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株洲湘江风光带花溪的景观意境营造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株洲湘江风光带花溪的景观意境营造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分析株洲湘江光带主要景点之一花溪景观意境营造,探讨了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借以对同类型城市公共景观的意境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花溪,景观意境,营造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110-03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来自人工物质力量的威胁,高楼林立和钢筋混泥土的充斥使城市与自然日渐疏远。对于生活在城市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渴望能在繁忙之余感受纯朴、淡泊的自然生存状态,寻得一片来自乡土自然的纯朴景观,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放松。

2.景观意境

《辞海》中解释,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一种抽象造型观念。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云栖竹径”和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等都表达了一幅大自然安谧、幽静的艺术境界。

园林作为艺术的一种,有其自己的园林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它通过具体的园林形象来传达深远幽渺、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人睹物会意,触景生情,从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到无限丰富的意趣。如承德避暑山庄“四面云山”和嘉兴南湖“烟雨楼”等都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营造了朦胧美之意境。

我国城市公园作为一种现代园林形式,需要在现代功能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继承中国园林精髓,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风格。本文对株洲湘江风光带花溪进行景观意境研究,结合传统园林精髓于城市滨水公园设计中,对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意境营造提供借鉴意义。

3.株洲湘江风光带花溪

株洲湘江风光是株洲市境内一条富有生活情趣、浓烈生活氛围、供居民休闲和游憩的重要公共滨水景观带。它在株洲市境内穿城而过,南起凿石山景区,北至石峰大桥,全长11.3km,总用地面积100.4381万m2,花溪位于其河西段上游景区、芦淞大桥西部桥头,人口密度和交通流量大,是株洲湘江风光带十大景区之一“琴桥寄远”的重要景观节点(如图1)。花溪运用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城市功能的需求相结合,营造了一个“花境”美和“溪流”美的自然景观意境(如图2)。

4.花溪景点的景观意境营造

本文从水景、石景、植物、小品和园路五个方面未探讨花溪意境的营造手法。

4.1水景——“幽邃深隐”

中国古代园林将水体设计称为“理水”,理水是园林中的重要造园要素,花溪正是运用“理水”营造了一个“以石理水”的别样早水景观意境。在中国现代园林中,曾有设计师通过“以草理水”营造了一个具有象征性和艺术性的自然生态景观(如图3-a);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以流沙理水”,营造了一个小空间、大哲理的景观空间(如图3-b)。花溪中的“以石理水”是以石代水,通过与所处区域其他石景不同品种、颜色和大小的石景来模拟水面,借鉴江南园林理水文化的精髓,采取自然放坡式的驳岸,配置亲“水”木平台和景观木栈桥等,营造了“小桥流水”的“幽邃深远”意境,向游客提供一个质朴、阳光、氧气的“溪流”空间(如图3-c)。花溪还在早水景中设置喷雾设施,当喷雾开放时,花溪四周一片雾气,有着“前不见其所穷,后不见其所止”的景象。

4.2石景——“深意如画,余情丘壑”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明·文震亨)。水和石一直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基本的造园要素之一。花溪的造景正是运用“水石结合”营造了一条早水景。石材有着坚硬和粗糙的天然质感,给人一种原始、粗犷感。花溪运用这一特色,营造了一个质朴、粗犷的野态景观。

花溪以河卵石和山卵石为主,其中山卵石采用散点的点缀方式营造,达到“以石拟山”的幽谷境界;河卵石颗粒较小,大多密铺于早水景的河流溪涧之中,区别于早水景之外的山卵石,形成深远如画之意境,余情不尽之丘壑的“溪流”艺术效果(如图3-c)。

4.3植物——“质朴超脱,逸趣横生”

植物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也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可按人们观景审美的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布局,极大地增添了园林的生机和野趣。如苏州远香堂的荷花和狮子林的暗香疏影等。花溪中的植物采用湖南乡土乔木、灌木和地被。乔木有:香樟、桂花、银杏和三角枫等,以孤植为主;灌木有、栀子和芦苇等,以组团植为主;地被有狼尾草、红三叶和沿阶草等,以片植为主。花溪将这些植物通过它本身的色彩美、姿态美、香味美、声响美和光影美展现了“质朴超脱,逸趣横生”的“花境”意境。

色彩美。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分别构成了花溪不同的感受。初春里,花溪以绿色呈现,万物复苏,充满着希望感;春夏时,满园花开,以最淳朴的黄色、白色和紫色的小碎花为基调,仿佛一群野趣的孩子,生机勃勃;秋天里,微风掠过,银杏招呼着纯黄的手学,三角枫摇曳着熟红的指尖,万寿菊也金金点点露出了笑脸;冬天里,所有植物都一片片萧条枯黄着,给人西风萧瑟之感(如图4)。

姿态美。花溪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不同的姿态形状。如乔木在春夏里,繁茂蓬勃;冬天里,枝干瘦骨嶙峋地佝偻着;芦苇在春夏里,郁郁苍苍,到了秋冬里,却是枯萎着身子,成群地蜷缩在一团,仿佛在凉风瑟瑟中借此来取暖。

香味美。花溪植物的香味美来自于植物最本我、最原始的味道。如春夏里,樟树叶的清香和栀子花的芳香;秋冬里,狼尾草的枯萎香、桂花的芬香和的淡香等。让人行走在花溪中,闭上眼睛,宛如回到故乡最远古的村落里……

