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视“骨感”现状 追求“丰满”理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视“骨感”现状 追求“丰满”理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仍是学生最忧愁的作业,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作文中的学生成了一个灰色的生存群体。对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是他们的一段沉重的心情故事,简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的模式、套路、技巧的训练的时候,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已经锈迹斑斑,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折损。不可否认,现在的小学生的习作现状确实很“骨感”。

一、正视作文现状:确实很“骨感

病症一:习作虚假

当今学生的习作现状:胡编乱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东拼西凑、剪辑组合,凡此种种,极尽造假之能事。习作中的“我”被丢弃了,习作中的情被遗弃了。为了能在考试中拿高分,学生大量制假,甚至背几篇例文去对号入座,根本谈不上情感的交融。在这种情形下,炮制出来的作文有多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呢?有多少是用自己的心血和灵魂铸就的呢?又有多少是闪动着个性的光芒的呢?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篇《难忘的 》是年年写,月月写,写来写去却是一个个粘贴过来的复制品:改了模样,换了脸面,写出来的内容依旧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的作文成了造假的工厂。

病症二:习作成人化

孩子的作文应该有孩子气,即用没有雕琢的儿童语言写作。儿童作文应该是用来记录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生活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但教师和家长对这样的作文往往会扣上体验不够深、觉悟不够高、思想不够积极的帽子,如一把达摩克斯利剑悬在孩子们的头上。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独立思考,不敢积极体验,不愿主动交流,不会大胆表达。

如一位学生写《发生在菜场的一件事》,讲的是一个小偷偷电瓶车被“我”看见了,而我不敢制止的事。其中有一段这样的心理描写:“……看着失主着急的样子,我才觉悟地拍拍脑瓜骂自己:你连这样的小事都不敢站出来当面指出,还怎么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还怎么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你对得起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吗?……”这完全是一个少年警察在工作失职后的反省,显然是假话、空话、套话。

病症三:习作技巧的刻板

文章人人都会写,但巧妙之处各有不同,这巧妙之处对文章极为重要。《孙子兵法》云:“授人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享用不尽。”没有一定的技巧,老师难以引导学生作文,学生也会觉得作文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切不可由此把作文课异变成单纯靠技术来驾驭的课程,作文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技巧演示过程。

一位学生在一篇题为《犯错误之后》的作文中,以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去办公室的路上的一个情景,他写道:“我情不自禁地踢起了一只路边的易拉罐。我一边踢一边走,踢着踢着,便飞起一脚,把易拉罐踢得飞了起来。”语文教师把这一段删去了,理由是这与表现作文的主题无关。也许教师希望学生在这里写上一段对错误的检讨的话语,以凸显中心和主题,但这种过分强调章法的指导,实际上是以技巧的标准去僵硬地判断学生作文的优劣。久而久之,学生会被放置在某种套路之中,精神失落。

二、追求理想状态:可以很“丰满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放飞童心,吐露童言,抒发童情,让习作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一)点燃“一枝妙笔溢出彩”的写作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鲜活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他们有自己的欢乐和憧憬,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这个世界,社会、家庭和学校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指导他们开展自己喜爱的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触动喜怒哀乐之弦,点燃创作的火花。

1.春色满园关不住——把观察视点引向校园生活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激动人心的大队委竞聘、快乐自由的六一游园会、紧张刺激的制扇比赛、引人追思的清明扫墓活动等。参与这些活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感受也特别深刻,因此每一次活动都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时机,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特别真实生动。

2.赏心乐事谁家院——把观察视点引向家庭生活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孩子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但也因此出现了“最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的状况。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醒学生关注家庭生活中有趣的、快乐的、难忘的事,如爸爸戒烟记、妈妈减肥记等都是好素材。

3.万紫千红总是春——把观察视点引向社会生活

平时学生忙于学业,只有节假日才有时间感受生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节日,引导学生关注大千世界。如国庆节,我引导学生利用跟父母去万达的机会,仔细观察都有哪些人在逛街,都玩些什么,买些什么,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售货员如何忙碌等,然后整理成文。再如清明节,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清明节的资料,记录下家人祭奠亲人、寄托哀思的经过,然后写下自己的亲身感受。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应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入手,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片段,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让一颗颗稚嫩的童心飞扬,感受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在摸爬滚打的多彩生活中长大。

(二)满腔热忱,营造“你言我语话春秋”的写作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是开放的,鼓励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淡化文体要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思维水平自由选择各类文体,从而打破按部就班的训练套路,形成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局面,凸显个性,自由表达。我们应抛弃作文程序化的套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由发展,营造“你言我语话春秋”的写作氛围。

1.开放思维,流淌情思

我们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自由写作。如写《风》,可以写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可以写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还可以写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旅游热、健身热等;甚至可以写假如自己是风,假如自己遇到龙卷风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联想、探究新的领域,建构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能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风格,流淌出丰富多彩的情思。

2.开放题材,不拘一格

语文课程标准已不再采用以前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生以学记叙文为主”的提法,而是强调作文教学要“淡化文体,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受拘束的表达”。导致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僵化的文体规范和单一的文章结构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开放习作题材能使学生不受题材、体制的限制,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使之想说、乐写。如我班的张凤琴同学写《人生五乐章》,在简短的题记之后,相继写出“第一乐章:1、do、懂”,“第二乐章:2、lei、累”,“第三乐章:3、mi、迷”,“第四乐章:4、fa、法”和“第五乐章:5、6、7,so、la、si,手、拉、喜”,最后以“五曲乐章,就是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六年级学生的一出戏”为后记,这样的习作突破了文体、套路的束缚,用自己的话语结构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悟,抛弃了传统的文体和结构套路,把习作的自由表达体现得淋漓尽致。

