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俄语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汉语数范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俄语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汉语数范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功能语法突破传统语法的限制,对语法研究采用从形式到意义和从功能到形式相结合的描写方式。它的研究对象是语法单位、语法范畴及其与词汇、上下文和语言系统不同层面的单位相互作用的功能规则。本文采用功能语法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语数范畴,证实了汉语数范畴的存在及其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特点。

关键词: 俄语功能语法 汉语数范畴 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

一、引言

数的语法范畴是语言的重要范畴之一。数量概念是人的思维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每种语言都有数的概念,只是不同的语言中数的概念系统和表达手段是不同的。某些语言中的词类就有单复数的区别。比如,俄语名词книга―книги;英语的名词book―books。英俄两种语言通过词尾的变化来体现单复数的概念。至于汉语的“数”范畴概念在语言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传统的汉语语法在研究数的范畴时受到西方模式的影响,往往偏重于寻找表达数范畴的统一的形式手段即词缀,结果得出汉语不存在“数”范畴的结论。也有相当数量的语言学家肯定汉语数范畴的存在。他们认为:“们”不仅仅是一个表示集合量的标记,它是一个在名词短语里的“定词”位置上实现的复数标记(石毓智:326)。针对汉语界存在的这种分歧,我们从俄语功能语法角度来观察这一现象,以期从中受到启发。

二、俄语功能语法理论

功能语法理论由前苏联科学院院士А.В.Бондарко创建。功能语法突破传统的语法描写方式(由形式到意义),主要采用了从功能到手段的描写方式。Бондарко认为:功能语法的研究对象是进入语言交际领域中的语法单位发挥作用的规律,包括对语言从形式到意义和从意义到形式两方面的研究(Бондарко,2003:3)。功能语法这一学科的特点在于它贯彻了从功能到手段、从语言意义到形式的原则;它研究语法单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与语言手段在言语中的相互作用,旨在揭示语法形式、词汇、篇章相互作用的系统,揭示语言手段在传达话语意义是发挥功能的规律。

Бондарко的功能语法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更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功能语法更注重的是语法单位和与其在话语中相互作用的语言手段的功能。它的研究对象是语法单位、语法范畴及其与词汇、上下文和语言系统不同层面的单位相互作用的功能规则。首先,它把语法单位或语法范畴和范畴意义两者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语言形式是语义范畴的载体,语义范畴的研究依赖于语法单位和语法范畴。其次,功能语法研究的语言形式不仅仅只局限于词汇这一层面,它把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都纳入到自己的研究对象中来,包括大量错综复杂的词法、句法手段。

三、功能语法与汉语范畴

传统语法研究多提倡从形式出发去寻求意义,即从相同的形式结构中概括出共同的语法意义,从不同的形式结构中抽象出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把这一原则应用到汉语这样缺乏形式标记的语言,研究工作就复杂起来。因此,功能语法所提倡的从意义到形式的方式也许更适合汉语。

在对汉语数范畴的研究中,“语法范畴”这一概念的界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汉语学界对这一概念也有不同的阐释。一些语言学家在印欧语系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把语法范畴理解为:语法范畴就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根据这一观点,在汉语中就没有这种类型的语法范畴。这是因为印欧语系语言是富有词形变化的语种,而汉语是缺乏词形变化的语言。所以,单纯从词的层次上来寻找语言范畴的语法标志当然具有局限性。传统语法研究的局限性使许多语言学家试图寻找新的研究视角,而重点在于突破传统语法对语法范畴的局限。

Бондарко坚持“从内容到形式的表达手段”和“从形式到内容”的原则,即把语法范畴视为是范畴意义及其表达形式的统一体。他所阐释的语法范畴具有两个侧面:既有内容方面(语义),又有表达方面(外形标志)。从语义角度看,语法范畴是一组同类的语法意义。任何语法范畴的一般意义都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别意义组成。这些统一于一个共同的范畴意义之中的个别意义处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例如,名词的数范畴的一般意义由单数意义和复数意义这两个个别意义组成,单数意义与复数意义相对立。从形式角度来看,语法范畴是一组表示个别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一个语法范畴起码包含两个形式列。它们便是语法范畴的组成部分,处于对立的关系中。例如,名词数范畴用下列相互对立的两列形式表示:book―books。

语法范畴的内容和形式,即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表现方式或手段,它可分为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形态发达的语言多采用显性语法形式来表达语法意义,因而有着明显的形式标记。例如,俄语的语法形式多体现为一定的语音形式、词缀、元音交替、辅音交替、重音等。相比之下,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式标记,因为它更多使用的是隐性语法形式。隐性语法形式因其“隐”而比较难于确定。隐性语法形式总是和某种语义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功能语法意义到形式的描写方式更有助于对汉语数范畴的研究。

