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的现况及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的现况及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205-01

摘 要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改革实践中,以互利为出发点,以教师为媒介,以企业为载体,以服务为目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2006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措施。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推动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成果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创建于1996年,正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地处经济发达、企业云集的青岛西海岸,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重组,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外资和股份制企业纷至沓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为地方经济和相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学院先后与青岛现代造船厂、海信科龙空调有限公司、群光电子、庞巴迪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瓦锡兰船用柴油机公司等33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是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的重要保障。

2.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2006年以来,学院与海信电器、科龙空调、达富电脑、星电高科技、茂治电子、国际旅行社等多家企业合作,组织一千多名学生到上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受到了锻炼,增强了才干,提高了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工学交替、半工半读

学院在旅游管理、电子技术等专业开展工学交替,学生在旅行社、大酒店、茂治电子公司等企业和学校交替工作学习,既培养了职业素养,提高了实践技能,又获得了应得的经济收入。

4.工学结合、校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

去年,08届毕业生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有23名学生分别从现代造船班、海信电器班、海信科龙班、瓦锡兰班、庞巴迪班、武船重工班毕业走向了就业岗位。在群光电子定岗实习的同学有37名同学与这家台资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其中张喜荣、谢锋同学由于表现突出,被破格提升为厂长助理。教师通过带队到企业现场实习,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办学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内涵化的发展趋势,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企业合作的机制不完善

由于政府缺乏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企业还存在行为短期的问题,学校纵然有许多好的想法,但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如果政府能积极发挥校企合作中的行政功能与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和不履行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支持到位、督查到位,那么校企合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就有了保障。

2.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在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学校都是为了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相当多的企业多合作办学还是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热情,出于对成本及生产安全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合作的领域也仅仅停留在招生、用工,以及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有限的范围,合作的深度不够。

3.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在教学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是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对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

(1)政府方面,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专门部门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学院、企业进行监督,出台鼓励政策,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减轻职业院校负担。

(2)企业方面,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3)学校方面,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的课程体系,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建设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