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旧唐书》张嵩史料辨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唐书》张嵩史料辨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张嵩是唐代开元时期爱国爱民、保卫边疆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英雄事迹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原和西北地区流传。张嵩生于南阳,进士做官后,因政绩突出被封为南阳郡公。张嵩去世多年后,西北的归义军政权仍依托张嵩的威望加强其在当地的管理,自称张嵩后人,袭爵南阳郡公。《旧唐书》对张嵩记载所用史料有矛盾之处,《旧唐书》卷103《郭虔瓘传附张嵩传》记载张嵩转太原尹是在开元十年,而《旧唐书》卷98《杜暹传》记载是在开元十二年。缕析史料,发现《旧唐书》卷103《郭虔瓘传附张嵩传》记载有误,而《旧唐书》卷98《杜暹传》记载张嵩转太原尹时间为开元十二年是正确的。张嵩职任太原尹的时间为开元十二年至开元十四年。

[关键词]唐代;张嵩;太原尹;时间

一、问题的提出

张嵩是唐代开元时期爱国爱民、保卫边疆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英雄事迹长期以来一直在中原和西北地区流传。张嵩生于南阳,进士做官后,因政绩突出被封为南阳郡公。张嵩去世多年后,西北的归义军政权仍依托张嵩的威望加强其在当地的管理,自称张嵩后人,袭爵南阳郡公。

《唐书》有关张嵩史迹的记载很简略,且没有单独列传,两《唐书》将其附在《郭虔瓘传》后面。《旧唐书》对张嵩转太原尹的时间记载互有出入。

《旧唐书》卷103《郭虔瓘传附张嵩传》:“郭虔瓘,齐州历城人也。开元初,累迁右晓卫将军,兼北庭都护。……其后,又以张嵩为安西都护以代虔瓘。嵩身长七尺,伟姿仪。初进士举,常以边任自许。及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十年,转太原尹,卒官。”[1]文中说:开元十年,安西都护张嵩转为太原尹。

但在另一列传中,张嵩转太原尹的时间却是在开元十二年。《旧唐书》卷98《杜暹传》:“杜暹,濮州濮阳人。父承志,则天初为监察御史。……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1]此段记载认为,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嵩迁为太原尹。

《旧唐书》关于张嵩史料的记载出现矛盾,张嵩转太原尹的时间究竟是在开元十年还是在开元十二年?

二、张嵩转任太原尹时间蠡测

首先我们看唐代太原尹的设置情况。《旧唐书》卷39《地理二·北京太原府》云:“隋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为并州总管,领晋阳、太原、榆次、太谷、祁、阳直、寿阳、盂、乐平、交城、石艾、文水、辽山、平城、乌河、榆社十六县。其年,置清源县,仍以榆社属韩州。三年,废总管。其年,置汾阳,仍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治盂县;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治乐平;太谷、祁二县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属汾州。四年,又置总管,管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其年,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总管。其年,改上总管为大总管。六年,又改朔州总管,仍割汾州之文水来属。其年,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来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其年,置罗阴县,仍省阳直县,改汾阳为阳曲县,又以文水属汾州。贞观七年,省乌河、罗阴二县,又以文水来属。八年,以废寿州之寿阳、盂、乐平、石艾,又顺州之燕然,凡五县来属。督并、汾、箕、岚四州。十四年,废燕然县。龙朔二年,进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1]可知,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并州又改为太原府。《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一年记载:“春,正月,己巳,车驾自东都北巡;庚辰,至潞州,给复五年,辛卯,至并州,置北都,以并州为太原府,刺史为尹。二月,戊申,还至晋州。”[2]《资治通鉴》与《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大致相同,即开元十一年并州改为太原府,不过《资治通鉴》又增加了并州刺史改为太原尹的记载。依据上面的推测,《旧唐书》卷103《郭虔瓘传附张嵩传》记载张嵩开元十年转为太原尹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一年张嵩正在西北地区与小勃律共抗吐蕃入侵,《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年(722年)秋,八月,癸酉,“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救之,昼夜倍道,与谨忙合计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2]吐蕃为了拔掉通往西域四镇的障碍小勃律(今吉尔吉特),派兵围攻其都城,小勃律降服吐蕃。唐恢复四镇的控制权后,小勃律改善了同唐的关系。小勃律王没谨忙在吐蕃的围攻下,向唐北庭节度使张嵩告急,称:“勃律之国,是汉西门。汉若失之,则已西诸国并陷吐蕃矣。都护其若之何?”张嵩当即答应了没谨忙的请求,认为“国家西岳,久被声教”,“当整师徒,为王翦灭”。唐兵出击,大败吐蕃。

