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主题图”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主题图”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单一、机械地呈现例题形式,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学习数学的原型,从熟悉的童话世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课堂教学

主题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个很大的亮点。其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与之合理整合。

一、化静为动,让“主题图”鲜活

利用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情绪特点和思维特点,把教材的静态主题图,处理为动画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5-7,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五根怎样减去七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五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五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七根小棒,等于十八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个位不够减的向十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情境串串,让“主题图”奇妙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单个的情境只可能让学生保持较短时间的学习热情,“情境串”便应运而生。所谓情境串就是把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自学生生活内部鲜活的事例和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教学。一个个相关联的情境设计有序地、动态地组合出现。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探索新知、巩固应用。不仅能较长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如:第四册统计的第二课时,情境一:这节课以潍坊风筝节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情景二:以漫天飞舞,创作精美的风筝为统计素材使学生体验动态的数据收集过程,为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表现舞台。情景三:让学生统计外国友人参加“风筝节”的情况,进一步巩固统计图以1代多的方法,以及评选最受欢迎奖的风筝活动,解决了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故事讲解,让“主题图”生动

新课程倡导“现实”的背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现实”应该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他们感兴趣的事或物。因此,有趣的故事、小游戏或小谜语来诠释主题图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也是一种挖掘主题图教育价值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了故事引入:有一天,妈妈带着小明和小红去超市买东西,他们买了很多自己爱吃的零食,结果发现每包都是6元钱,这时妈妈就问小明:“你知道这些零食一共多少钱吗?”小明立刻说出了算式:“6+6+6+6+6=?”然后边想边说:6+6=12,12+6=18…,还没等小明算完,站在一边的小红可着急了,说:“照你这样算,也太慢了吧,这里的零食一共30元。”妈妈听了笑了笑,满意地点点头。“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小明好奇地问小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小红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动手操作,让“主题图”充实

活动化的主题图昭示着“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如:在教学“凑十法”时,1.让学生用7个红小棒与4个蓝小棒学具演示7+4,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合并过程:①将两种小棒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地去数,从1数到11;②将红小棒逐个放入蓝小棒的行列中,边放边数,从5数到11;③将蓝小棒逐个放到红小棒行列中,从8数到11;④从红小棒里拿出6个与蓝小棒凑成10,再把余下的1个红小棒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1;⑤从蓝小棒里拿出3个与红小棒凑成10,再把余下的1个蓝小棒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1。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几种方法的比较,就会领悟到第一种方法最慢且容易数错,第五种方法最快且不易错。让全班学生再用第五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自觉地接受用大数凑十来进位加的方法。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操作活动中学生才能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用教材”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而要用好教材,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教材,更好地把握主题图的真实意义,才能更好的挖掘主题图的教育价值,让主题图生动,让课堂学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