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南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南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海南省中部地区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资源禀赋不能给其提供发展工业的直接支撑,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制约了其快速发展,思想的因循守旧使其丧失了众多发展机遇。本文认为,海南省中部地区应该走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7-0025-03

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白沙、琼中、五指山、保亭、定安、屯昌等6个县市。2006年,地区总面积957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8%;总人口127.4万人,占全省的15.3%;而其生产总值为807895万元,仅占全省的7.7%。[1]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想推进海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推进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当前,海南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轨道,琼北经济圈、琼南旅游圈、西部工业走廊、东线沿海经济带等区或带都已经发挥效力或正蓄势待发,中部地区如何寻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对于赶上并可能超过其他地区至关重要。

一、海南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南省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水平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与全省及经济发展较快城市之间的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1.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但与全省差距拉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2000-2006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2.4%,特别是2006年GDP增速达到了16.4%,创造了近6年来的新高。但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一方面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对较低,2006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6339元,约占全省的1/2,只有海口的1/4;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从2000年的8.4%下降到2006年的7.7%(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海南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比重低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200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6.7%,比全省高出20.2个百分点;2006年,进一步上升到58.2%,比全省高出25.5个百分点。与之相对应,非农产业比重偏低,2000年非农产业比重43.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个百分点;2006年该比重下降到4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海南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3.财政收入规模小,占全省比重低,且年度间波动较大

中部地区财政收入呈现出一种增长缓慢且不稳定的状态。2000-2006年,财政收入绝对额从26343万元下降到25997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10.3%下降到4.2%。与财政收入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财政支出逐年快速增加,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增大,特别是用于教育的支出比重增长更快,2006年,教育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5%(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海南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

2001-2006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从1633元增加到2290元,增加了658元,增幅达40.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2000年的6352元提高到2006年的14108元,增长1.23倍。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1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相差652元,2006年拉大到966元;200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差1084元,2006年拉大到1782元。

5.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但规模仍较小、出口结构有待优化

2003年中部地区6县市仅有定安县有出口,2006年出口贸易已扩展到除五指山外的5个县;出口贸易额也由2003年的367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83万美元,增长4.68倍,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0.42%上升到1.51%(见表3)。但是,从出口产品来看,农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深加工农产品明显较少。

数据来源:根据2006年和2007年的《海南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二、海南省中部地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中部地区的发展滞后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制约因素。

1.中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使得其无法从从业化中获得较大收益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或地区,大力发展重化、轻化工业是其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实行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海南省中部地区可以说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加快发展工业应是其快速发展的选择。但是,中部地区所具有的主要是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等不能直接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资源禀赋,发展工业具有先天的劣势。这就决定了中部地区无法从发展工业中获得与其他地区相同或相近的发展速度,造成了中部地区滞后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的境况。

2.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导致中部地区在利益分配中受损

中部地区是海南的“绿肺”,是保持海南省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重要“辐射源”。海南要建设生态岛,建设成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和“第二居住地”,没有中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在过去的发展中,中部地区一直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路和原则,为海南省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也因此失去了从加快发展中获得利益的机遇。根据经济学理论,优良的环境(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等)作为一种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商品,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励其持续提供的重要保障。[2]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中部地区没有从环境保护中获得经济收益,利益受到损失,发展滞后。

3.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中部地区发展处于“弱势”境地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为了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提升全省经济总量,海南也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环岛的沿海地区。依托有利的区位条件及原有的较好的发展基础,加上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而中部地区本来就发展落后,发展基础差,在发展的统筹考虑中处于“弱势”,没有得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导致其发展基础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4.思想保守使得中部地区错失发展机遇

中部地区位于海南内陆,人们的思想观念受相对封闭的环境影响较深,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守旧观念的束缚,生活作风散漫,小富即安,容易满足,“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作为中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中部人很少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发展的责任者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建设中去,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严格按照“本本”和上级指示来工作,无法识别一些重大的发展机遇,不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进行独立决策,从而往往在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时,被动应付,错失很多发展机遇。

三、海南省中部地区发展路径探索

借鉴国际上经济落后地区成功发展的经验,从海南省中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以及当前全国的发展趋势分析,中部地区应该走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即跨过工业化发展阶段,依托本地区优势资源,实行以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开发为中心的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3]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之路

根据中部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高效农业。政府要规划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国际知名旅游企业进入,发展生态旅游业。将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富有原始魅力的生态旅游产品。突出中部地区森林探奇、生态景观、观光农业、黎苗风情、温泉疗养、登山漂流等系列主题,使这些旅游产品有更大的魅力和更强的吸引力。

大力发展绿色热带高效农业,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从粮、糖、橡胶为主向多元高效产业转变,形成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畜牧业等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2.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能够为生态保护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形成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一方面可实行由政府购买生态效益、提供补偿资金方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资金的比重,把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激励手段和市场手段来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如建立林权证交易市场等。[4]补偿标准应尽可能地接近于进行生态保护所支付的机会成本。

3.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中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到跨越式发展道路对中部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跨越式发展上来;要重新认识中部地区所具有资源的价值,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作为发展的基础;要重新审视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要摒弃生活散漫的作风和“小富即满、不富也安”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发展的压力感、紧迫感;摒弃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思想,激发敢创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摒弃推诿敷衍、无过则喜的思想,激发敢于负责、苦干实干的勇气;摒弃“等、靠、要”的不思进取思想,把自己真正作为开发中部地区的主人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把中部地区的发展真正推向前进。

4.省级政府应该增强对中部地区的扶持

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生态转移支付。加大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增强中部地区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生态旅游、绿色热带高效农业,给予信贷、税收、供销、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其发展基础和能力。采取措施帮助鼓励中部地区吸引人才,增强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扩大教育移民规模,提高中部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对中部地区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学生,财政给予资助,鼓励他们走出山区,开阔视野,更好地为中部家乡服务。

参考文献:

[1]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赵白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海南特色的发展模式[Z].在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演讲,2008年4月24日.

[4]董小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关键要解决四个核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