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打造宝宝 “流脑” 隔离保护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打造宝宝 “流脑” 隔离保护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问妈妈最怕宝宝得什么病?90%的回答可能都是害怕宝宝遭遇“脑炎”吧。在医学上会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统统归为颅内感染,而颅内感染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很可能给宝宝造成智力上不可修复的损害,严重的还会有生命危险呢――比如“流脑”!

Q & A 关于流脑,妈妈最关心的10个问题

Q1:能否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流脑”?

A1:“流脑”的全称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可称为流行性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仅就命名而言,就不难看出这种疾病的特点:既有流行性,属于急性传染病;且侵及人体的部位为脑膜,可以形成脑膜炎。

Q2:“流脑”真的很危险么?

A2:是的。“流脑”的确很危险,虽然本病可以分为几型,其中的爆发型较为少见,但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有性命之虞,即使病情相对较轻,部分宝宝也可出现并发症,包括关节炎、心包炎、脑膜下积液或积脓、视神经炎,乃至发生脑室膜炎、瘫痪、脑积水……

Q3:既然是传染病,什么样的宝宝比较容易罹患“流脑”呢?

A3:遗憾的是人类对“流脑”这种疾病普遍易感,15岁以下的患儿占到全部病例80%以上,除了生后几个月的小宝宝可以从母体被动获取免疫力之外,其他宝宝的抵抗力都普遍较低,尤其是6个月到24个月的宝宝,其身体内的抗体水平会下降至最低,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发病率相对更高。

Q4:“流脑”在什么季节流行啊?

A4:“流脑”的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12月开始逐渐上升,3月至4月达到高峰,7月至10月处于最低水平。这一特点可能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居室内相对拥挤,家人接触密切以及呼吸道抵抗力减弱等因素有关。

Q5:“流脑”的罪魁祸首是“谁”?

A5:“流脑”的病原菌是脑膜炎双球菌,它对外界的抵抗力其实比较差,寒冷、干燥、日光或一般消毒剂都很容易杀死它。同时,由于脑膜炎双球菌有活动性自溶酶,因此菌体非常容易自溶,释放出内毒素,引发严重的毒血症,但又不容易培养、被检测出。

Q6:城市宝宝和农村娃娃哪个更容易被“流脑”感染?

A6:“流脑”大约每8至10年就会出现一次流行高峰,而城市宝宝和农村娃娃遭遇“流脑”的特点不同。由于地域因素,大城市里“流脑”发病相对较少,但以小宝宝为主,农村及偏远山区如果有传染源介入,往往会引起暴发流行,稍大的娃娃发病率较高。

Q7:宝宝一般是怎样感染上“流脑”的?

A7:“流脑”的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蛰伏在他们鼻咽部的病菌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经空气飞沫传播。由于带菌者远多于患者,且带菌率能高达50%,因此,作为传染源,带菌者比患者更“可怕”。室内通风较差或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宝宝都更容易被感染。

Q8:“流脑”也有潜伏期吗?

A8:当然有。“流脑”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自然存在潜伏期。流脑的潜伏期短则1天,长则7天,一般为2到3天。其后,被感染的宝宝将经历3个阶段,即上呼吸道感染期、菌血症期和脑膜脑炎期。如果发现较早、治疗及时,部分宝宝的感染可以终止于上呼吸道感染期。

Q9:听说“流脑”宝宝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A9:没错。“流脑”宝宝有的表现为皮肤出现出血点,有的则更像得了上呼吸道感染,有的却是典型的脑膜炎表现。严重的“流脑”宝宝又可以分为三种――休克型,以出血倾向和休克为表现;脑膜脑炎型,以颅内压增高和脑疝为表现;混合型,两方面表现兼而有之。

Q10:怎样才能预防“流脑”的发生呀?

