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复律3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复律3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心房纤颤;胺碘酮;复律;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093-01

慢性房颤患者有较高的栓塞发生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房颤治疗的目标除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外,仍为满意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其复发。我们近两年应用胺碘酮对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复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诊断均符合内科教材的标准[1]。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65岁,平均54岁。房颤病史最短1例为2个月,另1例为6个月,最长1例为6年。2例原发病为冠心病,另1例病因不清。均排除甲亢、明显心衰及既往栓塞史者。左房内径为38~45 mm,平均41 mm。

1.2 方法

复律前均按要求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3周,辅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物;复律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使INR维持在2~3之间;同时摄胸部平片了解心胸比例;做心脏彩超了解有无附壁血栓和左心房内径大小;若符合条件经抗凝治疗3周给予胺碘酮200 mg/次,3次/d口服,连服5~7 d,转复后改为200 mg/次,2次/d口服,连服5~7 d,再改为200 mg/d维持。

2 结果

其中1例在服胺碘酮5 d时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时Q-T间期为0.44 s;另1例在服胺碘酮7 d时转复,转复时Q-T间期为0.48 s;第3例服用胺碘酮7 d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Q-T间期达0.48 s,将胺碘酮改为200 mg/次, 2次/d口服,于服胺碘酮12 d Q-T间期降至0.45 s时将胺碘酮改为200 mg/次,3次/d口服,继服3 d转为窦性心律,次日胺碘酮改为200 mg/次,2次/d口服,再逐渐改为维持量。以上3例患者口服胺碘酮维持量一直没出现复发。

3 讨论

胺碘酮最早于60年代初作为冠状动脉扩张剂问世,70年代Singh研究发现了其电生理作用机制。1976年Rosenbaum率先将其应用于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早年为了缩短起效时间和提高疗效,胺碘酮应用剂量偏大(负荷量达37.8 g,维持量达1.2 g),导致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90年代著名的CAST试验结果使人们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要降低死亡率。在90年代后期,被寄予厚望的“纯”的钾通道阻滞剂的临床试验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胺碘酮却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而受到关注。

以往对于持续性房颤不主张复律,给予控制室率及长期抗凝治疗。近年关于持续性房颤治疗的研究较多,发现除甲亢外,以往未曾行复律者,且符合下列指征:①慢性房颤病程在1年以内;②心功能Ⅰ~Ⅱ级(NYHA);③心胸比例小于0.55;④左心房内径不大于45 mm者;同时年龄最好小于75岁,既往无明显栓塞史,均主张复律,争取给患者一次复律的机会[2]。有些病例房颤时间超过1年,或左房内径稍大于45 mm,但其他均符合,一般情况良好者也可酌情于心电监护下试行胺碘酮药物复律。由于房颤时血流动力学障碍,失去了心房对心室的充盈作用,尤当心室率过快时充盈期缩短,可发生心衰等并发症;长期房颤,可引起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并脱落致脑栓塞的危险加大,故应积极复律。

文献报告胺碘酮转复房颤及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的成功率为45%~85%[3],本文中3例用胺碘酮药物转复房颤均成功,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我们认为用胺碘酮对房颤进行药物复律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但因本组病例较少,有关胺碘酮转复房颤的效果和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慢性房颤转复时均需要抗凝治疗,胺碘酮与华法令合用时,胺碘酮可增加华法令的作用,增加华法令浓度100%,故华法令应减量50%,并应定期查血凝分析,使INR控制在2~3的标准。服用胺碘酮期间要定期做心电图,注意Q-T间期的变化,使Q-T间期控制在0.50 s以内,以减少应用胺碘酮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2.

[2]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1.

[3]李清杰.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临床荟萃,2002,11(21):1254.

(收稿日期:200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