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鹅副黏病毒病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本病,尤以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但是鹅副黏病毒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只要及时预防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及前人文献参考,总结了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防治措施。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鹅副黏病毒病(GPMV)其先后被称为“鹅的副黏病毒感染”、“鹅类新城疫”等不同名称,是由鹅源禽副黏病毒I型(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肠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和结痂为主要特征。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本病,尤以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本病1997年最先发生于我国华南地区,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现已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鹅副黏病毒为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型中的成员,在基因分型上属于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副黏病毒。病毒颗粒为多形性,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RNA。

鹅副黏病毒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能够生存很久,在土壤中,病毒能够存活1个月。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鹅,与鹅共同饲养的鸡也可自然发病。各种日龄的鹅对本病都易感,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发病日龄最小为3日龄,最大为300日龄以上;2月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随着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一般发病率为30%~100%,死亡率为20%~100%。病鹅、带毒鹅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通常鹅在出现症状前24h,病毒已大量地从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患病鹅在症状消失后5~7d才停止排毒,有的甚至14d还有病毒排出。此外,还可以垂直传播。本病几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养鹅高峰的春夏季多发。

1.1.2 临床症状

病初最急性者往往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随后病程稍长者病鹅精神极度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饮水增多。发病初期拉白色稀粪或番茄汁样的稀粪,后期常拉黄绿色的稀粪,1~2d后出现瘫痪状态;口中流出水样液体,眼有分泌物,眼睑周围湿润;咳嗽,流鼻涕,伸颈张口呼吸。部分患病鹅后期表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饮水时更加明显。种鹅产蛋率迅速下降,幅度可达50%左右,并在低水平产蛋率上持续10多天。病情得到控制后,经3~4周产蛋率才逐渐恢复。病鹅体重明显减轻,耐过病鹅一般生长发育不良。

1.1.3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从食道末端至泄殖腔的整个消化道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和坏死等病变。腺胃黏膜水肿增厚,黏膜下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或于表面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的白色结痂;肠道黏膜有散在淡黄色或灰白色豌豆大至黄豆大的纤维素性痂块,较难剥离,剥离后呈出血或溃疡面,此病变往往从浆膜层即可观察到,这是本病特异性的病变;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肺出血,肺部有针尖或粟粒大甚至黄豆大的淡黄色结节;肝脏轻度淤血肿大,有坏死点或灰色斑;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胰腺出现大量针头至粟粒大的白色坏死点;肾脏略肿大、色淡,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尿酸盐;胸腺、法氏囊萎缩;大脑、小脑充血、水肿。

鸡的症状及病变与鹅基本一致。

1.2 实验室诊断

根据病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2.1 病毒分离鉴定

无菌采集肝脏、脾脏、肾脏、胰腺等病料剪碎后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抗生素处理后接种于9~11日龄非免疫或SPF鸡或鹅胚,多在36~48h内死亡,收获尿囊液作为病毒传代毒和检测毒。常用病毒做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病毒中和试验等鉴定病毒。

1.2.2 动物接种实验

将分离到的鹅副黏病毒接种于20日龄的雏鹅。若雏鹅发病并能从人工发病的病鹅组织中分离到了该病毒,说明该病毒是致病毒株。

1.3 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小鹅瘟、鹅流感、鹅巴氏杆菌病、鹅鸭瘟相鉴别。

小鹅瘟仅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鹅,而鹅副黏病毒病对各种品种和日龄鹅均具有易感性,2月龄内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小鹅瘟剖检主要病变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黏膜有大片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

鹅流感以呼吸系统疾患、全身器官出血为特征。鹅副黏病毒病脾脏肿大,有灰白色大小不一坏死灶,特征性病变肠道黏膜有散在性或弥漫性大小不一淡黄色或灰色的纤维素性结痂病灶。

鹅鸭瘟患鹅在下眼睑、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溃疡和假膜特征性病变,而鹅副黏病毒病无此病变。

鹅巴氏杆菌病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致。本病多发生于青年鹅、成年鹅,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有效,病变特征是肝脏肿大、色淡、质硬,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针尖大坏死灶。

2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避免不同日龄鹅混养。鹅不与鸡等其他禽类共同饲养,避免相互传播疾病。鹅群的饲养环境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孵化房、种蛋和育雏室严格消毒。

接种疫苗及抗鹅副黏病毒高免卵黄抗体则是保护鹅群免受病毒侵袭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种鹅首次免疫是在留种时(10~15日龄)应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2个月进行第2次免疫;第3次免疫时在产蛋前半个月进行,以后每年免疫1次。

雏鹅15~20日龄时进行接种,每只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0.3~0.5mL;2个月左右进行第2次免疫,每只雏鹅肌肉注射0.5mL。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鹅也可提前到2~7日龄,首免。

鹅群一旦发生鹅副黏病毒病,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鹅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场地饲养。对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处理,彻底消毒饲养场地及用具。鹅群可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或0.5m;清开灵注射液加0.2mL泰灭净作紧急注射,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6~7d后应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康复鹅应隔离2周后再混群,否则将成为传染源。

参考文献

[1] 刘亚雄.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9(01).

[2] 蔡丹,张利,田永民.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07(09).

[3] 胡晓苗,陆吉虎,汪丽,张丹俊.鹅副黏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诊断[J].中国家禽,2007(16).

[4] 韩秀娥,王君伟,杨玉菊,刘立峰.我国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现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