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集群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集群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实施技术创新是企业始终保持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之内的企业和独立于集群之外的企业比较起来,因为集群效应能够很好地提升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且拓宽其创新的途径,从而改进部分技术创新滞后的现状。

关键词: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

所谓产业集群,主要是指一组集中在一定的区域之中,在地理空间上较为接近的属于特定产业的具备竞争、合作关系的各企业及与其发展具有关系的各类机构。因为他们同处于一个特定产业之中,通过相互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联结在一起,从而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位于纯市场与层级制组织间的中间型产业组织形式。

一、关于产业集群和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阐述

(一)产业集群具备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优势

对产业集群实施创新的最主要优势就在于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创新与互动。因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以及共同的生产领域,企业之间具有大量的正式交流以及非正式交流的良机,这就为集群内企业彼此加强学习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集群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能够强化成员之间在技术上的合作,从而降低合作之成本。这一有效的合作能够加快知识要素的转换,使相关知识融合的进程加快。因为创新主要出现于各类知识交界之处,所以,在产业集群网络下知识的不断运动就为知识的运用创设出了很好的条件,从而加大了新知识形成之机会。同时,因为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的密切联系与互动,知识、信息以及其他各类资源之间的共享,能够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技术与市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所以,产业集群之中创新主体进行联结,由资源共享而形成的各种协作性创新能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这一立足于相互协作而形成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能够将集群中各创新主体的知识以及技术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从而满足当前愈来愈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二)产业集群能推动企业加快自身技术创新步伐

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学者集中研究了产业集群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造成的影响。就产业集群角度来考虑,学者马歇尔提出了产业集群应当通过劳动力市场所具有的各种优势、投入与产出关系、技术外溢等各种不同的要素而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的影响。Steiner则把以上要素归纳成专业化、联系以及知识外溢。笔者觉得,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的运行机制主要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种:一是集聚机制,其实质是对资源以及生产要素的一种集聚。产业集群所特有的环境与组织的特征能够促进集群中各企业对于集群之外各种资源的吸收机制。二是协同机制,主要指在产业集群这一特殊组织的内部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特定产业链分工的专业化前提下所产生的协作与配合、竞争等关系。三是共享机制,是指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为了在集群中实施资源交换和组合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学习与知识共享的全过程。四是支持机制,主要是指产业集群系统之中的一部分辅机构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展开的相应支持。产业集群的支持能够培养集群企业的技术特点。企业在产业集群所能得到的支持是集群之外其他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二、产业集群视野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一)力求增加产业集群内企业取得资源能力

产业集群内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对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技术创新。企业应当致力于提升自身获得资源的能力。在对内关系上,企业要强化对各机构和组织的管理,健全完善各类制度,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改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与资金。在对外关系上,企业应当建设良好的关系网,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资本,强化企业获得外部资源的能力。产业集群企业作为位于相近的地理位置上进行聚集的相同或者相似行业中的企业,迫切需要构建起企业外部网络关系,主要包括了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和同行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等。

(二)加快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能力

技术创新之来源是一种知识上的创造,高校与科研院所拥有了十分强大的科研方面的实力,是十分重要的知识来源。为了健全完善集群区域的创新型体系建设,产业集群一定要积极引入技术创新,和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实施更加紧密的联合和合作。一是我国产业集群在普遍意义上存在着知识基础有所欠缺等问题,一部分拥有强大研发机构与科研能力的大型企业非常有必要在基础性内容的研究上、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和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创新型体系建设。而对于那部分缺乏良好研发能力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更加迫切地需要从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中直接得到所需的各类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服务。二是随着我国对于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实力正在显著提升,然而,从实际状况来看,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已难以满足研究工作之所需,这就要求高校科研院所强化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让企业能够得到更加多的研究经费,以实现创新型体系建设之目标。实际上,当前企业已成为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研究经费的重要提供者。所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很好地促进知识的创造以及科技创新,从而加快创新型体系建设的步伐。

(三)促进服务企业中介性组织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中介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是要强化对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产业集群区域所在政府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各种直接的支持,或者是通过协调来引导各类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并提供创新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从而促进产业集群之中各家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二是要积极鼓励具备市场意义的中介服务组织取得新的成长。政府部门要努力创设出更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从而建立起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中介服务组织管理机制。

(四)完善集群内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工作

和各个孤立存在着的中小企业比较起来,产业集群之中的中小企业往往会由于能够获得位于外部的规模经济,从而能够相对较为容易地得到产业集群之外的其他机构的充分信任,具有融资上的优势。然而,只是单一地依赖于市场上的资金积累或者商业银行信贷,并不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要以此为基础,切实提高产业集群之内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多样化,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是,政府所需要创造与提供的是融资途径运行的政策性环境。一是要致力于开发企业债券与市场证券等直接的融资途径,从而鼓励以民间资本为重点的风险投资体系,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力支持。二是要开发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等中小型融资服务方式。政府可以有效运用地方合作制下的中小金融银行和中小企业间信息较为充分、风险比较小等优势,逐渐放权给地方合作制中小商业银行,并为技术创新提供各方面的融资需求。三是要健全商业银行体系和与其相配套的信用担保机制。要由集群所在地政府建立起集群之中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对于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可由政府通过建立技术创新投资基金等形式,为其提供融资与贷款等方面的担保。

(五)健全财税激励和政府政策帮扶机制

集群区域内政府应当妥善利用财政政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支持,从而缓解企业的资金紧张情况。一是通过减税与减费、减息等各类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各类负担,并且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府财税优惠政策要全面创新技术、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等各环节,从而消除优惠政策对于企业在规模、性质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二是要切实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上的投入比较少。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考虑形成对重要技术实施研究的补贴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应当赋予其专项技术研发补贴。三是要积极推进对政府采购的支持。因为政府采购是一种典型的需求拉动型支持形式,能够培养与创造出新兴市场的技术支持。和以上财税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形式比较起来,政府采购方面的支持更加有利于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政府可运用立法等形式建设运用政府采购以加快技术创新的的机制,并且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倾斜力度,并且明确政府采购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所提供的支持。

(六)创建产业集群中企业资源共享体系

产业集群中的一部分企业尽管资源比较有限,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然而各自也具备了一些比较上的优势。集群之中各企业及相关的主体可以将相同利益作为基础,运用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等形式来共同实现技术创新之过程。然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状况受制于产业集群区域环境之影响。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出各类共享机制来规范产业集群之中各主体的创新。要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以实现企业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共享,并且维护当前市场环境的公平与公正,让各类违法或者违规经营的企业都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创设出很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的最重要主体就是企业,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企业朝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不断发展。为此,要以创新企业的组织网络以及商业模式等为主要依托,积极落实国家技术创新战略,注重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而不是单一提高一部分技术创新能力。唯有如此,产业集群发展才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岳芳敏. 集群企业创新行为机制分析[J]. 财经科学,2007(8).

[2]邓晓锋.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以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企业为例 [J]. 广西社会科学,2009(4).

[3]储著贞,罗 军. 论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 现代商贸工业,2009(6).

[4]陈李宏. 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09(9).

[5]朱彬钰. 集群企业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作者简介:

杨娜曼,女,(1974.10~),湖南郴州人,博士,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

注:本文系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2012ZK2047):湖南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发展的对策研究;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一般项目(2012ZK3119):产业转移背景下大湘南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研究;2012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ZZ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