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从教学片断看问题

授课内容:严重的水土流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教学片断一

教师提供知识结构图如图1,学生自读课本完成填空。

教师提问,规范答案,学生齐读知识结构图内容。

教师总结: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中自然原因包括地形、气候、土质、植被等。水土流失后果可从耕地面积、土壤肥力、河流含沙量等分析。

承转:除了黄土高原,我国还有哪些地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大家完成课本活动3,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并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提问两名学生,并从地形、降水、植被、地面物质组成等方面归纳答案,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将答案抄写在课本上,齐读两遍。

*教学片断二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①课本从哪些方面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还能补充哪些方面?②“观察课本活动1中的图8.6,总结你发现的规律。③水土流失有何危害?对课本活动2的对话,发表看法?

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有否不能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有小组提出:山坡上过多地建商品房,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还有学生提出:水土流失加重,植被减少,会不会影响到气候,使水旱灾害增加?这两个生成问题掀起课堂高潮,教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探究答案。

教师请两名学生归纳问题答案,学生归纳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增加了不合理开发商品房。在叙述水土流失危害时增加了水旱灾害增多。教师肯定学生答案,然后出示问题: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有哪些?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图”,分析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学生发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8.8“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提问:为什么新疆水土流失不严重?两名学生回答后由教师总结判断方法。

二、从教学评价找症结

相同教学内容两位教师处理方法截然不同。试用测试题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出雪山,越峡谷,浩浩荡荡奔流到海,孕育着无数华夏儿女。但长江北岸,大巴山下,青山绿水间一片绵延数十里的黄色荒山野岭格外醒目。这就是被专家称为“南方水土流失之最”的湖北宜昌金竹至远安荷花的黄色走廊。长江流域既有“先天丽质”的一面——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降雨量大。一旦地表植被不复存在,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用多长时间就可将土层冲刷殆尽,使土地资源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

材料二:如图2所示。

(1)分析长江上游“黄色走廊”形成的自然原因。

(2)水土流失将会给长江流域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3)你会提出哪些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片断一”中的学生记住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也记住教师总结的其它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缺失。学生学会了固定的知识,尚未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检测肯定会感觉“考的没教”——教科书中没有讲长江上游,“教的没考”——教科书中讲的黄土高原未考。“片断二”中的学生在问题启发下,自己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完成较好,还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成和解决了新问题,不会感觉“考的没教”或者“教的没考”,因可从检测题联系到“黄土高原”一节所学知识。

三、从教学行为寻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由来已久,在教育界用来比喻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之方法。“片断一”中的教师“授人以鱼”,“片断二”中的教师“授人以渔”。如何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从“教知识”到“教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对比,寻找突破方向。

教师角色对比。“片断一”中教师虽然提问学生,但他自始至终是一个统治课堂的知识传授者,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课堂教学活动全部都是他的预设,没有任何生成。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课堂学习的奴隶。“片断二”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提供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人。所以,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首先要有准确的角色定位。

教材处理对比。“片断一”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实施“教教材”,没有任何创新和突破,所提问题未有思考价值,难以启发学生拓展探究。“片断二”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用教材教”,预设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能诱发学生探究热情,所以有思维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要具备科学的“教材观”,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大胆整合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材研发能力。

教学方法对比。“片断一”中学生虽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但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未给学生置疑释疑机会,而是自己提问个别学生,最后带领学生回归自己预设的正确答案。这样的自主是假自主、合作是伪合作,学习活动只是课堂的“装饰”。“片断二”中学生自学后,又在小组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答疑解惑的机会,教师预设的是学习活动的组织方法,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后结果。学生经历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所以,实现从“鱼”到“渔”的跨越,应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价值、有意义地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