,得疾而识庞安常,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失败的教学环节未必就会影响其一生,只要它是好玩的,对于他们现在过于沉重的人生来说也应不坏,而对于我自己来说,不曾尝试过的教书方法,可能对过于漫长的教书生涯和陈腐的教育机制来说,会是一条穿越之路。

相对应于上面的教学设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来苏轼的《东坡志林》,选取其中的几个笔记,理解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用各自的方言读熟练,下一节课在课堂上读给同学听,并请同学评选谁是读得最有表现力的同学。有的同学普通话就是其方言,我就要求他们向其他同学学习用方言朗读。这样的作业既让学生在无设防的情况下接触《东坡志林》这样极有韵味的笔记体作品,在理解笔记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时,又需要完成对文言语词的疏通;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字所内蕴的情感与思想的体会,对本土语言或异乡语言的感受又得到了强化。当然,这种“玩”语文的方式亦谐亦庄,对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

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等诗歌,教学生唱唱诗,或者让学生来唱,老师来讲析其深沉婉转的艺术表现力和写作技巧,也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会唱一首诗比会唱一首流行歌曲,或者单调、机械地讲析诗歌表现来说,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可能要深远得多。再比如,教学生提炼一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精选绘画或者雕塑作品,让学生给作品拟标题。

其实老师布置作业,有一个隐秘的心理基础:你们是不可信任的,我布置的这些作业可以迫使你们花时间去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大多数的老师都相信,通过重复的训练可以使这些知识巩固得越坚实,进而转化为能力。越是重复,知识越能得到巩固,这自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不通过重复是不是同样可以得到巩固呢?有没有其它的途径可以达到同样的目标,甚至更好呢?这是很少老师去思考的。而且知识巩固得越好,就能越能转化为能力吗?这种机械记忆有没有可能反而使思维僵化,束缚了能力的发展呢?也很少老师思考这一点。如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项作业是有用的,对其能力发展有帮助,学生即使多花点时间去做也会愿意,而且也会乐在其中。

高考现代文的考查引人诟病,很多作者的文章被出成高考题后都说其实他们自己都不会做命题人出的题目。那么如果要应试,有没有什么布置作业的新形式呢?我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找出三年来高考试卷,对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进行分析,自己找一篇字数相当的文章,仿照高考的出题方式各拟几个题目。由于学生有高考的需要,学生很积极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交上来后,我就选文是否规范、命题是否切中考查要求,选出范例讲析其优劣。这样布置作业,既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又促使学生去研究旧考题,同时又使学生在选文的过程中广泛阅读,而对命题的讲析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把握一篇文章的精要之处,培养了阅读能力,可以说一举而多得。既使无可奈何需要应试,同样也可以怀抱热情,并且真正培养能力。

教育家博拉·梅尔说,学习热情“不是某件你必须灌输、激励孩子去拥有的事物,而你必须避免浇熄的事物”。完成家庭作业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要求,作业布置要真正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有趣有益,而不是浇熄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作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松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