声响美。花溪中不同的植物种群在风、雨、雪的作用下,发出不同的声响;如微风掠过成群的芦苇,能发出萧瑟优美的声响;暴风雨打过樟树的树叶,发出汹涌澎湃的声响等都有着其不同的韵律美。

光影美。若能将光影运用得当,可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花溪的植物运用不同时态营造着不同的光影效果。如白天,银杏的影子打在石头上,顺着石头的圆曲面而曲折变化,乔木的枝干映在草地上,妖娆变化,到了黄昏,影子拉长,远远延伸……

4.4园路——“质朴如原初,野逸如本然”

园林道路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花溪的园路主要分为主要园路、游憩小路和特色小路,他们从园路形状、铺装和边界过渡三个方面的不同表达了花溪“质朴如原初,野逸如本然”的神秘意境(如图5)。

形状。花溪的主园路和游憩小路以自然曲线方式,营造了一个“曲径通幽深几许”的意境;特色小路一种是由大块卵石铺成,形成了卵石最自然的边形,增加了花溪的自然野趣,另一种是花岗岩块石,表面粗糙,纯朴自然。

铺装。花溪的三种路各自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与形式。主要园路运用衫木桩和烧面花岗岩结合,大小不同的杉木桩散发着木材最原始的香味,蹲下身子细看每个木桩不同的年轮何不为一种憩事。而每块花岗岩之间微微的泥土,散发着泥味,让人瞬间融入乡土气息之中。游憩小路分别有两条,一条通往景观亭,采用了透水性强的青石砖,质感粗糙;另一条通往中心休息平台,采用条状防腐木木材的原始质感与景观亭和木栈桥的材料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原始纯朴的空间。特色小路则是采用卵石和烧面芝麻灰花岗岩结合,分别设置于坡地与早水景中,充满野逸感。

边界过渡,是园路与周边环境交界的地方。花溪的边界过渡运用植物的软质特色和园路的硬质特色结合。如主要园路边上铺地生长的爬藤向园路中伸展,使园路与周边环境融合为一体;卵石特色小路的边界长满了茅草,仿佛卵石是自草中生长出来,极具野趣。

4.5小品——“朴素怡然”

花溪中的小品属于点状景观,多处于景观的视觉中心,采用质朴的材质,与花溪境界混为一体,呈现出“朴素怡然”的意境。

4.5.1景观亭

花溪的景观亭是八边形木质双层顶亭,处于视觉中心位置,坐在里面向外观赏,有“坐观万景得天全”怡然之感;站在花溪外赏景观亭,有着其独特的朴素美。西南、东北方设有景观座椅,坐在西南方的座椅上,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游客可以惬意地观赏花溪之景;而坐在东北方的座椅上,湘江的景象迎面展开,游客可感受到湘江开阔大气之景。

4.5.2木栈桥

花溪的木栈桥采用木质铺面的钢架拱形桥,设置在早水景中,连接着早水景两岸的景点和组织游览路线。游客可以站在桥上看花溪之景,也可在花溪的其他景点看桥静静地躺卧,一股安静、怡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4.5.3景观座椅

花溪的景观座椅主要有三种:木质座椅、花岗岩圆桌椅和卵石座椅。景观亭中的木质座椅给人温暖朴素之感,设于观赏花溪的最佳位置;休息平台中的花岗岩座椅给人坚硬、纯朴之感,设于花溪景点的中心景点位置;点缀在园路边、早水景边的卵石座椅给人原始、野趣之感,是感受花溪幽深与绵延的最佳位置。

4.5.4灯具

花溪的灯具有庭园灯、草坪灯和投影灯。庭院灯设于游步道和园路边,以“株”字的古文作为灯饰样式;草坪灯设于灌木和地被丛中;投射灯设于特色景观树如桂花树下,半藏于土中,仿佛与大地天成一体。当夜幕降临时,花溪呈现一种幽深、怡然的神秘景态。

4.5.5音响

花溪的音响外形以卵石为原型,音炮为锈色,半露于土地中,仿佛与旁边的卵石浑然一体,当游客路过,轻妙的音乐从音响里微微发出,倍感轻松、惬意。

5.结语

通过对花溪的水景、石景、植物、小品和园路五个方面来分析“花境”与“溪流”的纯朴自然意境的营造。得出花溪运用最纯朴自然的乡土材料,结合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和现代景观的需求,营造了一个注重自然意境、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和游憩的自然景观,为都市人群创造更具品质和内涵的自然公共景观。

参考文献:

[1]王然,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J],建筑与环境,2008(04):167-168.

[2]王英,居住区景观意境的营造[J],艺术探索,2007(08):21-3.

[3]张毅,余小荔,从苏州园林看中国景观意境的营造和表达[J],山西建筑,2008(08):34-24.

[4]殷绪顺,曾增,扬科,古典园林艺术观照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为参照[J],大众传媒,2007(2):87-88.

[5]曾巧巧,乡土景观营造要素研究初步[D],昆明理工大学,2007(3)-2008(3).

[6]陈敏捷,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D],北京林业大学,2001:5-8.

[7]李萍,城市公园中乡村意境的营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11.

[8]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9]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