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体系与教学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出发,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将科技成果、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思路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对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理念 教学创新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学生应当接受的知识理论和能力结构需求。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方法进行彻底改造,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仅要处理好内容上的交叉、渗透、整合、综合,更重要的是使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真正有用的逻辑要求,这种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它区别于创造和革新,是将已有的“事物”(如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等)引入教学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的思想、方法,产生新的效益,即产生高质量的学生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实现学生学业标准为基础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个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的学业标准,就本科教育而言,是指“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构建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组合或相加,也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它将带来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对于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且必须满足以下几点:首先,要把综合的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融入课程体系,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创建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有效的课程整合是构建一种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全新交互式的教学互动机制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体系,这种环境和体系必须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资源共享、灵活的信息获取、平等的师生互动、无局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探索,最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更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的深层次改革。

有效的课程整合的核心要素分析是全新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目标、全新的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结构优化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全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整合的目标。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配置和应用,构建一种高效率的教学结构,体现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确定的课程教育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依据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并按评价结果对整合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达到目标。

四、理顺教与学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手段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活动构成的系统。教学观念实质上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思想,首先是树立以学为本的观念。“教”虽然重要,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素质、发展身心,归根结底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己的努力。

在教与学关系上,改变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观念,教会学生学习,是有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长期以来,我国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单一的教的过程,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引导,所以,必须改变重教轻学的观念,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五、突出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

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教学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呼唤着教育创新。

1.高等教育必须提高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教育目标

适应当前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质量人才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树立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目标,对于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教学创新要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层次、按模块,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和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双边活动,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过程的高效运行。

六、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教学互动,充分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为广大师生较早地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接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训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电化教育研究,2002,(2).

[2]魏云丽.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7,(06).

[3]胡华南.高校课程改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理工高教研究,2003,(4).

[4]田锋.从“潜人才”到“显人才”的培养.理工高教研究.

[5]苏开荣,代丽健.应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探析.教育与职业,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