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缘情设境 因境明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缘情设境 因境明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是普通高考还是对口高考,记叙类作文都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这是因为,相较于论述类作文,记叙类作文在写人、记事、状景、体物等方面能给读者以叙事上的详备与周全、言情上的坦诚与细润、表达上的平缓与柔和,能让读者在审美心理上达成较高的亲切感与认同度。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驾驭这样的文体,表现为:叙事写景不给人以切身体验感,所再现的生活没有质感,情感的表达没有根基。一句话,缺乏巧妙设置情境以增强文章可读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意识。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确,构思的妙处就在于作者注目凝思,眼前应有风云般变幻的景色,思想要能与万物融合为一。因此,强化情境设置的意识,实现缘情设境、因境明情、情境相谐、悦人心智的写作诉求在当今写作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缘情设境,将读者带进感同身受的体验氛围

一页页翻开,先是拼音,然后便是简单的生字。虽然上面的字迹都随着水迹模糊了,却还是大致辨得清楚。我看见一个女孩,正用又白又胖的小手,紧紧地抓住铅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写得歪歪斜斜,脸上却满是童稚的欢喜。

“一”字突然映满了眼帘,满页纸上都是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一开始的“一”画得像蜈蚣似的,压抑得让人难受。后来的虽然算不上清秀漂亮,至少也没有一开始的难看了。在书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行稚嫩的字体:wǒ huì xiě zì le(我会写字了)。虽然是拼音,但我还是看明白了,那个女孩,在满满的一页纸上画满了“一”字,最后欢天喜地地在角落里写上了一行拼音,明丽的阳光从发丝里穿下来,圆圆的小脸上映满了纯真的微笑,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阳光一样灿烂。

这是2011年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旧书》的片段。作者以打开自己的书柜为引子,欣赏自己的旧书,自然地将全文的重点锁定在一年级的课本上。这两段文字,正是其童年美好回忆的呈现。跟随作者的文字,读者的脑海中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在明丽的阳光下,小女孩又白又胖的小手紧抓铅笔,认认真真地写着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一”字,脸上荡漾着童稚的欢喜与纯真的微笑。这样的画面感,能很快吸引读者的注意,好像自己就站在小女孩的身边,静静地欣赏她的一举一动,感受着那一份洋溢于稚嫩脸庞上的欢欣;而读者自己小时候与此相类似的练字情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唤醒了。不难发现,这两段文章之所以让人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乃是小作者能够缘情设境,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设置了这样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既紧扣了文题,彰显了主题,同时又巧妙地将读者带进了文境,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缘情设境之“情”用李渔的话说是文章的“主脑”。“主脑”既要契合情境的实际,更要能够跟随情境的变化,有所选择,也就是刘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读者营造感同身受的体验氛围。

且看广东一考生《回到原点》中的一段文字: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小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拢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文字中的画面感、情境感无须赘言,读者已然被作者带入了那个幽深的小巷,很有一种“在场”的置身体验。令人感兴趣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希望在这喧嚣的大城市中回到悠闲、宁静、祥和的生命“原点”,文段所“缘”之“情”是很明晰的。而表达这样的“情”,作者在情境的选择与设置上恰是做到了“情以物迁”。温和的阳光下,微风拂过,慵懒的猫,“轻轻拨弄着胡子”,“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何其悠闲!唯有此境方能显现出那样的“情”,倘若“情”与“境”相背离,则方枘圆凿,境界全毁。

二、联想想象,让情境焕发现实生活的本真质感

联想想象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作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语),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拓宽文章的艺术境界,给读者留下情感共鸣的空间。

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作者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发挥联想想象以描摹真实的情境,让情境焕发出现实生活的本真质感。情境具有了生活的质感,那荡漾于字里行间的细节之美、人情之魅、场景之真、情感之实,自然能够令人感奋动容,钩沉读者沉淀的记忆,使文章的内蕴变得丰厚而阔大。且看王维的经典之作《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次次地诵读,想必读者的内心都无法拒绝其美妙情境的再现:秋日傍晚的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幽静。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松林,清澈的泉水从山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浣沙少女们洗衣归来;莲叶浮动摇曳,那是渔舟顺流而下。这样的情境显然不是对某时某刻具体景象所作的机械式“镜像复制”,而是带有诗人联想想象的再创作成分,是萃取生活感受,服从并服务于所要表达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闲适隐逸情怀的艺术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以其绝妙的联想想象之功将生活的真实情境变为艺术的真实情境。而这种艺术的真实情境,又不悖生活本真、本色,无疑是对生活真实情境的精炼与提纯。

