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设定了在岗状况、岗位认知、影响因素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工作薪酬、稳定性、个人满意度等16个二级指标,进行了河北省独立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抽样调查,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了分析,并就政府、学校 、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建议

当社会上大量的“漂族”、“蚁族”和“屌丝”出现,当高校毕业生的高离职率和低满意度产生,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对就业数量的关注转向对就业质量的讨论。正如GDP的高速增长无法反映社会的幸福指数一样,就业率高低与是否充分就业并不能代表个体的就业质量,却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公民福利缺失。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量化研究,从微观层面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只有数量意义的就业率指标进行补充和修正,可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

独立学院做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目前,全国具备招生资格的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近300万人,约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1/3。河北省现有独立学院17所,在校生逾20万人,毕业生约占全省本科毕业生规模的40%。这个群体的生源集中在二本以下、专科以上的学生,因为教育投入较高,就业期望值相应较高。就业质量直接关乎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对独立学院的评价,不良的就业质量则会影响独立学院的招生工作,以及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调查情况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截止到2013年5月调查结束时,受雇全职工作的2012届毕业生仅占调查总数的51.2%;除4.3%的学生创业和10%的学生读研外,尚有24.8%的学生处于找工作状态,有8%的同学处于没有工作也未找工作的状态。而对目前的就业状态,除5%和30%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以外,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无法评估的毕业生分别为20%、14%、12%(见图1)。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了解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更加具有理论价值。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范畴。该定义涵盖了两方面因素,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客观情况,与报酬和收入优劣程度的主观判断。那么,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也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基于此,我们在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照科学性、全面性、简明实用性、可比性、前瞻性等原则,结合我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特点,设计出在岗情况、个人认知、影响因素等3个一级指标,以及工作报酬、工作稳定性、个人满意度、专业对口度等16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的指标体系。设计了包含38项调查题目的问卷,通过邮件、QQ聊天等途径发放问11574份,回收有效问卷8363份,回收率72.25%。其中,人文类毕业生为2608名,占31.19%;经管类为2829名,占33.82%;理工类毕业生为2976名,占35.59%,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二、调查思路

如前所述,对就业质量的调查应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应该兼顾现实状况及影响因素。课题立足于调查毕业生在岗的客观情况,结合毕业生对岗位的个人认知,分析其实际的就业质量,以及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就业质量的可行方案(见图1)。

三、结果分析

(一)在岗状况与毕业生岗位认知

在岗状况主要分析毕业生单位状况、工作报酬、职业发展、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的客观情况。岗位认知则从个人满意度、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等方面,调查毕业生的主观感受。

1、岗位薪资

调查显示,与2012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比,岗位薪资福利的总体提供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0-2500元收入的占19.8%,2501-3000元占30.2%。也就是说,2000-3000元月收入占调查人数的一半。毕业生工作报酬的绝对数字较高,但不是所有毕业生均于省内就业,也不是所有毕业生全部就业于非私营岗位,因此,毕业生对工作报酬的满意度并不高(见图2)。

福利是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各种保险、带薪假期、公积金等形式。福利是工作报酬的补充部分,通常不用纳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福利对于员工,有时比工资本身更有吸引力。在此次调查开始前,我们考虑到近年在民营企业就职毕业生增长较快,因此,只对基本的福利待遇进行了调查,结果差强人意:调查人数28.6%的毕业生没有任何福利。因此使毕业生对这个指标的评价不高。(见图3)

3、发展空间

我们从在职培训、行政职务晋升、技术职务晋升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职培训显示在毕业生46.7%的学生至少接受过一次由雇主提供的职业培训,但培训内容与技能无关的占31.5%。而毕业生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个人素质(见图4)。

无论是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还是在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发展空间都差强人意。分别只有40.9%和40%的同学表示岗位具备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的晋升条件,其余为无法确定或完全没有。

4、工作稳定性

影响员工工作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前面提及的工作报酬、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都是影响工作稳定性的因素。除此之外,企业文化、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等都起着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分别有30%和15%的学生认为现有职业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和完全不吻合;在职业期待不吻合的具体内容方面,分别有33.4%和30.5%的学生认为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性格。职业与学生如同鞋子与脚,当穿着卡脚的鞋子时,没有谁还想走远路(见图5),这是毕业生的高离职率的部分原因。而对半年内的工作转换进行调查时,41.7%的毕业生表示准备离职,3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而不准备离职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20.3%。

