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洪森 中印资源和优势是最互补的一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洪森 中印资源和优势是最互补的一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全球铁矿石长期协议基准价格谈判已经进入预谈判阶段, 2008年1月将进入正式谈判。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08年中国将增加铁矿石进口量6000万吨左右,中国强烈的需求导致全球铁矿石价格翻了一倍,各方矛头直指全球第一大钢铁生产大国――中国。

在相继和澳大利亚、巴西签署铁矿石进口长期协议后,印度已成为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最高地。在今年印度实施增值税后,高涨的价格几欲中断中国的进口之路。能否签下世界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国印度的长期协议变得越来越紧迫、艰巨,中国乃至世界铁矿石价格控制命悬此线。而这一任务的执行在很大程度落在了中钢印度公司的肩上。

中钢印度在成为印度铁矿石大买家的同时,正欲用技术和设备互换的方式在印度筹建第一家大规模钢厂。“从全世界范围看,中印双方的资源和优势是最互补的一对,印度提供资源,我们提供技术和设备。”中钢印度公司总经理王洪森告诉记者,与印度“亲密”合作的准则是:既要考虑到中国商业利益,又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责任,实现两国互惠互赢。

印度总理辛格将在2008年1月访华,这被王洪森视为最佳的机会,为攻下该协议增加了最重要的砝码。天时地利已经在手,就看中钢印度如何扮演“人和”的重要角色。

协议攻坚战

《中国联合商报》:此前印度征收重税,抬高了我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现在这种高价情况是否得到缓解?我们的盈利状况还能得到保证么?

王洪森:那是2007年年初的事情,当时确实暂停了进口。5月份印度出口关税政策就进行了调整,其实对出口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中钢今年的印矿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我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你,中钢印度一直都是盈利的,在印度也是发展最好的中国企业之一。连续三年,我们向中国提供铁矿石的进口数量逐年递增,2005年是500万吨,2006年是800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万吨。

但能够在印度取得这样的进展并不容易。总的来说,印度的外部环境比巴西和澳大利亚都要“苛刻”。与中国对外资采取优惠更不一样,印度对外资设置了比内资更高的门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印度的铁矿石价格现在确实是最高的。但资源的采购不仅仅是盈亏的问题,相对于中国的庞大需求,钢铁是稀缺资源。只要它有需求,就有市场。当然,如果印度继续征收重税,我们将利用市场杠杆,选择更广泛的进口地区。如果国际铁矿石出口商大幅提高价格,将会严重威胁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安全,最后受伤害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的钢铁产业。

《中国联合商报》:印度总理1月访华会不会促进中印双方就铁矿石贸易签订长期协议?此前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迟迟没有和印度签署该协议?

王洪森:与印度签长期协议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现在我们和澳大利亚、巴西有长期协议,接下来就应该是印度。印度铁矿企业中私有超过国有,中小矿山多,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不超过8家。与这样分散、规模小的企业签订协议,难度很大。

目前印度铁矿石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这也是双方冷静下来就供需签订长期协议的一个时机,有利于双方贸易正常的发展。印度铁矿出口征税政策已遭受其国内相关行业的强烈反对,从供求关系说印矿必须出口,也必须出口到中国,中国的钢铁业发展也需要印度铁矿。中印签订长期协议对中印双方、对钢铁企业和矿石供应企业都有利,我们期待印度总理访华能给中印贸易带来促进作用。

《中国联合商报》:据说你此次回国的目的是签署建设印度无回收焦炉项目,另外中钢印度在印度建钢厂也在运作当中,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王洪森:我们此行是洽谈在印度承包建设球团厂,并且已经签订协议。中钢集团印度公司筹建钢厂的可行性报告日前已获印度政府批准。我们在印度的首个钢厂计划建在印度中东部恰尔肯德邦,年产500万吨,第一期250万吨。这将是近8年来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最大一笔投资。这是印度对海外钢铁企业开放的第三个项目,也是中国钢铁企业首次在印设立工厂。为满足新建钢厂所需,中钢将在30年内获得3亿吨的铁矿石开采权。另外,我们还负责建设印度SISCOL钢厂年产40万吨无回收焦炉项目,这是中钢设备公司在国外承包建设的第一个无回收焦炉项目,目前二期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中。

在印度建厂是中印两国双赢的合作。目前,印度铁矿已探明的储量达250亿吨,但实际储量可能远超此数,相对其钢铁业发展水平而言是过剩的。印度铁矿每年的产量大于消费量,加上出口仍有剩余,其出口多少不取决于其国内产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目前其年产量1.6亿吨,出口9000万吨,其产量由于成本低,增加较容易,但由于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出口已达到饱和,出口增加较难。

印度在矿石开采技术、设备和运输方面的不完善,给我们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我们是最早登陆印度的中国钢企。到目前为止,从全世界范围看,中印双方的资源优势是最互补一对,印度提供资源,我们提供技术和设备。但即便如此,各国对本国资源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对别国资源开发设置了层层限制,所以我们明确中钢印度的发展理念是,既要考虑到中国商业利益,又要考虑到当地的社会责任。

《中国联合商报》:据了解,中钢印度最初定位是开拓资源,而且中钢自己是不生产钢的,完全为中国进口铁矿石服务,那么中钢印度为什么会产生建钢厂的想法?

