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于形式 重于实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花架子”,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实效性。因此,我们要舍去那些形似而神离的情境创设,走出情境创设的误区,让情境创设真正服务于教学。
一、教学情境要寓思于趣
从表面上看,情境创设只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漂亮画面,一个供学生听的故事而已。在某种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故而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有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的创设应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为目的寓思于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空心纸筒和实心圆柱各一个,问:“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圆柱的侧面积大?”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动手操作。学生用剪刀把空心纸筒垂直剪开,展开后发现是一个长方形,他们用直尺量出展开图的侧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侧面积。实心圆柱不能剪开,怎么办呢?我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前面展开的纸筒重新围起、展开、再围起……经过多次的操作,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可以用绳子测量出实心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后,求出它的侧面积。然后,我再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2.展开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3.圆柱的侧面积怎样求?这样能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出现思维的碰撞,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二、教学情境要源于生活
创设情境不能脱离现实或生搬硬套,情境应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要从学生的角度看生活,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富有个性,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提高能力的地方。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奶奶,到2008年才过了18个生日,大家想知道她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神秘地说:“今天学完这部分知识,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秘密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并有目的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使情境创设 “变味”、“走调”,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础,以“数学味”为本质,以“发展性”为导向,以“吸引力”为保证,使情境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情境要具有科学性
不考虑到情境对问题的指向性与暗示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而是杂乱无章,与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是毫不相干的。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教学内容抽象性的不断增加,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条件、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
例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相向而行”、“相遇”等词难以理解,于是,我运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在屏幕上先出示一条线段,接着在两端闪烁一下,然后轻触键盘,便见两人同时从家向学校走来,越走越近,直至相遇。学生在直观的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词的意思。因此,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