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莫言小说之所以成就高,除了他的叙事风格、美学手段等方面外,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主要体现在方言和谚语的使用,方言和谚语的使用使莫言的经历和苦难意识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关键词:莫言小说 民间特色 方言 谚语

对莫言的研究就当前的研究状况看来,学术界取得的成果可喜可贺,而且在不断深化开拓,但研究偏重点在于对其文学特征、作品主题方向的研究,而且大多仅仅局限在分析单篇作品,缺少对莫言作品的语言特征分析与研究,宏观综合的把握远远不够。为此,本文基于目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对莫言小说语言的民间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莫言小说的方言特色

1.莫言小说中方言词语的不同类别

(1)自然、时节

傍黑、老春、穿堂风……

(2)动物、植物

鱼狗子、雨信鸟、造桥虫,地排子车、话殊子、八格棋、地龙、磨菇钉、伞扇、旗牌、面刺猬……

(3)衣着、食物

截疟布条、水红紧身衣、高丽裤子、裤权、尼龙袜子、火烧……

(4)描述、形容

好使、差不离、拐款、打眼罩、瘟头瘟脑、闭了威、贼(很)、埋汰、腻歪、困觉、修理(整治)、风光(体面、热闹)……

(5)生理、人体

皮色、指肚、身腰、气嗓子管、毛羽、耳巴子、眼翅毛、疤扭、抬头纹……

(6)称谓、人品

二赖子、姿子、半拉子劳力、举子、大家伙……

以上是根据不同的角度来对莫言小说中方言词语进行了分类,并且只粗疏地收集到了六类。所以,在收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跨类的词语,而对于这些词语的出现,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按照不同种类来进行顺序排列,并且将之归纳到相应的类别中。与此同时,在类与类之间存在较大区别的,并不是绝对的。原因在于,方言词语出现的频率较大,并且在行文中出现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并不是每次都是相同的。这都是根据语境情况而定的,在一些情况下,语境能够在力度上给出足够的支持,但是在另外的情况下,则会显得软弱无力。

2.方言词语审美效果

(1)受惊的鹌鹑从马蹄下飞过,我还看到,黑色泥土从马蹄上的距毛甩了出去,我还看到,接骨草被马蹄踏断、婆婆丁、老鸦芋头、野茄子与苦菜花……(《玫瑰玫瑰香气扑鼻》)

“接骨草”“老鸦芋头”“婆婆丁”“野茄子”“苦菜花”,这些词语地域性很强,而且只存在于方言中,无法用普通话表达,如果用普通话表达的话,那么表达效果就不会那么出色,就显得相对地生疏,通过方言表达,可以达到只能意会的效果。

(2)罗汉大爷逼他起来干活,他乜斜着眼说:“你算老几?老子是真正掌柜的,我是女掌柜肚子里的孩子的爹。”(《红高粱》)

“乜斜”,是指斜眼睛看,这个词语使用将余占鳌不服气的心理与高傲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3)那天晚上,余占鳌多疃了几碗酒,不觉醉意已上七分。(《红高粱》)

“疃”,意味无节制的暴饮暴食。用在此处,一个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精忠报国、杀人越货,“最好汉英雄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充满野性的自由精灵。

二、莫言小说的谚语特色

谚语是一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能给人以启示和教育的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它把事物的深刻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是群众社会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浓缩和升华。而谚语在语言上有其明快、机智、含蓄等独到的特点,在莫言的小说中,应用了很多这样的谚语,这些谚语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表达效果。如果通过功能方面对莫言小说进行划分的话,这些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如下所示:

1.思辨功能

自古以来,世界万物都在竞争。生理需求是人们在物我的竞争获得的收获,人如果想在自然界生存就需要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上面,让自己立在不败的局面,就必须要能够有清晰的头脑,明白智理、分辨出是非黑白、洞察世间万象。思辨能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作出协调作用,更能够使得人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更积极,因而在竞争中成为适应者。

强调思辨的谚语在莫言小说中也是时常出现,例如:

(1)水满则流,月满则云,人欢没好事,狗欢抢屎吃。(《檀香刑》)

(2)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丰乳肥臀·补五》)

这些列举事理谚语,通俗表现了一些世界观,体现了万物生生相克、物极必反的人生哲理,而且更加明白清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生观。

