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脾汤临床运用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23-02
归脾汤出自宋代著名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原有八位药,即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明代医家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安神之效,补入当归,远志两味药,遂成现代归脾汤的定方格式。具有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的功效。主治思虑过度,心脾两虚而发生健忘怔忡等症状。也能治疗失眠,盗汗,饮食减少,身体疲倦等症状。笔者应用于临床,疗效甚佳,现举例报道如下:
一 不寐
案例1,患者,女,42岁。2010年6月2日初诊,一月来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食少神疲,伴有头晕肢倦,精神不振,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辩证为心脾两虚之不寐证。治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人参6g,白术15g当归15g,黄芪30g,远志10g,酸枣仁30g,茯神20g,龙眼肉6g,木香6g,夜交藤30g,龙齿30g,节菖蒲10g,。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三剂后夜以能寐,头晕亦减轻,精神稍增,继服5剂而愈,为防复发,嘱服归脾丸半月以巩固之。
按: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类证治裁・不寐》云:“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景岳全书・不寐》说“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可见,心脾不足造成血虚,会导致不寐。与本例病机相同,故用归脾汤治疗而获良效。
二 阳痿
例2,患者,男,36岁,2011年4月10日初诊。自诉两月前开始出现举而不坚,但尚能勉强进行,一月来痿而不举,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妻子多有怨言,影响夫妻感情,非常苦闷,伴有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劳则心悸,食少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辩证为心脾亏虚之阳痿。治以补益心脾。处方: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 g,茯苓10 g,当归12 g,木香6 g,熟地20 g,酸枣仁20 g,远志10 g,仙灵脾30 g,补骨脂10 g,阳起石10 g,韭子10 g,香附10 g。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停止性生活。五剂后阳痿好转,已能行,甚是高兴,但坚而不久,继服一周后性生活满意。改服归脾丸以巩固疗效,嘱停止一段时间性生活以免症状反复。后它病来诊,告知病已痊愈,未复发。
按: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时,由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但对发热、过度劳累、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一时障碍,不能视为病态。阳痿病证首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称阳痿为“阴痿”,《素问・痿论》中又称“宗筋弛纵”和“筋痿”。其成因甚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大衰而不起不用。”《灵枢・经筋》指出:“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诸病源候论・虚劳阴痿不候》认为:“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萎弱也。”再如《重订济生方・虚损诊治》说:“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景岳全书・阳痿》又云:“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凡惊恐不释者,亦致阳痿”,“亦有湿热炽盛,以至宗筋弛纵”等等。本例属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所致,故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助运,当归、熟地、酸枣仁、远志养血安神,仙灵脾、补骨脂、阳起石、韭子温补肾阳,木香、香附理气解郁而收功。
三 自汗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9年12月20日初诊,半月来因家庭锁事,思虑烦劳过度,出现自汗,心悸少寐,面色少华,精神疲惫,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辩证为心血不足证,治以养血补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处方:人参10 g,黄芪30 g,白术12 g,茯苓12 g,当归15 g,龙眼肉10 g,酸枣仁20 g,远志10 g,五味子10 g,牡蛎30 g,浮小麦60 g,制首乌20 g,熟地15 g,炙甘草6g.五剂,每日一剂,水煎400ml,分早晚温服。二诊,10月26日,自汗已少,睡眠时间增加,精神倍增,舌脉同前,药已对症,守原方再服五剂。后它病来诊,告知自汗至今未复发。
按: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本例因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则汗液外泄所致。故用归脾汤益气生血,健脾养心加收涩敛汗之品而获良效。
四 经行眩晕
案例4,患者,女,20岁。初诊时间2009年7月13日,3月来每逢经后出现头目眩晕,视物昏花,影响学习,且月经量少,色红质稀,面色萎黄,有时伴有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经行眩晕,辩证为血虚,治以养心益脾,方用归脾汤,处方:人参10 g,白术15 g,黄芪30 g,龙眼肉6 g,茯神10 g,当归20 g,远志10 g,酸枣仁30 g,木香6 g,枸杞15 g,制首乌30 g,生姜5片,大枣5枚。用法,每日一剂,水煎400ml,,早晚温服,五剂后眩晕止,精神增,已能正常学习。为巩固疗效,改服归脾丸一周,二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经行眩晕是指每逢经前经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目眩晕,视物昏花,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者。本病虚实皆可引起,因于虚者,多为血虚或阴虚,因于实者,多为痰湿内阻而致清阳不升。本例劳伤心脾,精血化源不足,经行后其血更虚,血虚不能上荣,致头目眩晕。故用归脾汤养心益脾,脾健则血长,而眩晕自愈。
结束语:归脾汤,其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即在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在生血。方中黄芪配当归,寓当归补血汤之意,使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所举案例,虽属不同疾病,但具有相同病机,即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故在治疗时均选用归脾汤,辨证施治,合理加减,切中病机而获良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对“证”不对“病”,证同治亦同的特色。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