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心脏缺血是临床中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其中,心脏缺血的预处理后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心肌缺血的耐受力,并减少其心肌梗死的面积,同时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本文对心脏缺血的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临床作用和主要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

心脏缺血;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逐渐的升高。心脏缺血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现代医学中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缺血。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胸骨后阵发性的疼痛,有时还出现有四肢冰冷等症状,多数的患者是在劳累或者兴奋之后容易复发,而且每次的发作时间也比较短,但是在休息之后其症状缓解。该病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一般很容易出现不可避免的血液循环的损害情况发生,因此,有效的预防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心脏缺血处理的临床应用

11 心脏缺血预处理

对于心脏缺血的预处理操作方法主要将供应于患者靶部位的动脉血管进行完全或者部分钳夹,并造成缺血。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将钳夹去除使患者的血供恢复,反复的进行上述操作5次。根据Walsh等[1]对心脏缺血的预处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情况,而且对患者的心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缺血的预处理在临床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①对于缺血预处理需要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前提下进行实施,对于一些急性和突发性的心血管情况,一般缺血损伤比较难以预测。②缺血的预处对心肌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预处理是一种具有创性的操作,在手术的操作中延长了整个手术的时间。③对于缺血的预处理次数和频率目前还是无统一的标准规范,常常缺乏一定科学性的证据。④对于缺血的预处理需要进行钳夹动脉的处理,由于多次的操作很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的斑块脱落情况出现,从而导致血栓栓塞的情况出现。虽然临床上采取心脏缺血的预处理,但是尚无规范性的操作标准。

12 心脏缺血后处理

根据Zhao等[2]的临床研究分析,对于心脏缺血的后处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能够有效地减少缺血后的心肌梗死面积情况。②可以减少再灌注中而引发的细胞凋亡情况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发生。③对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情况具有促进的作用。其中,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效果一般与患者缺血结束到后处理的开始时间有关,同时与每次的处理时间以及次数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缺血后处理过程中操作时间过长很容易出现病情的加重,而且多次的操作还会引起血管痉挛的情况发生。若处理的时间过短同样达不到对心脏保护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引起缺血损伤情况出现。因此,控制好后处理的时间和次数是确保患者治疗的最佳条件,但是临床上对于最佳后处理的措施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此外,临床上对于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是否具有协调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还需要临床上进一步的试验观察。

2 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作用机制

对于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主要作用机制主要是促使类阿片样的物质和腺苷以及缓激肽等激素的有效释放,从而激活患者体内细胞膜表面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使得灌注损伤的营救激酶被激活,从而有效的抑制了细胞凋亡。同时对线粒体产生ATP也起到促进的作用,并抑制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转运孔道的开放,而细胞超极化缩短了整个动作电位的时程,耗氧量也减少[3]。

3 影响心脏缺血处理的常见因素

临床上对于心脏缺血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4]:①年龄。在心脏缺血处理过程中,高龄患者由于身体的各项机能的下降,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调节,而且在临床上多数的研究表明,高龄患者在进行缺血的预处理与后处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肌保护能力下降。②慢性疾病。根据资料显示,在进行心脏缺血处理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慢性疾病的干扰,尤其是糖尿病和肥胖以及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等。这些慢性疾病在很多的程度上限制了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应用效果。③药物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临床上一些治疗药物对患者心脏缺血的预处与后处理具有一定的干扰,常常表现为处理的信号转导通路受到干扰。常见的干扰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和非甾体抗炎药等。同时,环境因素也对患者心脏缺血的预处与后处理具有一定的干扰,常见的干扰因子有吸入性颗粒和乙醇以及吸烟等,这种干扰因子对患者的腺苷受体功能与内皮细胞均有一定的影响。

4 展望

随着今年来人们对心脏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不断研究,其中缺血处理分子生物学逐渐地在清晰,而且有效的促进了药物性的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临床上对于心脏缺血的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主要依据患者心肌梗死减少的面积进行衡量。而在临床试验中,主要依据处理后患者心肌酶谱释放情况进行评价[5]。总体上看,对于心脏缺血的预处理和后处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而提高临床中的实用性。此外,临床上对于心脏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操作目前尚无标准化的规范,而且使得临床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降低临床试验中的可比性。因此,在日后的心脏缺血预处理和后处理的工作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操作,从而为临床上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参 考 文 献

[1] Walsh SR,Tang TY,Kullar P.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during cardiac surger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erioperative outcomes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8,34(05):985994.

[2] Zhao ZQ,Corvera JS,Halkos ME.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injury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reperfusion:comparison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3,13(02):784785.

[3] 陈华学,尹沛然,靖雪敏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10,13(10):844845.

[4] 吴韦,姜醒华药物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实用临床医学,2010,13(10):788789.

[5] 徐元林,王伟心脏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的临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09):113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