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片瓦遮屋与穹顶遮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片瓦遮屋与穹顶遮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曾花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巴洛克建筑的前世今生,并忘情地歌颂,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建筑是人类书写历史的最伟大的工具。人类任何的、梦想与可能都刻于建筑之上,而印刷术和纸张出现之后,这群庞然大物居然被迅速地视而不见。穷人渴求寒士俱欢颜的庇护所,富人奢求檐牙高啄的宫殿,建筑的文化意义似乎更多地和阶级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仍然静立在我们生活轨道上的建筑,其实暗合着发展史的逻辑,看似神秘又不言自明。

全世界怎么盖房子

《庇护所》的作者劳埃德·卡恩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住在美国加州北部,他自己设计了穹顶屋,当时是为了探索一种新形态的家,但也由此激发了他对于建筑发展史的兴趣。他背起照相机,在世界各地一边拍摄建筑,一边采访建筑师。经过日复一日地拍摄、描写和绘画,卡恩得以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讲述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地方材料盖房子。这本书不是建筑学著作;相反,它是一本“反建筑学”的书,它所关注的主体——庇护所,比如洞穴、棚屋、帐篷——基本上不在标准和正统的建筑史视野之内。它所表达的主题也很简单: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用可以就近获取的最简单的材料,建造满足基本需求的庇护所,但这个过程,绝非如兽栖身那么简单,而是充满了美感和智慧。这更接近人类学所关心的主题。

人类最早的庇护所,建筑的萌芽,是用大量猛犸象的骨骼支撑的简易框架。人类对于空间的体验和认识由此展开。之后,建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材料的飞速进化。从木材到预制混凝土、塑料、金属以及玻璃等更多样的建筑材料出现以后,技术在本质上已经不只是内在的需要,更多的是激发了人类表现的欲望。

《庇护所》试图重现建筑史上曾经是无须辩言的、目前则是大势所趋的原则:流畅地使用材料。历史上,人们因技术所限不得不就近取材、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存。将建筑的理念延伸至建筑周围,就是“风水”理论:这个地方和它之上的建筑,都存在着特别的地理特征,能够显现和改变宇宙存在的能量。如今面对能源危机,绿色建筑的出现势不可当,它的首要特征便是:“当我们爬上高原的时候,我们就利用火山岩进行建造;当我们进入低海拔的杉树林的时候,我们就利用杉树木进行建造。”远古的智慧重现魅力,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谦虚的姿态。

读惯传统建筑读物的读者可能很难接受本书的格式,但更广泛的读者群则会拥抱它。《庇护所》采用了文章和图片的拼贴,有作者遍寻世界得来的照片和手绘图纸,还有来自不同受访者和作者的书信、采访、解说和引文,随意打开一页都可以顺畅读下去。

穹顶还能怎么发展

《庇护所》一书对穹顶的历史和特点也情有独钟。

实用性的穹顶形式并不是在某个国家,基于结构需要或者环境因素而出现的。在许多文化中,穹顶形式首先体现了一种“居所”的概念,这种概念对应的形式和富于想象的含义是基于对祖辈庇护所的思考而形成的。本书本身即缘起作者卡恩建设穹顶屋的经历。在《穹顶》一章中,卡恩用了很大篇幅来展示各地人们建设的各式各样的穹顶屋,即便是最简单的茅草或者木质穹顶,也都匠心独运。

《泰姬陵》一书则讲到,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已故的皇后慕塔芝·玛哈而修建起泰姬陵。这座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就有一个巨大的穹顶。耗费22年才建好的华丽陵墓远非“庇护所”的本意:它远超遮风挡雨的基本用途,又不是为活人准备的。但这个穹顶却是古印度与阿拉伯通商以及战争的明证。从13世纪开始,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直到1526年被莫卧儿王朝征服。不过建筑却没有随着政权的变迁也改朝换代,在沙·贾汗为爱妻设计陵墓的时候,伊斯兰风格仍是首选。

穹顶是从“围”这个概念产生,远在意识形态出现之前,但被迅速用于纪念性和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建筑。搭建周正的建筑角落分明,穹顶则消弭了这种限制思考的特点,而铺陈出全新的维度。圆润厚重的穹顶体现了纯粹形式的意向,在建造穹顶的过程中,人与宇宙之间发生了某种联系。

泰姬陵的穹顶包含着双重的超越含义:伊斯兰教建筑撷取庇护所本意而延伸出宗教意味,而沙·贾汗的选择则永远为其对爱妻的爱背了书。

巧合的是,在现代的科幻电影中,人们设想的未来的庇护装置,通常是大型的半圆形玻璃——不过是改良型的穹顶。穹顶从最初的草木棚,到皇家陵墓,再到未来可能的保护层,是一部微缩的人类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