王洪森:大家有可能不了解,我们中钢公司本身的定位是国外资源开发和为钢铁工业、钢铁企业提供综合配套、系统基层服务。外资直接取得矿山,印度政府不让,与印度公司合资矿山,也很难。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在印度开发包括铁矿在内的矿山资源。但是,如果在印度直接建钢厂,就能够直接使用印度当地的铁矿。

我们现在正在争取矿山,肯定能争取到,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中钢集团虽然未曾生产过钢铁,但它是国内一流的钢铁企业设备提供商,因此,自己直接生产钢铁也应该不难。我们和印度还合作建设烧解厂、焦化厂,并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譬如说在印度有很多粉矿,而印度自身开发不了这些资源,而我们恰好有开发粉矿的专业设备和技术,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与印度合作,并把印度钢铁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内。

《中国联合商报》:中钢在印度还开展了哪些业务?合作的契机在哪里?

王洪森:中钢在印度购买铁矿石销往国内,每年的数量在8000万吨左右,占到了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的23%;中钢每年出口到印度的焦炭至少有300万吨;中钢还同印度当地展开了多种合作项目,承接各种锅炉和工厂的建造。

印度政府计划将钢铁产量从目前的4300万吨提高到2012年钢铁过亿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恰好可以为印度提供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此外,印度目前尚没有能力有效利用国内出产的大量粉矿,而中国则大量需要粉矿;在焦炭问题上,中国当前的产量已经饱和,而印度却有大量需求,我们为他们提供技术和设备,并合作生产焦炭产品。

并购式出海

《中国联合商报》:近期全球钢企并购事件频频发生,这其中包括世界最大钢企印度米塔尔并购中国东方,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业并购趋势?

王洪森:中国也出现这种并购趋势,体现了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利用资金和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现在我们有资本和技术,需要的就是开拓更多资源,这就需要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

我们可以学习的是米塔尔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其世界第一大的位置主要依靠的是全球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不仅是中钢,也应该是所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策略。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分工,这不仅仅是中国企业的需要,也是全球资源重新配置的需要。

《中国联合商报》: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和米塔尔合作?如何平衡我们和米塔尔的竞争合作关系?我们可以从米塔尔身上借鉴哪些经验?

王洪森:就中印钢铁合作上,我们和米塔尔是合作竞争关系。印度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我们完全可以既能利用资源,也能满足印度需要,这就是互利共赢。遗憾的是,我们始终没有和米塔尔有正面的合作。目前我们总公司正在运作的出价11.9亿澳元收购Midwest,这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规模的矿业收购案,效仿米塔尔并购重组,也是我们国际化的方式。今后中钢要学习米塔尔,强化海外控股平台――中钢国际控股的作用,着力建设澳洲、南非、印度、欧洲、中国香港、印尼6大境外地区公司。

《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中国印度有什么计划?你曾表示“印度的水很深”,中国企业往往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作为印度中国企业商会会长,你对中国企业进入印度有什么建议?

王洪森:从自身的发展来说,中钢印度2008年将继续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不只买进铁矿石,我们还希望能直接投资印度的矿山,独资或合资均可。我们还要增大投资项目、工程项目,我们将围绕钢铁和冶金设备的投资获取当地更多资源,为进口矿石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如铁路或港口。此外,只要获得印度政府批准,我们还要在印度合资或独资建立钢厂,利用印度的原材料优势直接在印度加工。实际上,国内已有不少企业表示愿意与中钢合作到印度建钢厂,由此我们也将雇佣更多本地员工。

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特别是来印度的企业,我的建议是,走出去之前,一要量力而行,想好三点。其一,是否具备实力走出去,是否具备进入市场的能力。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从中央到地方,甚至是各个舆论部门,越来越重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此前我们着重把外企引进来,来满足国内经济需要。而现在正是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开发国外市场,开发国外资源。其二,怎样把自己的能力与市场结合。目前中国企业在印度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了解。中国企业要确定与把握准确的方向,将企业的优势与印度市场需求相结合。此外,在印度投资的另一大风险则来自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维护国家安全警惕性之高,和美国政府如出一辙。印度开放的条件和我们的期待不匹配。印度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尚不成型,其对外资的期待程度也没有中国当年那么积极。其三,一定要数字化管理,坚持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还要尽可能实现本土化经营与管理。

■采访手记

做找寻海外资源的向导

鲜少回国,几乎从未在国内公开亮相的王洪森很惊讶,一封来自祖国的获奖邀请函把他急召回国。这是王洪森第一次在中国拿奖。

“创新管理理念,实施本土战略,积极拓展中国钢铁工业的海外资源,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光辉典范;坚持合作共赢,发展战略伙伴,为中钢印度公司赢得巨大发展空间,并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当主持人在“2007年度中华才智人物颁奖典礼”上宣读其获奖词时,王洪森的心情是五味杂陈。

王洪森此行的目的也并非单纯领奖,与他同行的还有印度合作伙伴――承接印度球团厂的项目经理,来京签署第二期年产10万吨扩建工程承包合同。王洪森带其来中国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签署合作协议这般简单,王洪森心怀“中印自由贸易协定”的外交盟约。“目前印矿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是双方冷静下来就供需签订长期协议的一个时机”。

中印铁矿石价格谈判在新一年全球谈判桌上,能否有新的突破?中国能否拿到合理的价格?“我们期待印度总理访华能给中印贸易带来促进作用。”作为印度最大的中国企业,同时也是中国进口铁矿石最多的企业,中钢印度承担的责任很重。

王洪森自我总结,中国海外需求愈加明显――引入外资“哺育”内地经济的传统发展经济格局正在转变。“中国需要资源,中国需要环境。而我们正是这样一批找寻资源的向导。”王洪森一字一顿地强调。

风尘仆仆赶回来的王洪森,只在北京驻留两天时间,之后立刻返回印度。临行前,他向记者挥手:“我们马上会再见!1月份,我将会和印度总理一起回来,希望到时能签约。”

但据记者了解,就在王洪森回印度的路上,印度为与中方签署协议再次发生变故,能否与印度签署长期协议的情况,仍不明朗,中方还在积极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