第一任太原尹当为韦凑,《唐会要》卷68《诸府尹》曰:“武德元年五月二十六日,并州置总管府,以窦静为长史。七年二月十七日,改为大都督府,以齐王元吉为之。贞观二年十月,去‘大’字,为都督府,以李弘节为之。龙朔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加‘大’字。长寿元年九月七日,置北都,改为太原府,都督为长史,以崔神庆为之。神龙元年二月四日,罢为大都督府,以宋璟为之。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置北都,以韦凑为尹。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改为北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北京之号,寻却复为北京。”[3]《文苑英华》卷九一四《唐太原节度使韦凑神道碑》载:“(开元)九年正月,(韦凑)迁河南尹,累封彭城郡公……(开元)十一年,转汾州刺史。其年又迁太原尹,仍充太原以北节度大使、北都留守、河东道支度营田大使,并检校北都军器监……粤以其年十二月九日,薨于太原之官舍……”[4]。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即崔隐甫任太原尹的时间。《旧唐书》卷185下《崔隐甫传》:“(崔)隐甫,开元初再迁洛阳令,理有威名。九年,自华州刺史转太原尹,人吏刊石颂其美政。十二年,入为河南尹。十四年,代程行谌为御史大夫。时中书令张说当朝用事,隐甫与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劾其犯状,说遂罢知政事。”[1](p4821)根据开元十一年设置太原尹判断,文中记载开元九年崔隐甫从华州刺史转太原尹是不大可能的。《唐会要》卷78《节度使》:“岢岚军……开元十二年,崔隐甫又置军。”[3]从中推测,崔隐甫置岢岚军当是在太原尹任上。这就出现了开元十二年有两个太原尹的情况,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张嵩任过太原尹,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这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全唐文》卷三二八有张嵩赋一首,题名为《云中古城赋》:

开元十有四年,张子出玉塞,秉金钺抚循边心,窥按穷发。走汗漫之广漠,陟峥嵘之高阙。徒观其风马哀鸣,霜鸿苦声;尘昏白昼,云绕丹旌。虏障万里,戍沙四平。乘蒙恬之古筑,得拓拔之遗城。

……

魏家美人闻姓元,新声巧妙今古传。昔日流音遍华夏,可怜埋骨委山樊。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寒飚动地胡马嘶,若个征夫不沾臆。人生荣耀当及时,白发须臾乱如丝。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空有野风吹。乃载歌曰:云中古城鬱嵯峨,塞上行吟《麦秀歌》。感时伤古今如此,报主怀恩奈老何。[5]

《云中古城赋》中有“开元十有四年”之语,《资治通鉴》卷213也有开元十四年太原尹张嵩事迹的记载,以此判断崔隐甫开元十二年从太原尹转为河南尹之后,同年张嵩接任太原尹之职,若这一推测成立,《旧唐书》卷98《杜暹传》记载张嵩转太原尹时间为开元十二年当是正确的。张嵩职任太原尹的时间为开元十二年至开元十四年。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李昉·文苑英华[C].北京:中华书局,2003.

[5]董诰等.全唐文[C].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

作者简介:刘兴云(1966-),女,河南方城人,历史学硕士,南阳师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隋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