A10:“流脑”的预防措施是综合性的,首先,要做到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其次,疾病流行期间切记不要带宝宝到空气污染且不流通和人群聚集的地方。此外,对适合接种疫苗的宝宝实施接种,也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流脑宝宝常见的3大POSE

POSE 1 “斑点”宝宝

出镜宝宝:花花

性别:女

年龄:4岁

刚上幼儿园中班的花花这几天一直没什么精神,鼻子不通气,有时候还说嗓子不舒服,爸爸妈妈觉得花花肯定是感冒了。结果,今天早晨晨检的时候,老师赫然发现花花的脸色发灰、伴有高烧,身上还有圆形和星状的斑点。很快,花花便嚷着说头疼,并出现呕吐、寒战……

纸上诊断及分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

普通型在“流脑”中是最为常见的,大约占到病例数的90%。初期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因此很难与其他疾病鉴别。随后,宝宝将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较大的孩子会诉说头痛、全身疼痛、关节疼痛,小宝宝可能出现抽搐,皮肤迅速出现瘀斑或瘀点。接着,部分宝宝将进入脑膜脑炎期。

育儿指导:增强体质+关注瘀斑+规范治疗

对于上幼儿园等托幼机构的宝宝,爸爸妈妈在该传染病流行期前就应当做好充分准备,通过给宝宝多喝水、勤用流水洗手,保证均衡营养、健康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适当增加户外运动等方法来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侵袭。

如果托幼机构已经出现了可疑患者,就应暂时停止送宝宝去幼儿园,一旦宝宝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喷嚏、咽喉疼等,要尽快带宝宝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请医生及时甄别,早期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进展。

要特别注意宝宝身上的皮疹,这可不是普通的斑点,而是细菌栓子形成的瘀斑,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提醒爸爸妈妈,宝宝现在已经进入了菌血症期,即细菌正在宝宝体内繁殖,严重时还将在皮肤上形成大片紫黑色坏死,因此必须马上对宝宝进行规范化治疗!

POSE 2 “湿冷”宝宝

出镜宝宝:雅雅

性别:女

年龄:16个月

活泼的雅雅昨天还吃得饱、睡得着、玩得欢,今天却脸色苍白,拒绝进乳,皮肤发紫、发花,并且突然出现了高烧,呼吸急促,还哇哇地呕吐,很快就出现了抽搐、昏迷的现象。爸爸妈妈一摸,雅雅身上湿漉漉的,四肢冰凉,于是急忙呼叫救护车,把她送到了医院。

纸上诊断及分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休克型)

尽管暴发型“流脑”很少见,但却属于急危重症,而其中的休克型大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宝宝,发病急,休克多在24小时内发生。早期宝宝可能表现为脸色灰暗、发白,其后很快出现皮肤瘀斑,融合成片,继而形成坏死和大疱,血压也随之下降,心率变快、心音低钝,神智丧志,病情相当凶险,即使及时抢救,也可能有生命危险!

育儿指导:绝对隔离+尽快就诊+抗击休克

2岁以下的宝宝可以通过哺乳、亲吻、同卧等生活习惯被传染和感染,所以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宝宝,爸爸妈妈要加倍呵护。在疾病流行期,对于宝宝身边所有存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症状的大人和孩子,必须确保自家宝宝与之隔离。

月龄越小的宝宝,血脑屏障(大脑内一种胶质膜,能阻挡病原生物由血循环进入脑组织和脑室)发育越差,抵抗力也越低,也就越容易罹患颅内感染。对于有可疑患者接触史,出现食欲下降、精神减弱的宝宝,一定要立即就诊,否则倘若真的患病,将会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紫癜、出血和循环衰竭,危及生命。

接诊医院需积极查找蛛丝马迹,包括取血查血培养、皮肤瘀斑处压片找菌(一种检测手段)、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同时积极展开救治,包括抗感染、抗休克、抗纤溶等综合治疗,以确保宝宝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POSE 3 “抽疯”宝宝

出镜宝宝:维维

性别:男

年龄:6岁

即将上小学的维维被送到医院时已经神志不清,只是不停地在胡言乱语和抽搐,还会发出尖叫,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接诊医生发现维维姿势独特,呈上臂内旋、下肢伸直的状态,血压较正常增高,脉搏缓慢而有力。追问病史,这两天维维一直说自己头疼,烦躁不安……

纸上诊断及分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型-脑膜脑炎型)

暴发型“流脑”中还有一型被称为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年龄稍大的孩子。起病同样很急,高烧,也存在皮肤瘀点,但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早期面色改变、躁动、剧烈头痛,伴有频繁呕吐及惊厥,其后加重为嗜睡,很快神志恍惚、谵语、昏睡乃至昏迷。当发生“脑疝”时,宝宝将出现双眼瞳孔的变化,伴有呼吸不规整乃至呼吸骤停!

