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澄清问题,有效实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澄清问题,有效实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针对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正本清源,加深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保证学习活动的科学有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典型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活动形式多样,“综合学习”的特点似乎展示无余,学生在课堂中说说、唱唱、演演、猜猜、笑笑,轻松而愉快,但冷静思考:怎么就像一个大杂烩、大拼盘呢?怎么就像一种语文娱乐游戏呢?为切实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很有必要澄清以下三个典型问题

一、它是文本学习活动的简单叠加吗?

审视新课标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四点阐述,我们不难看出它明确了综合性学习自身的形式特点:第一点是由文本学习延伸而来的文学活动,即“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第二点为研究性活动,即从学习、生活、社会、国内外大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获取资料,分析讨论;运用各种形式展示成果。它的特点在文学性与研究性之上,是同文本学习活动区分开的,更不是听读写等简单的文本学习活动的叠加。而且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活动,也不论它有多少个环节,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自然生成,各种活动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呈现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文本学习活动的叠加”则是纷繁错杂,拼凑之感特别浓厚,失却了统一的目标,错杂之中顿生茫然。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问题:在内容上综合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延伸,是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将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形式上,它又是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教版教材的每一册都有六个综合性学习,其中包含三个小综合和三个大综合,分别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即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主要目标。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选取了与成长有关的阅读课文。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真正实现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学生把阅读教学中获得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这属于小综合,很容易操作。在第二单元后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在内容上与阅读密切联系,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以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这属于大综合。

综合性学习的文学性强调了对文本学习的纵深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性强调了对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主动探讨与研究,也是由文本向生活中的各种学问的横向的延伸。当我们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体现出这两点内容要求,绝不能等同于简单的文本学习活动的叠加,更不是各种知识的汇集、混合,如果那样,就有大杂烩之嫌。

二、“综合性”体现在哪里?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综合是用各种要素各个局部构成一个整体。这涉及到不同部处、局部和要素等作用的构成安置和结合起来,以此组成过去没有清楚呈现的式样或结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把语文学习的各种要素融合在某种活动的过程当中,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因素,把知识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在整合中实现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1.它体现在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的各种学习方式之中。

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产生的背景是“适应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识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性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方式是遵从每个学生的独特的认识方式的,是在活动专题提供的广阔空间中,学生由自己的个性特点自然生成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这既是顺应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施展运用,又是它们的交互影响,并从中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而不是在教师执导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是看看、说说、背背、演演、写写的一台热热闹闹的游戏。换而言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把三维目标整合在活动过程当中,在活动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之间紧密相联,三个维度,三个支撑,形成立体的三维空间,互相交融。

2.它体现在各种学习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的锻炼和培养上。

新课标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其中蕴含着“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这样一个课程功能。活动是亲历躬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土壤,活动过程则是学生学习的实验田。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的状况,把听、说、读、写融合在一个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既为听、说、写创设了必要的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活动(办刊、演出、辩论、文学社团等)侧重突出独立设计、再创造、筹划组织、文字表达、口语动作表达等能力;研究性活动则突出从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拟定专题、查找搜集资料、运用资料、调查访问、独立分析、讨论合作、借助各种形式展示成果等学习能力。它们都是文本学习中各种能力的纵深发展,只是更具自主性。各种学习能力在活动中应得以自然生成,培养和发展,而不是文本学习活动中的简单的学习能力的重组。

3.它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交互渗透上。

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实践活动产生的第二土壤是“当今社会变迁迅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这强调了两点: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知识新问题的接轨。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更是与其他学科(历史、政治、天文、地理、生物等)交互渗透。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的学习活动,便涉及关于月球的天文知识、科技知识、成语、神话传说、关于月亮的音乐等。又如在九年级期间学习了三个议论文单元之后可以进行一次主题为“关注奥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广泛搜集资料之后,许多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小专题,汇集了从马拉松比赛“更高、更快、更强”口号的诞生等大量的资料,在分析归类、思考分析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也有学生以“中国与奥运会”为专题分类编辑为中国的奥运之梦、中国的奥运群星、2008奥运畅想,这便是向社会焦点的扩展与接轨。但无论是哪种知识的综合性,都不是知识在活动中简单的展示与堆砌,而是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搜集、交流、运用、思考,进而生成的新知识。

4.综合性也应体现于实践活动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之下的评价,立足于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被评价者不断提供动力,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氛围,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创新精神和意识、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使他们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依据不同的内容,合理地采用观察、检测、记录等方式,适时地采用口头评价、书面评价、成长记录、沟通交流,反馈每个人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状态与成就,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三、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

按照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月标的阐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的自由空间,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因此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朝以下方面努力:

1.必须以语文为基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多,有数学、自然、社会等内容,但都是在语文这一大的前提之下,其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始终把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始终站在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点上,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历史、生物课。同时也不能无视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拓宽视野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但是不必深入探究。如《探索月球的奥秘》、《马的世界》等涉及天文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而我们就没必要探究月球是怎样形成的、马又怎么会千差万别这样的问题。只要了解大概内容就可以。

因此,我们必须以语文为核心,把握住语文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的特点,找到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点,立足于学科知识综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组织的。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应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开展活动,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只是搞一些简单热闹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要力争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成语这一专题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搜集成语,理解其含义,并编辑成册;二是专门设计“成语与文化”这一学习板块,强调汉语成语是文化的积淀,成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突出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这样,学生积累与梳理成语,就不至于对一个个成语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成语停留于表层的、个别的理解,而是能够从整体上对成语有一定深度的观照,有更多的收获。

2.拓展学习活动空间。

家庭、学校、社区等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是学生情感积累和体验的重要来源,可以围绕学生感兴趣或是浸润了人文思考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专题。树立大语文观念,逐步形成大语文意识,语文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多渠道开展大量言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体现文化特点,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语文文化内涵的发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3.应该体现出阶段性。

一是综合性学习的比重问题;二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方面;三是结合学生的内在体验,契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尊重个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比如七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主题要小,要简单,活动要少而易,时间要短,在教师带领下,通过一两个具体活动,体验综合性学习。八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学习主题、策划学习方式方法的能力,培养初步的观察、调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运用语文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因此八年级可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专题,在依托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可在单元教学之初,就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有个大致的安排;在单元教学中同步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其间教师进行检查、指导与协调;在单元教学之后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并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而九年级则既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安排综合性学习,又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学习条件安排综合性学习专题。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把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作为综合性学习的切入点,由此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其间穿插学生大量的自主阅读、观察、调查、访问……最后用适当的语文形式呈现此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采取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语文的能力。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坚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当中学习语文,抓住每一个机会,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既要有讨论、交流、作文评比等传统语文学习活动,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知识擂台赛、模拟招聘、办墙报、文艺演出、设计广告、创作校歌(班歌)、编诗集、为诗配画,为画题诗活动。还有富于实践性的搜集资料、参观、采访、实地考察、访问、义务服务、游戏、唱歌、唱古诗、观看电影片段、秋游活动及学习成果汇报会、调查报告会、读书交流会、诗文朗诵会、主题班会、故事会、展览会等。

5.妥善处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关系。

综合性学习注重的是活动过程,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指导地位,发挥好自己的指导作用。避免教师过多地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成为学生的组织者,使学生的思维绕着这个轴转,导致学生失去自己。同时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旁观者和节目主持人,应及时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给予学生建设性的意见,以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

另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正确理解和对待语文知识。学生学习语文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怎样掌握这些知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总之,综合性学习应以语文本身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为出发点,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热闹的语文游戏,也不是多种形式的简单组合、堆砌和叠加。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M].语文出版社,2001.

[2]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薛辉,薛彦华.试析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