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乔哈瑞窗口”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教法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乔哈瑞窗口”视角下的高中政治课教法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乔哈瑞窗口”理论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公众我”“私密我”“背脊我”“潜能我”。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从心理角度出发,扩大“公众我”,缩小“私密我”,消除“背脊我”,突破“未知我”,可以达到在新课改下优化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乔哈瑞窗口”;高中政治课;教法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汉姆(Harry Ingham)在从事一项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的研究时使用了一种人格范式,学术界后来称其为“乔哈瑞窗口”(或“乔哈瑞窗”)理论,这个古怪的理论名称由这两位心理学家名字合成,即“Joharry Window”。该理论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公众我”“私密我”“背脊我”以及“潜能我”。[1]

其中“公众我”指“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我,如果将人的认知区域也分为四个区,那么按照“乔哈瑞窗口”的界定范围,“公众我”也可以称为“公开区”;“私密我”指“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也称为盲目区;“背脊我”指“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我,也称为隐秘区;“潜能我”指“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我,也称为未知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中学生所接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广泛,涉及国情、公民道德修养、法律常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文化与哲学等方面,这些理论和知识既对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有所补益,又灵活地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及推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从这些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对师生、生生间心理交流的要求也更高、更迫切。这种形势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引入“乔哈瑞窗口”人格范式,从人际交往的心理角度出发,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达到优化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一、深化课堂体验,扩大“公众我”——深化教学体验的教学方法

“公众我”最利于建立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因而这一象限也是其他象限的基础。“公众我”是一种“你知我知”的完全开放的“我”,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师生在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完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彼此之间是完全透明的,或者是无隐私的,如果在课堂互动中通过放大“公众我”,师生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达到并增加共鸣,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何放大“公众我”呢?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说教技巧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消除学生的对某一知识领域因为不知所产生的心理防备,从而获得学生的许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坦诚而热情的对待学生,向学生展现出自己的“公众我”。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个环节上只有打破自我意识上的壁垒,才有可能坦诚向老师表露心声,诉求新知。这种做法的要领是:以心声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突破时空界限,在学习上达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和跨越。

这一环节可以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交换”作为实例进行课堂教学。

二、扫除障碍,缩小“私密我”——深化认知体验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师生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即有些信息老师知道,学生却不知道或有些信息学生知道而老师不知道。前者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私密我”,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障碍之一,如何扫除这一障碍,缩小学生的“私密我”,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这对课堂上的老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还是以“商品交换”为例。在授课前会出现老师深刻了解“商品交换”的前提、本质等内容,而部分学生不了解;反言之,学生不了解课程内容,但老师在上课前并不知晓学生的这一情况,因而对于老师而言也是“私密我”,即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在授课中,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向别人表达自我、表露心迹的渴望,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放低姿态,真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他们才有可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再者,教学中由于“私密我”的存在,致使师生间在掌握信息和理解教学内容上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老师可以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感觉到教学过程更具人性化,从而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互通心声,互相交流信息。

三、拓展交流空间,消除“背脊我”——拓展交往空间的教学方法

“背脊我”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自知”,但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有自知之明”中的“自知”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指的是认知领域,后者指的是人的修养。这一象限的存在,给政治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便。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已总结出:启发是解决“背脊我”的比较有效的途径。这为我们在教学中消除“背脊我”,拓展师生间的交流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以哲学中“人的本质”教学为例。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提出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在问题提出之初,老师可以从“人从哪里来?”引出话题,师生间的交流处于“公众我”阶段,彼此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通信息;当讨论进行到需要深入交流和互动时,如人是如何进入社会的?互动步入了“私密我”,学生就开始不知道并且有搪塞应对的趋势。此时,老师进行启发式引导,如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来到这里学习?”使之进入第二步,心理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继续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探讨“在这里我们会怎么做?养成了那些习惯?这些习惯会有什么作用?”等,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们是老师,又会问哪些问题?”彻底消除学生心理上不敢回答或因不知而产生的防备心理;第三步,老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并且说出“社会”这一概念,让学生产生试图了解“社会”这一新概念的诉求,随后拓展学生交流空间,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人进入社会会怎么样?离开社会又会怎么样?”与学生达到感情共鸣,逐渐消除“背脊我”,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人的社会属性”本质。这样,老师通过启发学生,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消除“背脊我”,优化教学的目的。

四、延伸学生认知领域,突破“未知我”—“自主体验—探究展示”的教学方法

“乔哈瑞窗口”理论中把个体与他人都尚未认识或了解的象限称为“未知我”。这部分是彼此都完全封闭的高度敏感区,也叫着“尖叫区”。人们在彼此的交往当中一旦触及这一区域,冲突即刻发生,而且很难控制。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对于一个师生都“未知”且尚未挖掘的认知区域,其突破的过程是最艰难也是最重要但却可以延伸认知视野的过程。我们认为,突破“未知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展示”的教学过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习上应当具备“培养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在这项能的培养上,老师可以通过突破学生的“未知我”来得以实现。

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教学参考书上面要求学生去了解的内容可以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方法。如在生活与哲学部分中,政治教科书上一般是不会详细列举出费尔巴哈、柏拉图、黑格尔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及其思想的。为了增进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使其通过亲自参与、收获新知,心理和情感上有所反应,感受通过自主探索教材未提、教师未教的知识而拓宽知识领域的喜悦。

有了以上 “未知我”的初步突破,部分学生就有可能会有继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决心,从而沿着“主动体验”出的思路继续寻找哲学的源头,待到“源头活水滚滚而来”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分享喜悦的形式将所获资源与同学们共享。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完成我们政治课教学模式中最难、也最有意义的环节——突破“未知我”,达到“课改标准”中要求的“培养能力”之目的。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3]作为心理实践艺术的政治课课堂教学,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也许不能完全达到“知己知彼”,但以“乔哈瑞窗口”理论的视角审视自我,以课堂互动扩大“公众我”,缩小“私密我”,消除“背脊我”,突破“未知我”,探索高中政治教学的新模式,促进教育学的转型,不失为一种深化课改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吴若权.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3).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作者单位: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