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文言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首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如果从考试的角度看,我们应该牢固地掌握哪些内容?如果从你们的兴趣爱好的角度来看,我们又该学习哪些内容呢?
二、教学过程
先是各小组轮值组长抽签确定自己的组员,短暂的座序调整分层分组后,各组同学一边自觉地阅读课文,一边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5分钟之后,同学们形成了共识:从考试角度出发,需要诵读全文、理解常用的实词虚词、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把握内容、概括中心;从自己的学习兴趣出发,大家更愿意撇开考试框架的束缚,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方法来学习。确定了学习的内容之后,所有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步骤,就全由学生自己来安排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把握准文章的人文价值导向。
第一阶段:诵读的比拼。20分钟的自主支配时间。几乎不需要老师的任何点拨和帮助,各组有的诵读,有的探究,有的逐字逐句地圈点勾画,有的分工查阅资料,第5组则利用教室网络平台搜索起苏轼的传记和履历
来……20分钟后,进行小组为单位的个人基础大比拼。先是分组诵读竞赛,每组30分,预设时间3分钟,准确无误且超越时限的加5分。整个过程采用全组接力形式,两组一轮,秒表计时,字音、句读错一处扣1分,直至扣完个人应得5分为止,物质奖励一个优胜组。然后是打破组别界限的个体极限挑战,最短诵读11秒,获得冠军的学生那流畅而清晰的诵读赢得了全班的喝彩。
第二阶段:基础落实问答。针对词句的翻译、内容的把握、中心的概括,要求每个人独立对应设计三组问题并作好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组内审阅后,署上姓名,分类投递到指定的纸盒内(答案个人保留)。小组问答采用抓阄和辩论形式,组内抓阄,确定人选,代表本组各抽取不同内容的题型个一题,上台回答或展示,由出题人评分,每题10分。在具体的答题和评判过程中,各组的辩论非常激烈,决出优胜组两名。为了兑现教师的承诺,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本来一课时的内容,现在不得不延伸到课外探究中去,不过这也给学生的个性化探究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阶段:个性探究和特长展示。主要运用学生最喜爱或最擅长的其他学科特长、自己的兴趣爱好,横看、纵看、仰看、俯瞰、回顾、展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和体验苏轼的思想情感,用最自由的形式,最特长的方法,最美好情境来展示原文的艺术魅力,来表达自己的独到感悟和思考。小组之间可以选择单人闯关,多人组合或全组整合等形式,抓阄确定各组决赛名额。每组展示时间只有5分钟。第二节还没上课,学生就早早地准备停当。在经过了5分钟再次演练之后,抓阄确定了各组参赛人选。
第三组展示的是本组的6幅素描连环画《承天寺夜游记》, 逼真地再现了苏轼月夜会晤老朋友的全过程,而且配以6段简洁生动的故事描述。一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另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解说。第四组展示的是根据原文改编的两首小令《望江南》:“[小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人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一)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复交横,盖竹柏疏影其中。似幻又似梦。(二)望长空,何夜无明月,何处无苍松翠柏。唯少闲人如我俩。悲凉却悠闲。”
虽然在词的平仄节拍和协韵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孩子的文学功底和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不禁令在场的听课老师颔首;特别令人感动的还数一组的小组情景剧――《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拉上所有的窗帘,打开液晶投影大屏幕,在一轮明月之下,远处是滚滚的长江,近处是一座静静的寺院,一位学生扮演苏轼,一位扮演张怀民,一位做画外音,另一位负责播放《梦幻曲》和课件的背景置换。整个展演过程9分多钟,尤其是结尾的设计灵巧而感人;“苏轼会意地点了点头,微微一笑,顺口成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梦得也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禁不住也接了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吟完,两人禁不住同时大笑起来。不知不觉中,两人走出了寺门。透过宁静的夜色,远眺连绵起伏的幽黯的山影,梦得似在自语,又似在言他。‘人生如白驹之过兮,权势名利皆为云烟。’苏轼从心底感激老友的慰勉,默默地也在心底表白着自己的心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整个展演过程充满了诗情画意,更展现了学生们灵秀之气和聪明才智,不仅让其他学生陶醉其中,也让在场的十几位听课老师感慨不已。最后,在全班的深情的诵读中结束了这堂课。
三、教学反思
这节不经意的语文课,至今令笔者深思:小组分层教学与教学歧视是一柄双刃剑,有界却又无界,消除界限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目的和出发点的不同。撇开以所谓“成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心理因素、摒弃纯粹的名利关系以及某种私利原因,只要立足于把学习的安全情绪感真正地还给每一个学生,打破人为的先入为主的定势印象,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就可以化有界为无界, 就可以化有隔为无隔,进而达到化有形为无形的真正的教育教学至上境界。
其实分层教学时,首先是分层的自然,每个小组的构成不依据总成绩或单科学科成绩而定,而是根据学生该学科学习内容的不同侧面的素养而定,如从朗读的音质、口语表达的流畅程度、书面表达的水平、思维的灵活度与深度、阅读的博览程度、阅读的学科偏好、艺术特长等分层,于是由成绩唯一观所形成的歧视意识就明显淡化了许多。其次,分层应该是灵动和变化的,变化的频率越快,歧视存在的周期也就越短,给学生带来的不安全情绪感就越淡薄,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能力也就越容易被激发。再次,运用组内捆绑、组内抓阄参与、组间抽签竞争等民主性策略,能把参与的平等性和教师检测的公平性更好地呈现给每个学生,赋予每个学生以竞争的责任感和来自于教师、同学非定势印象的安全感。而多角度的个体极限挑战又更好地为不同层面、不同技能、不同表现阶段和不同表达侧面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多角度的竞争舞台,尽量为不同层面能力的学生提供成就感。
此外,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学更需要开通开放的胸襟和心态,尤其需要更开放的教学行动。如果每个教师的分层教学都能像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设计者一样精心――让自己的作品“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就一定能够增加教育和教学“景致的深度”,让分层教学呈现出更多不带歧视色彩的自然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