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履行教育义务,对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的结构影响着岗位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度;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学生与岗位的能力匹配度;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岗位适应度。调查中,毕业生认为母校人才培养的不足有很多方面(见图6)。因此,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图6 您对母校人才培养不满意的地方

1、专业相关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超过20%的学生从事着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其中,31.5%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是因为本专业工作招聘岗位少。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岗位需求的对应度不高。在学校专业培养的调查中,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满意度从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是10%、24.7%、29.90%、20%、15.4%。这表明,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能力匹配度

能力匹配,是指员工在努力、承诺、经验、知识、技能等方面适合组织要求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学生能力发展,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调查发现,在选择与专业无关岗位的毕业生中,25.5%表示自身专业能力与相关专业有差距;几乎全部毕业生认为个人基本工作能力有些重要、重要或非常重要,但只有20.4%认为自己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大学期间得到了提升;在对母校的总体评价方面,一成多的学生表示对母校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在回答是否愿意推荐亲友就读母校的问题上,39%和11.2%毕业生表示不确定和不愿意。

3、岗位适应度

岗位适应度是员工自身与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如个人性格、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适应度。岗位适应可以通过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践获得。调查发现,在有离职经历的毕业生中,30.10%是因为对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不适应(见图7)。

2、低收入和收入中等偏下水平家庭占主体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低收入和收入中等偏下水平毕业生占生源的半数以上。我们将毕业生出生家庭年收入划分为2万以下、2-5万、5-10万、10万以上四档,显示5万以下年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数的53.2%;同时调查了毕业生出生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成员数量在4个以上的占调查总总数的83%。假设5万元为一个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家庭成员为4人的话,则人均月收入为1004元,而2012年石家庄市的低收入家庭生活标准为1369元/年人。独立学院学费较高,加上学生生活费用,学生年消费占家庭年收入的一大部分,学生在求职、自主创业等方面受到明显限制。

3、中下社会阶层生源占调查主体

陆学艺将中国社会划分为五大经济阶级以及十大社会阶层,同时认为,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职业的分化。因为体制原因,社会阶层趋于呆板和固化。一方面,社会弱势阶层需要通过教育实现家庭阶层的向上流动;另一方面,社会固有资本的持有者会反过来干预本阶层的进入者。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大学毕业生所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本水平。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自于中下层家庭的生源占主体(见图9)。

四、对策和建议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从经济层面来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就业岗位总量和产业结构,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吸收能力下降,社会需求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出现错位等;从院校层面来讲,因为高等教育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特点,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因素;从学生层面来讲,存在个人期望与岗位实际的矛盾、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的矛盾等。另外,出生家庭社会资本存量也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质量。因此,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应该从以下层面着手: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就业不平等现象以及体制;建立社会需求预测机制,并使之服务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调整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实现独立学院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结构与效益的协调;继续对困难家庭大学生求职扶持;设立大学生就业政策保障机制等。

从院校层面来讲,应将跟踪毕业生就业质量纳入常规工作,并使跟踪结果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来;研究就业市场需求规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重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低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年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

从学生个体层面来讲,应树立社会资本意识,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存量;应对照岗位需求标准,一方面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生涯规划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性学习的能力等,以自身的“软实力”实现就业质量的“硬着陆”。

参考文献

[1] Thomas Coutrot.全新欧洲就业战略:数量还是质量[J].劳动保障通讯,2003(10).

[2] 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人口与经济,2005(6).

[3] 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03).

[4] 赵慧娟,龙立荣.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满意度——个人价值观匹配、需求匹配与能力匹配的比较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年8月.

[5]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6] 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年6月.

[7] 沈悦萍.论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煤炭高等教育,2006(6).

[8] 赵阿娜,田豆豆.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N].人民日报,2009年1月15日第11版.

[9]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社会学研究,2003.

[10]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2013年大型民生调研活动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3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