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出来的探究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出来的探究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推开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应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服务,"问"的基础是对文体特点、文本秘妙的观照,"问"的内涵是对言语结构、表达方式的求索,"问"的指向是对思维能力、习作空间的拓展。本文依循"用课文来教课程"的理念,以《黄山奇松》为凭借,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提问探究阅读教学

如果说,"愤启悱发"式的教学带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惊喜,那么,"问"的艺术则是这份惊喜的"助产",它为学生铺设了潜心探究的路。

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不一而足,阅读教学各显纷呈,这条"问"出来的路便各具特色。"弄潮儿"管建刚老师旗帜鲜明地指出阅读教学要"指向写作",因此,他的"问"是为"写作"服务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追求着课堂上"诗意的栖居",因此,他的"问"是浸透着诗意、蕴藏着深度的……纵观新课程推开后的阅读教学,"问"的指向不同,但价值却一致:都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服务的!在此,笔者借《黄山奇松》的教学回顾去发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中的价值。

依循"用课文来教课程"的理念,《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问"的基础是对文体特点、文本秘妙的观照,"问"的内涵是对言语结构、表达方式的求索,"问"的指向是对思维能力、习作空间的拓展。

1"问"特点――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选文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四类: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黄山奇松》是一篇典型的状物写景类散文,可作为"样本"进行教学。王教授说:"样本,是学生揣摩和发现方法或能力的凭借。"显然,《黄山奇松》就是学生揣摩、发现描写景物的方法和能力的良好凭借。以此为抓手便可提出"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这一问题,提纲挈领式地引领学生展开对写景文章一般方法的探究。

此外,"特点"必然与"规律"相遇,而"规律"的发掘都是则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基础上的。因此,关于特点的"问"必须选准一个合适的高度。现用教材选文的编排呈螺旋上升状,这就不由分说地提出整体观照要求,要求教师将单个文本置于整个螺旋结构中去解读,而不仅仅是独立的剖析。实际上,略作一番瞻前顾后便会发现某一篇文章在整个文体序列中的位置,更能捕捉它较之其余文章的共性与个性。这,便是规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于是,便有了问题"我们还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层浪,脑海中的文章活了,思维的分析、整合也活了。

不难发现,《黄山奇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与它在同一序列上的还有许多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东方之珠》《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等。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力于这些已学的文章实现对文体特点的观照,也就是于无形中设立了思维的平台。这个平台源自课文,又跳出了课文的局限,学生站立于此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自主探究的落实也就有了最基本的凭依。

有"旧时茅店"的铺设,"路转溪头"之时才会有"忽现"的惊喜。教学中,这份由教师的提问所创设语文的归宿感加之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自然使得学生对《黄山奇松》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用整体的眼光去挖掘课文的价值,为我所用,而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纠缠与徘徊。

2"问"文本――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管阅读教学奔向何处,"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点对当前语文课堂的转型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提醒。随之而来的"运用"意识的增强、"实践"观念的加深则将教师的目光从"怎么教"转移到了"教什么"上,而这正是"转型"的起点。从教课文向教课程的转变,已是共识,但对"课程内容"则说法不一,因为它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而不是条框式的规定。从这一层面上讲,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秘妙的探究。

《黄山奇松》的解读普通都是徘徊在那些吸引眼球的"枝间新绿"中,如紧紧围绕"奇"字展开、体现了黄山松的"好客"等。这些看似满含生命力的、理应投去目光、驻足品味的文字,实际都是依附于作者的表达需要和写作心理的,它并不是让文章的魅力真正绽放的地方。如若转换视角,立足于"如何将景物的特点表现得既具体又生动形象"这一问题再次解读。便会看到文段之间的串联,看到灵动细腻的笔法,看到遣词造句的雕琢,更会看到概括描写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看到了直接刻画和发挥想象相交织,看到了选取典型和详略得当相配合……这些不就是"深藏"在绿意中的那"一点红"嘛!课堂上,"为什么将迎客松写得最具体?""为什么作者略写了其他松树,却也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呢?"等问题便是由此生发而来的。

3"问"表达――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以上二"问",实际用力都在课前,欲以提问推动探究,必定要配以课堂上的用力。课堂上的"问"要以揣摩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探究欲望为前提,串连教学板块,细化教学环节,做到环环相扣,使课文本身的价值转化为教师教学的价值。

笔者认为,课堂上充分捕捉探究的生发点,将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提问,才能适时适地地去促成学生更深入、更彻底地探究。以下,借《黄山奇松》的课堂教学略作阐释:

《黄山奇松》主体部分,作者选取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三个典型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对其他松树则以三个分句的形式进行概括描写。文本的秘妙在于特点与描写间的巧妙契合,在于对迎客松浓墨重彩的刻画,在于概括描写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对于作者笔下黄山松的特点早已知晓,对于详略的安排也早已心中有数,而脑海中所缺失就是怎样将特点写具体,怎样使用精练又有张力的语言进行概括描写,怎样使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将两层意思进行连接……这就是探究的生发点。课堂上,老师一句若不经意的提问,就能开启一次探究的旅程。举个小小的例子,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这里的"乃至"恰是能让学生不用踮脚也能望得远的砾石。课堂上先将这句话拆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句子并让学生填空:迎客松已经成为( )。迎客松更是( )。接着用关联词语"不仅……还……"连接:如今,这棵迎客松不仅是( ),还是( )。最后揭示作者的句子,引导学生聚焦于"乃至"一词的表达效果并反复体悟。至此,"乃至"一词冲破了学生阅读的"盲点",成为了学生聚合表达能力的重心。而一以贯之的,只有这样一个问题:"比较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阅读教学中,在为学生排布"跳一跳,摘葡萄"的跳板的时候,如何让那"一点"红蕾冲破绿叶的遮蔽进入孩子的视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它们进行合理的规划,如何使重点得到落实、难点得到突破等问题始终是设计的起点,而打磨课堂、精心提问的过程就像是酿酒,东园载酒,西园香醉,酒越醇,香越浓。最喜那醇香浸润的"枇杷",踮起脚尖儿,摘得一树金黄。

4"问"思维――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写景的文章只是众多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阅读教学也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确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写景文章的谋篇布局、典型选择、修辞手法等,都是一个缩影,由此可以折射其他题材文章的教学。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对此的思考足以覆盖语文教学全局。一篇文章,可以是样本,也可以是用件,但它所凝结的始终是"语文"二字。用"课文"来教"语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铺就"来时路",眼观"绿阴"遍地,耳闻"黄鹂"声声。《黄山奇松》一课,在观照特点、解读文本、关注表达的平台上,巧设提问,"问"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问"出了一条探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