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警惕报业不良营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报业不良营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米不够水来凑”,报纸一天天变“厚”,“新闻贫乏症”也一日日加重,版面上大量充斥“垃圾”信息,导致读者对许多“加量不加价”报纸的质疑和诟病。

频频闪现不再陌生的“卖点”、“定报中大奖游×× ”、“×地价格战”等字眼,无疑传递出报业市场营销意识的泛起和日趋浓重,以至演进为手法的花样百出。

作为媒介营销下的一个门类,作为一种买方市场的伴生物,报业市场营销在我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进程。从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开始,到如今随处可见的发行大战、促销大战等,表明报业已懂得借助营销手段来争夺越来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主动出击,把营销理念和策略导入报业,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将成为我国报业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但其作为报纸“谋生者”角色下的一种功利性经营行为,如何不偏误报纸“社会公器”的专业角色,并遵循资源整合、市场秩序等规则,相关“度”的拿捏、规范的建立、管理的跟进十分紧要,而目前报业市场不良营销现象屡屡抬头,表现为失范、失度、失当等,更应引起正视并思量有效的解决之策。

媒介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行业分支,也就是媒介通过与市场的沟通,让更多的人买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以至可以卖出更多的广告版面和广告时间,从而实现媒介产品的“双重出售”,完成新闻传播活动的相应社会经济补偿和增值过程。

随着传媒营销环境的生成和嬗变,目前亟待关注的报业市场营销中的失范、失度、失当现象主要体现在:

1、 产品低俗

市场营销的一个最简短的定义就是“有利益地来满足需求”。产品作为满足顾客需要的载体,成为市场营销策略的首要因素。传媒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营销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产品满足受众的需求程度。媒介产品是媒介制造出来的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其理所当然成为媒介营销的核心,有效地吸纳受众的注意力成为传媒营销的焦点所在。

于是,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名义下,在制造“卖点”的幌子下,一些报纸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将上个世纪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报刊四种理论》中所抨击的现象――“报刊对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报道时,常常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肤浅的和煽情性的事情,而不是有意义的事情”,演绎出新世纪的“版本” ――

2004年2月,一些报纸报道,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审理横跨4省、杀死65人、23人的杨新海。个别报纸对他作案手段的残忍和现场的惨不忍睹作了详尽描述…

2003年5月,北京、南京个别报纸刊载长篇报道《变态富翁毁了8少女》,文内小标题有:“13岁女生惨遭”、“为虎作伥,17岁少女拉皮条”、“变态:只对小女孩感兴趣”、“‘白虎裸女’令他色胆包天”……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实际上,在营销意识的侵蚀下,大众报纸的叙事文本中,大量充斥着“即时报偿新闻”(如腐败、故事、灾难、漫画、体育、娱乐、社会新闻和人情故事)不断排挤“延期报偿新闻”(如公共事务、社会问题、经济事件、教育和健康)的现象,“不惜以牺牲其政治与公共事物内容为代价,去迎合教育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的娱乐和消闲需要”(哈贝马斯)。媒介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正遭受商业逻辑的严重挑战。

2、价格无序

按照市场营销理论,价格也是一大启动市场的有效营销策略。近年来,随着报业竞争的白热化,媒体对价格策略的应用也呈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执着,最直接的一个表现就是价格战。

报业市场价格大战的硝烟曾在南京、成都、昆明、南昌等多个城市燃起和弥漫。曾有人把南京报业价格战总结为“0、1、2、3、4、5”,所谓“0”指一些报纸免费赠送给读者,如《经济晚报》号称“不花钱看报”;其他报价排行榜为:《现代快报》1角;《江苏商报》、《江南时报》2角;《每日侨报》3角;《服务导报》、《金陵晚报》、《经济早报》4角;《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5角。南京报业价格大战的白热化,一度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停战,达成报价统一为3角的协议。但好景不长,价格战的号角又再度吹响。

低价的价格竞争,以恶性驱逐对手为宗旨,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也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本质是一场“饮鸩止渴”的游戏,最终也必定是“多败俱伤"。绝大部分媒体在这种角逐中不免“伤筋动骨”,“底气”不足的只能关门了事,四川《商务早报》、《蜀报》的遭遇已敲响了警钟,却似乎并没有惊醒酣战中的同仁…

3、 渠道浪费

营销渠道是指产品从产地向消费者转移的运输通道,畅通的渠道对于实现产品的营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对报纸这种“时间的易碎品”而言,更具现实意义。

从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开始,打破了50年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邮发合一”机制,为报社发行引进竞争、促进改革提供了契机。随着晚报、都市报的兴起,一时间,发行队伍也进入“战国时代”,数以千计的“小红帽”、“小黄帽”、“小蓝帽”,涌动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各自叫卖各自的报纸。其实,这样的情形不限于“对垒”的媒体之间。如今,司空见惯的是一个报业集团或一家大的报社内部,一张报纸就会有一套发行机构和队伍,每张报纸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而全”模式。没有对发行资源的统一整合,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渠道成本的昂贵。社会层面和集团内部的发行渠道的有效化、一体化、整合化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

4、 扩版过度

在价位同样的前提下,“厚报”无疑具有在市场中更吸引“眼球”的几率。从促销的动机出发,各报纷纷踏上了扩版的“快车”。从1987年《广州日报》的变厚开始,这股浪潮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迅速蔓延。

以去年杭州报业市场的情况看,随着竞争的升级,各主要媒体也以扩版应战,版面增幅在一倍左右。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都市快报》从日均32版扩至日均64版,《钱江晚报》不甘示弱,也以同样的幅度扩版,其他都市化报纸也纷纷跟进。经过几个月的“厚报”运行,杭州各主要报纸已不堪扩版负担之重,如《都市快报》扩版后,平均每月亏损数百万,迫不得已改回日均32版。据说,这种“回归”现象在业内已具一定的普遍性。

扩版除了带来难以承担的经济负荷外,许多报纸还面临新闻信息短缺的新问题。“米不够水来凑”,报纸一天天变“厚”,“新闻贫乏症”也一日日加重,版面上大量充斥“垃圾”信息,导致读者对许多“加量不加价”报纸的质疑和诟病。

5、 促销雷同

以京城报业为例,甲报随报赠《中国电视报》,乙报就赠《北京广播电视报》;甲报订报赠奶,乙报就赠订奶赠报;甲报率先在电梯间售报,乙报也如法炮制;甲报上了电视广告,乙报也讨论要上电视广告;甚至甲报送3桶纯净水,乙报就送10桶;甲报摆桌子征订,乙报也摆桌子征订,种种做法,如出一辙。

促销的狼烟四起,催发的却是一幅众多竞争者“挤”成一团的喜剧景象,更隐藏着营销手段单调、雷同、盲从的弊端。市场营销中赠送、打折只是一种短期性的营业推广手法,实际上还可大量借用公共关系宣传、活动营销等促销策略。独特的创意,新颖的营销方案,令人耳目一新的促销手段,如羚羊挂角般踪迹难寻,差异化营销离我们确实还相当遥远。据称,近年北京报业因为营销手段的趋同化,已达到阻碍发行量增长的地步。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