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音乐这么近,那么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音乐这么近,那么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台前幕后

上海“河流体”的电子音乐以亲民形象示人,勾画了看得见的音乐形象,而北京的国际电子音乐节更多关注的是电子音乐的前沿发展,虽然冷落了普通受众,但金字塔的尖顶也不可或缺。

电子音乐是什么概念?人们很快联想到几个头戴棒球帽、脖子上挂着耳筒的DJ对着两张唱盘和一个混音器打碟的场景,或是教授研究生们在实验室里用硕大笨重的仪器生成古怪抽象难听的声响。这些都对但不完善,中国电子音乐第一代代表人物张小夫说:“电子音乐作为一种与高科技结合的音乐元素,它会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电影和广告配乐、流行歌曲,以及手机彩铃都是电子音乐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个人化到自己在家用电脑制作彩铃,大众化到娱众的综艺晚会设计,尖端化到最先进电脑硬软件创造迷幻声响。电子音乐既能触手可及却又高不可攀。

10月18日晚,作为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开幕演出,“河流体”全景户外音乐秀尝试运用科技、河道、水上灯光和周边建筑等背景将音乐视觉化,让观众通过物化的音乐形象贴近电子音乐。而10月26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电子音乐节则以学院派尖端姿态示人,音乐会、论坛、研讨架构起“亚洲”为主题的音乐节理论金字塔,对于普通人来说冰冷生硬,却为专业人士提供知识的营养面包。

电子风景扮靓沪上

水面美轮美奂的灯光烟雾,河道旁绚丽宏大的音乐舞台,欢呼的人群在夜幕下随跳动的音乐而摆动……一场名为“河流体”的全景户外电子音乐秀,上海浦东张家浜河畔举行,并由此拉开2008上海电子艺术节的大幕。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英法美等国的艺术家,用17件新创作的电子艺术作品为大家展示了一种看得见的音乐。

日本艺术家的作品《雪花》,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可以让现场观众手持的每个iPhone手机都闪烁发光并发出声响,从而让观众参与到音乐演出之中。《淑女的手套》中,法国女艺术家戴上了布满传感器的“淑女手套”,当手部动作方向和幅度发生变化,就能实时控制声音和投影在屏幕上的画面,既有表演,又探讨了人与机器冲突、控制和妥协的主题。而来自中国美院的作品《2510》,则是由5个人在现场进行网络QQ聊天,触发键盘演奏对应的拼音声符,形成“对话”音乐,同时屏幕上也放映出对话的全过程和内容……

“艺术还可以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太神奇了。”这些并不多见的电子艺术品,为现场的上海市民提供了新的艺术体验。“运用手机、电脑、传感器等现代科技产品捕捉到的数字化信息,可以转化成声音,也可以转化成画面,再配合上演员的戏剧化表演,以及现场建筑、灯光等效果,就诞生了可以观看的音乐”。“河流体”展演由中国美院负责策展,作为策展人之一的范厉告诉记者。

电音学院派会师京城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创立于1994年,自2004年起,音乐节固定为一年一届,为期一周。本次音乐节包括13场电子音乐会,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电子音乐家推出“《脸谱》开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交响》电子管风琴专场音乐会”、“《亚洲之声》亚洲电子音乐日纪念音乐会”、“《流梦》日本电子音乐家专场音乐会”、“《天倪》台湾电子音乐家专场音乐会”等凸显“亚洲”主题性质。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教授马克・巴提埃多年研究亚洲电音,惊讶于其近年来发展,特别是中日韩三国,他用“起步晚,发展快”来形容:“因为历史的原因,亚洲各国的电音起步时间各有不同,日本是最早的,然后是韩国,中国、中国台湾都比较晚,然后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各国电音的特点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亚洲电音作曲家经常穿梭于欧洲、北美,互相学习交流,我们用的是同样的工具、同样的软件,但是用的方法各不相同,音乐也就不一样。除了在音乐学院,很多玩电音的人都存在于地下,他们自学而且水平不凡,就我所知在北京、上海,噪音音乐(noise music)和电脑音乐(laptop music)的发展十分迅速”。

两条腿为电音添砖加瓦

上海“河流体”的电子音乐以亲民形象示人,勾画了看得见的音乐形象,而北京的国际电子音乐节更多关注的是电子音乐的前沿发展,虽然冷落了普通受众,但金字塔的尖顶也不可或缺。

张小夫解释:“与欧洲相比,亚洲电子音乐起步晚,比如,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接触,比日本韩国也晚了20年。”按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人实验,就有人远远跟着,学习和受益,再传播到流行的台面上去。电子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每年以10位数以下的数量培养电子音乐创作人才,对于能踏入门槛的候选者遴选严格,除了精通音乐,还必须是电脑高手,他们正在作为先锋的急行军;另一方面,众多的电音乐队存在于地下,他们出身布衣,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对音乐感兴趣并精通电脑,在德国法国等欧洲顶尖电音乐队的耳濡目染下自学成才,游走在酒吧乐场,潜心玩着自己的音乐。两种模式下成长的电音人才构建了电音发展两条腿走路的现状,所谓殊途同归,在目前电子音乐还不发展的中国,如此两种以非流行文化发展的方式前行不啻为其壮大添砖加瓦的最好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