下面是2010年江苏一考生《绿色生活》的作文片段:

一年里,一直萦绕我身旁,挥之不去的是那抹绿色的清香。端午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就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咸肉、红枣,几个妇女,几个老太太围成一团,堵在巷子里,洗粽叶的、拌馅的、生炉子的,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都是包粽子高手,两手一卷一翻,一个漏斗式的形状即成,舀点米,夹几块大肉往里一塞,再来两片粽叶一裹,三下两下,黄铜针一戳一穿一拉,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就成功了。往锅里一扔,直至满满当当的一锅,便往炉上一放,当锅盖被气流顶得发出“呲呲”声时,一阵阵幽香掺杂着甜甜的糯米味拌着绿色特有的香气就弥漫开来,散发在空中,飘至无穷处。这时刚好经过的路人便会受到老太太们的热情招呼:“来吃粽子哦,刚出锅的!”香甜的粽子,真诚的微笑,总是让我感动于绿色的清香。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以包粽子的生活情境抒发了对绿色生活的欣喜与向往之情。这样的情境想必不少读者都曾亲身体验过。这样的情境从作者笔下呈现出来,自然带有联想想象的成分,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真实可信,有生活质感。那弥漫着阵阵绿色清香的小巷,那“忙得不亦乐乎”的妇女,那“一卷一翻”“一戳一穿一拉”“往锅里一扔”的娴熟动作,那“呲呲”的气流声,那热情相邀的话语、真诚的微笑,俨如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现于我们的眼前,激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

三、因境明情,让情感拥有真实情境的有效依托

不少同学的作文,目中无人,笔下无物,无病。目中无人也就罢了,读者可以不介意。但读到笔下无物、无病之类的文字,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究其原因,其“”之“情”缺乏必要的“物”与“境”的支撑,即不能做到因境明情,情感没有真实情境的有效依托。我们常说,记叙类文章应该追求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相融合,事、景具体实在,情、议有所着落,这样的作文才能赢得读者的喜爱。

暮色四合,我独身步入田野,三五把凉风夹杂些六月的感伤与我擦肩而过。那不曾为谁逗留的,应该叫时间。

天空尚且残留些彩霞不曾藏匿,脚步终于还是没有融入到初夏的交响乐中,我,怀着我的那颗走过五月的心,找寻在行走过的路上。

脚印指引着我走出了词的失乐园,刚想轻吟一首短词,却不料为十来株喃喃细语的小草所静寂。它们,正相谈正欢;它们,正期盼着后半夜与露珠的拥抱。而我呢?我的心,也应该有它自己的栖息地。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淡淡地,和着些许清凉,令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懒散;抬眼望去,暮色里,那起伏不平的田野里,那养育一方百姓的黑黝黝的泥土里啊,你们,又将孕育多姿的生命。

家,对了,身后肯定还有家的影子,没有回转过身去,却感觉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

行走在消逝中,我,渴望这样安放我的灵魂。

这是2007年浙江一考生《行走在消逝中》的作文片段。五月已经过去,六月悄然而至,时间不会为谁逗留。因时间流逝所引发的感伤之情,在作者内心应该说是有点虚幻的、飘渺的、莫名的味道。要表达出这样的“情”,实现自我的转变,走出内心淡淡的阴霾,何其艰难!可喜的是小作者借助于情境的营造,让“三五把凉风”“天空残留的彩霞”“喃喃细语的小草”“泥土的气息”“家的影子”这些于田野中随处可见的真实情境成为情感转换的最佳载体,故而才有“没有回转过身去,却感觉到它在我心里深深的烙印。那盏心灯,哪怕在风雨里,也可以不灭”“渴望这样安放我的灵魂”的真情流露,才有感人肺腑、令人信服感佩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