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乐舞百戏图所呈现的汉代乐舞百戏演出装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乐舞百戏图所呈现的汉代乐舞百戏演出装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代乐舞百戏的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体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杂”,并没有一定的规范,我们研究汉代的乐舞百戏演出装饰,只能从服装、装扮、道具、场地等各方面加以探索。因为服饰、道具、装扮等往往都是某些杂技、乐舞之所以存在的“生命”。从沂南汉墓乐舞百戏图中可以看到演员装扮和道具运用的情况,它关系到演员技艺水平的发挥,同时好的装扮也会更容易吸引观众。

追述历史,在原始社会的狩猎祭祀活动中,已经有了服饰和装扮的影子,这些虽然是很原始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为了能得到神灵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装扮,寻求一种生存的力量。如云南省沧源县,发现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舞蹈画面的原始岩画,手上拿着各式兵器的人们似乎在模仿狩猎时的情景,有节奏地作出各种有趣的舞蹈动作。他们为了模仿各种动物,在头上还有肩膀的部位插上短羽毛或者长的尾羽,来装扮身体的各个部位。人们坚信用羽毛来装饰自己能得到神灵的保佑,能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更强大。还有一副类似的,图的主体是两个模仿鸟的人,上半部分就是鸟的样子,下半部分则是他们本来的腿,周围是一群负责伴舞的人,雀跃的样子仿佛在传达捕获到猎物的喜悦。

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的孙家寨一座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内壁绘:舞蹈“纹的彩陶盆,距今约五千年,是迄今考古所获年代最早的一副舞蹈图,相当于我国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舞蹈图绘于陶盆内壁,用纹饰分隔成三组,从画面可以看出舞人服饰整齐划一,头饰及摆向一边,舞蹈动作规整,表明当时对舞蹈的服饰已经有了统一的要求,动作的规整也说明音乐也有了规律的变化。对于服饰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书・乐志》而且也只限于宫廷中的雅舞。强调了舞人的衣冠、颜色的选择和整齐。汉代对于乐舞百戏技艺的服饰也有零星记载。如《后汉书・舆服志》曾谈到“方山冠,似进贤。以五采为止。祠宗庙,大予、八俏、四时、五时、五行乐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然而从文字中只能揣摩其大概,从沂南汉墓乐舞百戏图中可以看到,表演每一个项目的伎人服饰都不相同,也可从临沂汉墓帛画彩色角抵图中可以真切的看到汉代角抵戏伎人所穿的服饰及装饰:头戴高冠,高领挽袖,腰间系红缨。图中三人服饰有颜色区别,可见对于演出服饰已经职业化。另外俳优是表演滑稽逗笑的谐戏乐人,他们的服饰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考古所获的汉代陶俑形象资料或汉画像石图像资料看,基本都是身材矮胖、挺胸凸肚,装束都是上身袒裸、长裤欲脱。如东汉击鼓俑。郫县东汉优俑,洛阳汉墓优俑,服饰装扮突出了滑稽可笑的特点。

从画像石上看到的汉代百戏演出,主要有动物扮演、神怪扮演与扮人表演三种,演出服饰相应地也就有了多种。服饰服务于表演,如在沂南北寨汉墓中乐舞百戏图中就有动物扮相的鱼龙蔓延之戏、雀戏等,把人装扮成鱼活着是大雀,塑造了人物的外部形象,更好地达到表演娱人的目的。神怪扮相在出土画像石中也是经常看见的题材,如沂南汉墓中的大傩图,形象诡异的鬼与神同时出现在同一场景中,内容一般就是神驱逐捕捉慌乱逃窜的鬼,神情大多狰狞怪异。《周礼・方相氏》中说道:“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方相氏的手掌上蒙着熊皮,带着黄金打造的有四只眼睛的面具,手持戈矛金盾等具,领导一百多人进行傩事活动,挨家挨户驱除鬼怪。可以看出这样的仪式也有扮演的意思:所谓方相氏,就是周代宫廷里的司傩,把方相式装扮成怪异夸张的样子,以他为主,辅以众多官吏与鬼怪。服饰与装扮都已经有程式可循。所以不难看出傩舞扮演中有神、鬼两类角色形象,所有的鬼、神都戴头套和面具,这与古希腊戏剧演出到有相同的一面,只是所表达的功用有所差别。另外最有名的扮动物表演是《东海黄公》,是演东海黄公与虎相斗的故事,后来汉武帝则取入宫中作为角抵戏。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对之记载甚详: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演出时有两个演员,一个装黄公,一个扮猛虎。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故事情节来演出,所以人物的造型也是事先打造好的。演员的装扮比较固定:演黄公的人“以绛缯束发”,演猛虎的人以白虎装束自己。所以民间演出有专门的装扮服饰,扮“黄公”所用“绛缯”随手可得,而装扮白虎只能找像白虎皮的道具所代替,这些都是要事先准备好不可。关于扮人的表演当数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所载“优孟衣冠”的表演,大致的故事是:楚国大臣孙叔敖去世后,家里受到冷落,境况很不好,于是托优孟向楚王说情,优孟就穿着孙叔敖生前的衣冠,化妆成孙叔敖去见楚王,勾起楚王的旧情,楚王最后醒悟过来,优待孙叔敖家。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扮演事例,现在看来依旧妙趣横生。这个戏都是由真人扮演,和以往扮演动物、鬼神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没有在专门化的剧场中演出,但是已经具备了喜剧的雏形,在人物服饰装扮上经过了专门的设计,达到了历史的真实,在人物化妆方面虽然没有介绍,但是可以推定出必然经过“易容术”的装饰,从中可见对服饰妆容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

在化妆方面最能体现在汉代这方面技艺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边箱出土的八件着衣歌舞俑和五件彩绘乐俑。这些木俑面部丰腴而秀美,敷白粉。其中女舞俑一双娥眉微微突起,脖颈柔美,腰肢纤细,臀部丰满,双腿修长而匀称。出土之际尚可依稀辨认出着短褥和长裙。

综上所述,汉代乐舞百戏艺术尚处于戏剧的一个萌芽状态,演员的服装与化妆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演出,只能通过戴假面,也就是所谓象人的办法解决,由于剧情的需要,戏衣的装饰性和虚拟性特点,已经渐渐有所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汉人对于服装和化妆已经有了一定理解,并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对于《西京赋》中所记载的声效方面,已经有了用石转雷的方法,象征雷声,还有云起、雪飞等,这“分明是舞台上戏剧的不经与效果”,如董每戡所说:“按诸汉代在各方面都有特殊的成就来说,大有可能发明创造了类似舞台装置和音响效果的东西,在这方面,西欧无论如何都远远落在后面。不仅公元前罗马时期没有正式的舞台装置,到文艺复兴时还只是依靠一班天才的画家们作的背景画,而中国人则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便有了这样惊人的创造,确实值得我们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