育儿指导:疫苗接种+抗菌药物+降低颅压

尽管年龄较大的孩子抵抗力有所增强,但他们对“流脑”依然易感,加之其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到隐性感染和患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更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对于生活在疾病流行地区,6个月以上、15岁以下的孩子,均可进行疫苗接种。

对于在疾病流行季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经医生鉴别存在“流脑”可能性的宝宝,应立即给予规范的抗菌药物治疗,鉴于病情进展过快,必要时应留院观察,一旦皮肤出现瘀点和典型的脑膜刺激症状,即使没有找到病原菌,也可临床诊断。

对于脑膜脑炎型的宝宝,除积极抗感染外,还要争取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的证据,及时应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因为如果发生了脑疝,宝宝将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辅助通气加以救治,此时疾病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

解密流脑的5个化验指标

NO.1 血常规检查

项目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的项目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等,其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异常情况,并可初步判断感染的性质。

“流脑”时

“流脑”宝宝的血常规结果往往存在白细胞总数的异常增高,一般在20000/mm3左右(正常参考值为4000至10000/mm3),高者更可达40000/mm3或以上,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占到80%~90%(正常参考值为50%~70%)。

NO.2 血培养检查

项目意义

血培养主要用于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的病因学诊断,是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人工培养法。一般需要3天以上才能出具最终报告。

“流脑”时

尽管“流脑”宝宝的血培养阳性率较低,但由于其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流脑败血症及慢性流脑败血症的诊断甚为重要,且对对症治疗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故此必须注意在为宝宝应用抗菌药物前先采集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并应多次采血送验。

NO.3 涂片检查

项目意义

涂片是指用将从患者身上采集的组织或液体标本(如血液、骨髓液等)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制成的标本,用于实验室诊断和病理诊断。涂片检查特指对一些液体状标本制成的装片进行镜检,本身有很多种,比如直接涂片法、厚涂片法等。

“流脑”时

对于“流脑”宝宝,应针对其瘀斑、瘀点做涂片检查,方法是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其阳性率往往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至70%,应注意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容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NO.4 脑脊液检查

项目意义

脑脊液检查需要通过腰椎穿刺完成,既可用于诊断又可用于治疗。在充分掌握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证、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后,腰椎穿刺是极少发生危险的,而由此得到的脑脊液,其外观、压力、常规、生化、培养、酶学与免疫学测定等等,均意义重大。

“流脑”时

“流脑”宝宝的脑脊液检查,在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而外观大致正常,至典型脑膜炎期时,压力高达200mm水柱(正常参考值为40至100mm水柱)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正常为清亮无色透明),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正常参考值为10个以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氯化物降低。

NO.5 酶与免疫学检查

项目意义

酶与免疫学检查是适用于快速诊断流脑的方法,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流脑”时

“流脑”宝宝脑脊液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PK)活性均会增高。而免疫球蛋白A、M增高则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细菌化脓性感染。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至93%,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脑脊液的阳性率为94.2%、血液的阳性率为78.8%,均有助于诊断。

呵护宝宝,“流脑”隔离带AB面

A面:疫苗,按部就班接种

流脑疫苗,可以细分为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两种,是专门针对“流脑”研发的疫苗,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有效手段,对控制、降低流脑的流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接种A群流脑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应答:即生理反应),用于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基础免疫接种流脑疫苗时必须使用的疫苗。

A+C群流脑疫苗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A群及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但应注意一般仅用于2周岁以后的宝宝。

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患及有过敏史的宝宝,以及正处于发热、急性疾病期,或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肺结核等慢性疾病的活动期的宝宝则不能接种。

B面:隔离,需360度

“流脑”属于传染病,它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而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均具有传染性,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以飞沫的形式传播,所以在“流脑”流行的季节请勿带宝宝去空气污秽的公共场所。

谢绝所有可疑患者到访,室内注意开窗通风,消毒餐具、水具、奶具、玩具,勤洗衣物,擦拭家具,晾晒被褥,流水洗手,外出归来后要及时清洁宝宝的口、鼻、耳……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去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稍大的宝宝外出时可以戴上口罩,当室外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时,可带宝宝外出,并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倘若家人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妈妈存在可疑症状时,则应立即停止哺乳并严格实施隔离措施,衣食住行都要与宝宝全部分开,并应注意分室居住,直至隔离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