传统的对汉语数范畴的研究仅限于词法,得出了汉语数范畴不系统、不完善,甚至否定其在汉语中存在的结论。功能语法理论消除了形式上的局限性,它把属于不同语言层面(包括词法、句法、够词、词汇等)但统一于相同语义功能的手段看作一个整体。它把语法功能引入到语法范畴的研究中,将语法范畴的分析由静态的语法标记研究进入到动态的分析过程。从这一新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汉语数范畴是存在的,它可以从词法、句法、语用等方面来考察。

(一)汉语数范畴的语法意义

“数”这一语法现象在现代语言学中的定义,是指词形变化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特征。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单复数两种。从本质上来说,汉语数范畴同样也由两个相互对立统一的范畴意义构成:单数意义和复数意义。吴长安比较系统地概括了汉语数范畴的特点。他指出:汉语的单数与复数有相对和绝对之分。绝对单数如代词“你、我、他、她”。绝对复数如带有“们”复数标记的短语“我们、你们、孩子们”等。相对单复数既可以指单数,又可以指复数,至于究竟指的是单数还是复数,要在具体上下文中确定。他还指出汉语的数有泛数和定数的区别。比如:“两小时、三本书”这种记数的表达叫定数。而在句子“他买了鱼。”中强调的只是买的对象,至于是多少鱼则不确定。此时的数概念表现出来的是泛数。

(二)汉语数范畴的语法形式

如前所述,语法范畴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数范畴的每一语法意义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法形式或范畴标记。英语名词复数通过加词尾-s或-es构成。俄语数范畴也有一系列范畴标志。汉语数范畴语法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

1.复数标记“们”。汉语复数标记“们”可用于代词后表示复数,如:“我们”、“他们”、“你们”等。也可用于指人的普通名词之后表示复数概念,如:“老师们”、“朋友们”等。

2.数量词。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是表示事物或者动作数量单位的词。数词和量词是汉语表达数量意义最基本的手段。汉语主要通过数词、量词这两个词类,以及数词、量词和名词及动词的组合来表达数量意义。量词常常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数词一起使用,即构成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

3.重叠。汉语的复数有时也采取量词重叠的形式替代名词来完成。量词的重叠使用有一定的附加意义,汉语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表示“每一”或“很多”的意义。如:“天天”、“个个”等。数量词组也可以重叠表示复数概念,如:“一串串”、“一瓶瓶”、“一颗颗”等,这样的重叠是汉语特有的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汉语中表达数量意义的手段也是极其丰富的,分布在不同的词汇、语法、句法等层面,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表达体系。结合言语表达系统,综合研究语言系统是功能语法理论在阐述范畴意义的主要原则。在表达数量意义时,加入不同的修辞性修饰成分,句子就可以隐含一定的语用信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态度,表达对所述事物“多”与“少”的主观评价。例如,“他吃了整整一只鸡。”“他连一分钟都没撑下来。”等。

此外,在将语义功能引入语法范畴研究之后,语法意义的产生环境也被看作语法形式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及等的不同,每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国家或者民族对数字有不同的偏爱,这些数字蕴涵着特殊的文化习俗,体现着特有的社会文化心态。如:“事不过三”、“九九归一”等。在这里使用的数字,大都已经失去本身所含有的确定数量意义,体现的是一种模糊数量的关系。

人类具有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因而数范畴是汉语和世界上其他语言的共性。但是每个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因而,不同类型语言的数范畴系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它们或隐或显,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汉语数范畴系统体现着汉语的民族特征。通过词内的形态变化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称为“综合式”。汉语则属于以“分析式”为语法手段的分析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语言学将语法形式限于词的层次,这大大限制了对汉语语法范畴的深入研究。俄语功能语法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一角度来看,汉语数范畴不仅客观存在,而且有其独具特色的范畴体系。本文采用功能语法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语数范畴,证实了汉语数范畴的存在及其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特点。

参考文献:

[1]Бондарко А. В. Принцип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и вопросы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M].Москва:УРСС,2003.

[2]黄扬春.俄汉语表达数量意义的手段及功能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姜宏.汉俄功能语法对比研究:评述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5(6):45-49.

[4]李光杰.汉语“体”“数”语法范畴再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1):64-65.

[5]秦坚.对汉语语法范畴的再认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1):124-129.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

[6]王超尘.现代俄语理论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7]吴长安.现代汉语数范畴说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