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通过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制度等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来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而学校建筑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并未引起充分关注。伴随对教育认识的深入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日益认识到学校建筑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范畴,懂教育的学校建筑设计正成为引领未来学校建设的新趋势。

迎接新一轮学校建筑设计革命

今日学校的生存环境已远非昔日可比,教育正在发生深度革命。当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它更为强调学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满足需求,今日的学校教育不再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更为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学校的教学模式也由以往的“知识灌输授受式学习”向“对话建构式学习”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转变,强调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显然,传统的以单一性“知识”传播为本位的学校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建筑如何更好地支持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发展,满足教学实施的情景性、过程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教学评价的动态性、生成性与发展性等方面的需要,已成为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

然而,我国的绝大部分学校建筑并未对教育的革新发展做出积极回应,正面临着“静悄悄的危机”,亦即学校建筑日益不能顺应现代社会变革发展的潮流,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功能的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多元发展和多元学习的需要,难以满足教师的优质教学需要。学校建筑缺乏以人为本的考虑,校园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等问题。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20世纪上半叶,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

上述问题的症结不在于财政能力,而更在于设计能力,根本原因是“懂建筑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不懂建筑”。由此,当代学校建筑设计亟待迎接一轮新的发展革命,即从多维学科的视角,尤其是从教育学、心理学、建筑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建构本领域发展的学科基础,推进学校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

站在时代变革发展的浪尖上,积极推进新一轮学校建筑的创新设计,至少在两大方面要做出努力。第一,努力赋予建筑蕴含教育深度,即对每一处建筑及其细节为何如此规划与设计,都可用教育科学的角度作深度的诠释。第二,努力使建筑彰显一所学校文化的魅力,即建筑及其构成的环境与场所氛围,能够充分彰显一校的内涵与特色,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气息,并能够向师生施加润物细无声的“境教”功能。

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

学校建筑作为育人的场所,是合于教育目的的,体现一定的教育功能,并努力满足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说学校建筑品质的优劣,会深度影响教育活动的类型、形式、规模与质量,当代建筑已经成为优质教育实施的必要外部条件。让建筑为教育而建,为现代教育而建,为学校的发展特色而建,为文化传承发展和师生共同发展而建,不仅是每一所学校营建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学校营建的基本目标与功能底线。概言之,应当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从建筑的宏观规划到空间的微观设计,均有教育学的合理考虑。

宏观层面的学校建筑规划,关注学校建筑的选址、方位、规模的合教育性。不同层次学校的选址,应符合相应年龄段学生的入学便捷,形成有效的教育服务半径。若选址空间本身环境优美,蕴含丰富的教育与文化文脉,则是绝佳选址。宁波的镇海中学,校址位于当地古代的府学与孔庙旧址,又毗邻镇海口海防遗址,校园内拥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乃建校的绝佳场地。学校的方位关注阳光、风向对建筑布局的影响。

规模是建筑规划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表明,不同层次的学校,不论是从学校管理还是学生发展机会的角度,均存在合宜规模问题,而我国一些学校一味追求规模效应,一所中学动则四五千人乃至上万人,如山东某中学达到2万人,实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中观层面的学校建筑布局,关注教育功能空间的合理设置与分布。一般而言,为满足基本的教育功能,学校空间分为教学服务区、行政办公区、运动休憩区和后勤服务区,上述区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如教学区可分为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专用教室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各类功能室。总体上,建筑的布局设计应考虑彼此的动静态关系和空间的功能联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例如杭州的崇文实验小学,采用中置式塑胶操场的建筑布局,使得操场四周班级的学生即便在课间10分钟也有时间到操场上一展身体,极大提升了学生课间的休憩质量。

微观层面的学校建筑环境因素,考虑学校整体环境品质, 以及室内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采光、噪音、色彩等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充分表明,不同的建筑环境品质,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参与度、情绪、出勤率、行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彼此之间存在程度不一的关联度。人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建筑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温度为例,学生在22~26摄氏度学习效率最高,温度上升或下降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彰显学校文化的魅力

学校建筑既是实用的物质空间,满足一定的教育功能,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可承载多维文化使命,彰显丰富的文化意义,并对师生的精神品质和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引领、规范、凝聚与约束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追求“特色”的学校建筑张扬它的个性文化。在文化日益多元,强调互为包容、追求个性时尚和促进学生有个性发展的今天,“特色”取向已成为众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议题。学校建筑顺应特色化潮流,张扬个性建筑文化已成为应有之义。例如当人们步入杭州的建兰中学,江南书院式建筑,一大二小教室设计,创新的建筑环境给人以耳目一新、个性鲜明的空间文化体验,并充满个性化教育的文化意义。一所学校营建个性建筑文化,在结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需着力关注所追求的个性文化与自身资源之间的“关联性”。学校独特的发展历史、办学定位与愿景、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教师资源、具有时间持续性的特色学生资源等,都可成为学校建筑个性文化形成的重要创作元素。

蕴含“以人为本”内涵的学校建筑体现它的人性文化。师生是学校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其营建需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文化,即要考虑和体现学校建筑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体现他们各自的年龄、活动类型和行为习惯的特点,从而突出使用者在学校空间中的主体地位,本质上是建筑对人的一种关怀态度。营造安全的学习场所,健康舒适的校园空间,无障碍的建筑环境,体现两性平等的空间配置等,是体现建筑人性文化的重要维度。

彰显“地域性”的学校建筑反映它的本地文化。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下,反映地域特色的本地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有被消解甚至消亡之危险。显然,本地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成为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学校是社区的公共文化中心,是人们的精神凝聚力所在,通过学校建筑及其教育活动延续并发展本地文化,是学校建筑可以且应当负起的历史担当。一所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通过分析本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区域文化传统,以及本地的气候、政治、经济、建材和设计传统等,提炼具有区域典型文化代表性的建筑元素和设计手法,可以使营建的学校充满地域性气息,成为具有典型社区特征并反映本地文化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