3.开放模式,无拘无束

为了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训练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要打破按部就班的训练套路,不拘形式地训练学生写作,可以尝试话题式写作、扩展式写作、表现式写作、幻想式写作等,还可以尝试童话作文、谈话作文、歌咏作文、趣味作文、表演作文、科普作文等。如有一次我上了一堂习作开放课,在讲台上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菠萝,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最后让自己确定写什么话题,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次作文的情况令我惊喜,它们有记叙文《菠萝的风波》、状物文《菠萝》、童话故事《神奇的菠萝》、科普文《漫话菠萝》等。由于没有文体的限制,学生都乐于思考,自由表达。这些作文题材广,形式灵活多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体验中写,在玩中写,在乐中写,学生的笔端就会汩汩地流淌出生动的语言文字。

(三)呵护满腹珠玑,呈现“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写作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俗话说童言无忌,学生的作文常常出现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对这种充满灵性的表达我们要细心呵护。如:“她泼辣的样子第一次在我心灵的胶片上感光。”“太阳得了多动症,每天不停地从西边蹦到东边,又从东边蹦到西边。”“他找遍了全身,就差点没把自己倒挂起来抖一抖了。”“我最喜欢盖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这些濡染了习作主体感彩的语句,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套路,显得更飞扬灵动,更富有韵致,尽管这种闪光没有焰火之势,只有萤火之微。这需要教师的培植和呵护,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释放个性和灵气。

那么如何呵护学生的满腹珠玑呢?我觉得,评价机制要起到激励作用。

1.对后进生而言,评价机制应该成为放大镜

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为此,教师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要学会沙里淘金,让评语成为一面放大镜,努力发现闪光点,放大后进生在习作中的优点。

我在批改后进生的作文时,会格外认真仔细,看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我都会热情赞扬,以此进行正面暗示:作文,其实你也行!如我班的范中强,在一次改写句子中写了一个比喻句:“春风像彩笔,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涂上了美丽的色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称赞他这句话写得非常有诗情画意。我还说:“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织而成的,既然范中强能写出这么有诗意的句子,那么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也能写出有诗意的好文章。”在写作上极少受到表扬的范中强,笑得脸都红了。

2.对中等生而言,评价机制应该成为加油站

心理学表明:快乐与成功是密切联系的,已获得的成功体验,会变为继续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动力。一个学生这次作文取得好成绩,必然会为下次作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提高写作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一点对中等生尤为重要,当教师的评价成为他进步的加油站,那么也许他会由平庸走向优秀。

学习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下当“春风又绿江南岸”以后,王安石会想起以往和亲人在一起时的哪些快乐的画面,他会如何思念,又会怎么做等。大多数学生在改写中突出了王安石思念亲人的情感。作文水平中等的顾有富同学却这样写:“娘亲啊,恕为儿不孝,不能常伴左右,但身为臣子,应当为国家鞠躬尽瘁,等国家盛世太平了,儿子再来承欢膝下。”于是我在课堂上如此评价:“顾有富的这一次改写充分体现了他的作文水平,已令我不敢小视。第一,他的语言有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第二,他不但表现了王安石身为人子的柔情,更突出了他身为臣子的忠心,真是铁骨柔情啊!”自从这次拥抱过成功之后,顾有富的文章越写越有灵性,水平越来越高。

3.对优秀生而言,评价机制应该成为助推器

优秀生不缺表扬,缺的是如何使他更优秀的方法。语文老师应该制定评价机制,促进优秀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读习作,风光风光。小学生最喜欢老师当众朗读自己的文章,因此,我经常在语文课堂抽一定的时间朗读他们的习作或某一个片断,以此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在此时,教师若再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一定会甘之如饴,积极踊跃地修改。

评作家,风光风光。我规定,凡是连续五次作文都获得“A+”的同学,可以被评为“班级小作家”。在以后的各级各类比赛中,“班级小作家”是优先考虑的参加对象。

投报刊,风光风光。学生的习作发表了,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看着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心中的那份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快乐转化成动力,那力量无疑是巨大的。

当老师,风光风光。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我会邀请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当小老师,修改同学的作文。我经常这样讲:“能看出人家作文中的毛病,那本事才算高呢!”我要求小老师们写出修改意见,帮助同学共同提高。每当学生有经典的评语时,我会提笔在后面写上:“同意,老师也有这种想法。”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居然跟老师不谋而合时,自然会自信满满,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从而树立写作信心。长此以往,我班同学的修改能力日渐提高。

李代福评毛兴娥的习作《给朋友的一封信》:“介绍家乡和介绍自己应该分成两段,介绍家乡的部分不具体,没有突出家乡的美。”

“总的来说写得不错,但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日子写伤心的事呢?”王小雨针对李代福在《六一发言稿》中写被人欺负时的情节的评价。

“写得很幽默,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采用了首尾照应的写法,很好!”陈娣如此评价金佳亿的习作《盐带给我的尴尬》

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是大写的人。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是快乐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抒发内心真实的感受;尊重孩子的独特视角,让他们表达自己的个性言语;开放写作空间,提倡自由表达;解除孩子心灵的枷锁,彰显生命的灵性。童心璀璨,童心如花,如果我们能用儿童的眼光来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来宽容儿童的作文,满腔热情地呵护童真童趣,扬童心之帆,航真情之船,那么,我们必能迎来“绿叶成荫果满枝,汗水换来果实甜”的可喜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