2.教育功能

谚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类别是民众智慧的集成体,是具有风土民性的常用语言。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公道的讨论,它言简意赅,喻说讽劝、雅俗适宜,所以才能够经久不衰,流传深远,从而不断地取得发展,给后来的人启迪教育。谚语在教育的这个功能上,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是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稳定社会秩序,有助于构建良好社会关系。谚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有着加强自我的修养、完善人格,对做人处事上等有巨大的作用,如:

(1)轰轰烈烈活三天胜过窝窝囊囊活千年。(《檀香刑》)

(2)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檀香刑》)

谚语虽然是乡村野语,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它独特的魅力对作家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正如《檀香刑》里的“俗言道:鸟为知音而鸣,士为知已者死,咱家为了报答袁大人的知遇之恩,重新捡起了那把放下的屠刀。正是:大清早手热像个棒火炭,就知道咱肩又有重担落下。”这里面所引用的几句谚语,将赵甲作为刽子手的这种哲学以及人生的价值观,逼真、完美地临摹出来。

谚语的文学功能,还表现在修辞方面的作用上,柯尔克孜族的谚语中有一句:“美丽的草原离不开牛和羊,美丽的语言离不开谚语。”这就充分说明了谚语是语用美神头上的一顶王冠、花环。谚语的修辞作用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它对语言的运用、调整、修饰的这个方面,比如《丰乳肥臀》中“穷到要饭不再穷,虱子多了不痒痒。”八姐在投河之前,还在想着如何维护好家庭的名声,而文中另外几个女孩已经将家庭的名声闹的够戗。所以,无论是经典性质,还是说话上面的精准性,或者是在修辞上的艺术性,谚语都会对语言的说服力起着进一步的加深作用。

三、莫言小说语言民间特色形成的原因

1.作家的经历

莫言,原名是管谟业,出生在1956年的春天,降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三份子村。他刚出生的时候是落在一堆干燥的沙土上面,因为那里的人所信奉的是“万物土中生”,所以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会被放在从大街上面所扫来的肥沃尘土中,希望他能够像种子一样,落在沃土中,有着美好的前途。莫言针对这一点,也说过:“这可能是因为我一直都是很土气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我成为了一个‘乡土’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城市作家的原因。”莫言上小学时成绩一直非常好,但是5年级时“”开始了,从此他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涯。1979年秋天,莫言从渤海湾调到了狼牙山下,在一个训练大队当政治教员。1980年,开始了文学创作。1981年5月,“莲池”发表了莫言的短篇小说《售棉大道》,1983年,又发表了《民间音乐》。1985年,莫言写出了成名作品《透明的红萝卜》。这些小说也都折射着莫言的某些生活经历。

2.作家的苦难意识

莫言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他深刻思念与熟悉的乡村上投入更多精力,将他成长的家乡——高密东北乡的人民艰难生存的形态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在农村中,耕种与收获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莫言通过对耕种、收获的艰难与人祸天灾的描写,表达对农民的怜悯。莫言的苦难意识形成于沉重的民族灾难。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辉煌灿烂,但同时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有着沉重的民族苦难与屈辱。深重的历史苦难不仅可以塑造一个民族还可以毁灭一个民族。面对苦难,我们不是自甘屈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勇于抗争、百折不挠。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点也是民族在经历五千年的苦难之后仍然可以傲立于东方世界的原因所在。苦难意识与面对苦难体现出的坚韧不拔,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最核心的品质。而莫言是华夏儿女中的一员,自然也有这种品质。

在小说中,莫言最关注的主题还是:生存的苦难和不公平。他对饥饿的大幅度描写,对渴望的不同表达,都体现在这一点上,要把这种不公平与苦难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莫言真正找到一条走向故乡大门的途径,是在他对苦难和不公平的正视之后,所以,他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语言。

莫言小说的语言可谓是“杂语共生”,从方言到普通话,从最高雅的文言词语到最粗鄙的粗俗骂詈语,从门类众多的专业词语到标新立异的自造词语,莫言小说的语言像个巨大的熔炉,精华与糟粕俱在,美雅与丑俗并存。

参考文献:

[1]王金城.理性处方:莫言小说的文化心理诊脉[J].北方论丛,2002,(01).

[2]孔范令,施战军主编,路晓冰编选.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杨扬.莫言研究资料一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卢云鹏 齐齐哈尔 黑龙江绥化学院 1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