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型社会下学校教育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型社会下学校教育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习型社会的设想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理想;现行学校教育在应对学习型社会中的局限性表现为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色彩过浓;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过强;学校教育具有封闭性,且教育形式单一。由此提出四点反思:突破学校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建立与普通学校教育地位平等的校外教育机构;加大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选择性;加强学校教育中学习的组织性;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学校教育;教育理念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李存生,男,甘肃天水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

吴 祺,男,甘肃平凉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一 、学习型社会的提出

1968年,美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赫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的设想,该设想一提出,就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对此思想做了长达一年多的研究与探讨,他们认为:“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社会,那么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外,还要继续前行,到达一个学习化的境界。”①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学习型社会已逐步开始影响全球教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诞生,社会的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知识在当代科技革命中的重要性已日益显著。由于知识重要性的凸现,使得人们不得不去重视学习问题以及对现有一些学习理论体系框架的思考,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社会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其讨论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的人性化,二是人的终生性教育,三是教育的民主化。这种更完美教育理念的倡导,进一步适应了当今社会前行的步伐,使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贴近,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我国在党的十六大也适时的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伟大政治课题。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已成为当今社会势不可挡的教育思想潮流。

二 、现行学校教育在应对学习型社会中的局限性

终生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学习型社会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自我建构的活动,说的容易操作一点就是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基础上。”②无论从学习型社会对人教育的终生性而言,还是从学习型社会下教育对人学习主体性的建构来说,学习型社会下的教育应该是整个社会都能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对于一个社会人,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到真正的教育。学习型社会下的教育仍旧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在人的发展上突破了现有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具有更科学性和更全面性。而作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教育,在应对学习型社会中出现了种种的缺陷与不足:一是学校教育中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色彩过浓。学校领域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仍旧是培养学生的主要教育手段,所以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自身主观色彩的存在,从而导致了无论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编写中,还是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都过多的穿插着教育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使得学校教育很难全面地反映社会的需求,理所当然学校教育推动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二是学校教育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过强。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是终身性和全方位的教育,而学校教育仅是局限于一定年龄阶段和一定的教育空间,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的过度约束,不仅使得人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后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求,更使得社会的发展因人的局限性教育而受到限制。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狭小性,使人们在解决社会问题时过于浅显化,总是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浮浅知识去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这种社会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行吗?三是学校教育具有封闭性,且教育形式单一。现今的学校教育仍旧是教育对人的选择,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即将到来的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是人对教育的选择,所以学校教育应走出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让社会的人根据社会的需求与自身发展的要求去选择特定的教育。

三、学习型社会下学校教育的反思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现象,是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主要形态,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面对学习型社会下学校教育的种种不足,当前的学校教育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模式与体系,以更好的应对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一)突破学校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建立与普通学校教育地位平等的校外教育机构

“对于整个人而来说,整个世界就是教育,从宇宙的开始到终结都是学校,同样对于整个人来说,他的生活从摇篮到坟墓都是学校。”③教育无论是从广义上而言,还是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说,推动人一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真正的目标所在。由于现行的学校教育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使得学习者想成为社会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在具有一定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学校中去接受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的缺陷如杜威所言:“学校中所学的东西至多不过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比较多的还是粗显的一部分,然而在学校中所学的东西在社会中造成了种种人为的区分,使人们相互隔离开来。结果,与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东西相比较,我们把学校中的学习夸大了。”④因此要摆脱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困境,必须突破学校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性,建立一种与普通学校教育地位平等的校外教育机构,这些校外教育机构要享有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具有学历认证的学校教育机构一样的社会地位。通过这种校外教育机构的建立,以弥补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使人们不会为了获得一张证明自己的学历水平高低的纸张而忘记了自己所要接受的真正的教育。那时人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教育,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多种多样。同时这种机构的建立也打破了学校教育因其在教育史上主导作用的发挥使人们将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的错误理念,这样,人们可以将教育的视角移出学校教育的领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接受教育,从而更有利于响应学习型社会下终生学习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理念。

如我国90年代高校的大范围合并,正是取消各种学校教育之间人为制度性限制的体现,这样中国高校将更有利于为人的发展建立一个全面的教育学习网络,从而更好的使教育为人们的学习创造了多方位,多角度环境与条件。高校的合并不仅有利于克服学校教育因小范围区域性的存在所形成的自律性和保守性等缺点,更有利于使得学校教育贴近生活,使更具有空间的学校教育领域间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多层次满足人们需求的学习型社会教育网与社会学习网。

(二)加大学校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人们对学校教育的选择性

所谓学校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社会中因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想学习的人都能够拥有相应的受教育的机会。在受教育的过程要充分保证受教育者自身的自主性,使得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不仅仅使“三代同堂”的教育能够出现在大学校园,还要让他们走向更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的大门面向大众,只要他们在生活的过程中需要教育,便可以走进校园去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加大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一定要避免社会功利性对教育真实价值取向的扭曲,即不能把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转变成教育如何保证让受教育者在其相应的社会地位中获取实际性的物质需求。在即将来临的学习型社会中,功利性意识对教育理念的冲击,不仅不利于教育民主化,更不利于终身学习这一教育思想的倡导。由于功利性意识的存在,使得教育无法向社会承诺教育的最终收益。对于求学者而言,多数学生只抱着获取学校教育给自己学历证明和文凭的极端思想,从而去兑换现实社会中与之相等同的物质价值,如果在这种功利性意识过强的社会思潮中去实现学校教育的开放性,教育的真实内涵将荡然无存。

学校教育的开放,必然要求加强学校教育的选择性,而学校教育的多样性,便是学校教育选择性的保证,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巨大冲击,它要求教育走出象牙塔的原始教育体制,让学生不在受学校体制,学校管理等多种人为制度的控制,去真正体现人对教育的选择。当然学校教育的多样化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现实,只有将生活融入教育,才能体现教育是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的理论内涵。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也必然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教育的发展始终体现出为人服务这一教育理念。

(三) 加强学校教育中学习的组织性

学习型社会下的教育不仅强调学习的终身性,并且注重学习的组织性。它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相辅相成的,“终身教育是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范畴的教育思想,它具有综合、整体的育人功能。”⑤它不是各种教育理念、各种教育思想的机械拼凑与简单叠加,而是打破各种教育领域的隔离,使他们之间产生良好的协调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去实现教育对人发展的全面培养。学校作为践行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与重要阵地,在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下,更应多层面多样化的为社会各类成员提供服务,使学习者在多角度的教育领域内进行组织性的学习与探索,将学校教育有组织性的推广到整个社会领域。

(四)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现行的教育模式,还是即将到来的学习型社会,其根本灵魂都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但随着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产品”规格化的要求,使得学校教育淡化了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让学校教育片面地适应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学校这一神圣的教育机构成了物品生产的“加工厂”。由于社会的这种需求,学校教育也开始重视教育的回报率,似乎真正把人物化了,去培养物品生产所需的“人”而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人。作为学习型社会下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摆脱社会现实对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使学校教育更完美的响应社会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在学习中去寻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更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作为培养学习者的主要教育机构 ―― 学校教育,一定要跨出一些人为制度的制约,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体系模式,回归到教育人性化的发展本质,真正来实现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教育模式,更好的去践行十六大倡导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一新世纪的伟大构想。

注释:

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学会生存[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

②陈廷柱著.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1-92.

③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32.

④杜威著,赵祥麟译.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1.

⑤刘天瑛.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