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清胆碱酯酶作为一种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清胆碱酯酶作为一种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清胆碱酯酶(ChE)在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情况下活性的变化,分析血清ChE作为一种新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抚顺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重症感染病患者37例、外伤及手术患者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恶性肿瘤患者43例以及健康体检人员50例,分别进行血清ChE的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疾病组Ch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手术组ChE活性下降最为显著,对照组与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胆碱酯酶;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特性

[中图分类号] R97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a)-0183-02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phase reaction protein,APRP)是在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心肌梗死及肿瘤等情况下,血浆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的一类蛋白质。APRP对于疾病的进程监控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 sterase,ChE)在肝病和感染时的活力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1-2]。笔者发现在机体急性应激状态或是病理状态时,ChE活性均出现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血清ChE是否可以作为一种APRP,本研究选择1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病变及治疗过程中血清ChE活性的变化,旨在探讨ChE的APRP特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6月收治的重症感染病患者37例、外伤及术后患者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恶性肿瘤患者43例作为疾病组,其中,男96例,女85例,平均年龄53岁。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均正常,无肿瘤家族史。

1.2 方法

抽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并当日检测。ChE的检测采用日立7600-20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方法为丁酰硫代胆碱速率法,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疾病组与对照组血清ChE检测结果的比较

对照组血清ChE为(8145±1349)U/L,重症感染组血清ChE为(5289±1226)U/L、手术组血清ChE为(4377±1530)U/L、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hE为(7538±1361)U/L、恶性肿瘤组血清ChE为(5467±1681)U/L。各疾病组的血清Ch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 各疾病组患者治疗前后ChE水平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除了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的ChE活性下降外,其余各组患者的ChE活性均显著升高(P

表1 患者治疗前后ChE活性的比较(U/L,x±s)

3 讨论

机体对炎性刺激的应答,如组织损伤或感染,可产生代谢性或全身性变化,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具体表现为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加、某些激素合成增加、某些血浆蛋白质水平明显增高或降低等,这些蛋白质被称为APRP。ChE是一种糖蛋白,并以多种同工酶的形式存在于体内。人血清ChE主要分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又称真性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BChE,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拟胆碱酯酶)两种。人血清的ChE中主要是BChE。BChE广泛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清、肝、肾、肠及黏膜下层。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血清ChE在多种病理情况下存在的活力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黄伟刚等[3]认为血清ChE活性降低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预后密相相关。Montagnese等[4]研究表明,血清ChE水平在低体质量患者中显著下降,与营养状态影响肝功能有关,并提出血清ChE水平可作为判断营养不良标志物的假说。陈丽峰等[5]也发现细菌性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ChE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近年来还有研究发现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的ChE水平明显降低,血清ChE水平在严重多发伤患者及脓毒症患者中也有明显降低现象[6-7]。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重症感染、外伤及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和恶性肿瘤患者的ChE活性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血清ChE具有与APRP相同的特性,在机体发生炎症、感染、外伤、心肌梗死及肿瘤等情况下,血清ChE的活性会发生变化。因此,本研究提出血清胆碱酯酶是一种APRP的假说,但目前关于血清ChE可作为APRP的分子学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梅英,温志华,许艳华.ALP、γ-GT和ChE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2):34-35.

[2] 高伟,焦宏斌,程芳,等.脓毒血症患儿血清胆碱酯酶与前白蛋白含量的预警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995-3997.

[3] 黄伟刚,陈荣策.直肠癌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4):1080-1081.

[4] Montagnese C,Scalfi L,Signorini A,et al.Cholinesterase and other serum liver enzymes in underweight out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J].Int J Eat Disord,2007,40(8):746-750.

[5] 陈丽峰,吴琴.胆碱酯酶在不同系统疾病中活性变化的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5,6(10):24.

[6] 巴立,张茂,干建新.血清胆碱酯酶变化与严重多发外伤患者病情及转归的关系[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3):921-922.

[7] 李晨,柴艳芬.脓毒症患者血清胆碱酯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天津医药,2010,38(3):198-200.

[8] Kamolz LP,Andel H,Greher U,et al.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reflects morbidity in bumed patients[J].Burns,2002, 28(2):147-150.

[9] Rosas B,Allina M,Tracey KJ.Cholinergic control of inflammtion[J].J Intern Med,2009,265(6):663-679.

(收稿日期:2013-12-02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