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参展有术 第1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列于摄影爱好者来说,积极参与影展和摄影竞技活动不仅是彰显自我摄影才能的机会,也是一种交流创作心得,提高摄影技能的有效方式。
摄影竞技活动无处不在,从在线的网络竞技,到专业级的国际大展,从地域性的擂台,到全国性的比拼。如何在名目繁多的各类摄影竞技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呢?下面我就以自己多年参加摄影活动评选的经验,与想要在各类影艺竞技中试身手的广大影友分享一些建议。
一、理解规则
说白了,摄影竞技就像一种游戏,参与者一定要事先了解游戏规则,征稿启事就是影展的“游戏规则”。虽然征稿启事读起来让人厌烦,但它却是你是否能取得“完胜”的切入口。
其中有两个方面,需要影友特别关注:一是征稿目的,二是注重细节。
在征稿启事中,摄影大展的主题名称及奖品规格最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是无论主题多么明确,奖品多么诱人,仍要对其目的和作品使用权等问题认真阅读。征收图片的使用目的各不相同,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否则被一些商业行为所利用就得不偿失了。
而注重细节则是是否能在这场影展中有所收获的关键。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作者提交的作品虽然切合主题,但却因疏忽细节要求而与大奖失之交臂。比如2009年9月,大众摄影网与家器材公司合作举办了“数码创意摄影大展”,主题要求中有:“作品需基于自己原创的摄影作品,再融入限定的创意素材进行加工创作”,可是在评选时我们发现,许多作品虽然制作得非常精彩,构思也很巧妙,但是在作品中根本找不到原创的摄影作品的痕迹,被直接淘汰出局,实在可惜。
所以规则中主题要求、参展方式、作品体裁、投稿张数、尺寸要求(数据量要求)等项目都需要――阅读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否有必要参与,手中是否有合适的作品等等。
二、避热就冷
在主题性竞技活动的投稿中,一定要准确地切合主题。比如一些带有旅游宣传性质的摄影大展首先要考虑当地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光、民风民俗以及动物、植物等都可以作为拍摄重点,但是想要在众多的同类主题作品中脱颖而出,则必须避免与多数人拍摄的内容和形式雷同,这样才能凸显创意,出奇制胜。例如2002年“中国焦作山水国际摄影节”的摄影大展,许多影友片面地理解“山水”的含义,纷纷去云台山拍摄风光,只有著名摄影家梁达明先生在城市中寻找题材,终以组焦作城市风光作品将5万元头奖收入囊中。其实,每次大展中都少不了避热就冷的成功案例,关键在于参与者需要有冷静的头脑,成熟的构思。
三、巧妙分类
一些大型影展往往按照大类来收取稿件,比如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就分为“艺术、记录、商业”三大类,此外还有为鼓励青年摄影人而设置的“青年作品奖”,以及按照色彩形式划分出的“黑白作品奖”。这种分类比较概括,表面来看投稿似乎非常简单,比如一些没有经过大幅度后期调整的风光作品既可以算作艺术类,又可以算作记录类。一些数码创意类作品既可以投入艺术类,也可以投入商业类,黑白作品更是可以符合多类项目的要求。所以这种看似简单笼统的分类实际非常复杂。
从分类的表面分析,风光、花卉、人体等视觉效果强烈的作品大多会投入艺术类,人物、事件、民俗、专题则在记录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假如您手中有一些不错的风光作品,如果投入艺术类必然会面临更多更强的竞争对手,如果改投记录类,则可从生态、环保角度切入,在众多的民俗、人物、事件作品中给评委耳目一新之感。获奖概率自然可以大幅提升。商业、黑白也是如此,影友可以举一反三,扬长避短地选择最能反衬出自己特色的类别进行投稿。
四、优势分析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地域拥有不同的摄影资源,摄影题材、风格也自然会显露出区域特性,其优势和劣势的分析对于摄影者来说极为重要。以2008年《大众摄影》纪念创刊50周年所举行的十城市全国摄影大擂台为例,这种全国范围的积分制竞技活动难度非常大,高手如云,不同城市又有着不同的摄影资源优势,要想在十场擂台竞技中都能够获取积分其难度可想而知。湖南摄影师欧阳星凯先生在打擂前,便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打擂计划。他分析说:“西安站擂台中必然有大量的陕西影友参加,陕西的民俗和纪实水平非常高,我若投纪实,恐难以匹敌,故精心选择了几幅艺术创意类照片。”果不出欧阳先生所料,他的几幅创意类作品在评选台上显得独树帜,引得评委纷纷投子,轻松夺取了西安站的冠军,为后来夺取擂台总冠军打下了基础。
其实,我们不难看到,如今各地方举行的影展多如牛毛,奖品奖金也非常可观,参与地方性质的影展完全可以引用避强趋弱的策略,认真分析当地摄影人的优势,避免正面交锋。
五、分析评委
说起来,按照评委的喜好来投稿似有急功近利之嫌,为许多影人所不屑。其实,这种方式并非不可取。评委通常由一些知名摄影家、评论家、资深媒体编辑以及某个领域的专家构成。一些评委不见得比摄影者拍得更好,但可谓“见多识广”,审美和视野相对更高、更宽。可以说评委的眼光不仅是衡量摄影作品艺术标准的天平,更是摄影艺术潮流和审美发展趋势的指路标。
虽说有实质上突破和创新的作品可以引导评委的审美,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仅仅是我们大家的美好追求,在摄影艺术极为普及的今天,有突破且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摄影作品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对于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应当把揣摩和分析评委的审美要求当作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当作自己未来摄影发展方向的基础。比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在成名前就频繁地参加各类摄影竞技活动,由于他善于分析评委的审美要求,所以迅速在题材选择和技术控制上有所建树,很快成为了颇有名气的获奖专业户。此后又在摄影的社会责任上有所感悟,走上了新闻摄影和纪实报道之路,用手中的相机帮助了不计其数的失学儿童,成为中国摄影史上最具责任感的摄影师之一。
分析评委首先需要清楚评委的构成,是中国评委为主,还是外国评委为主?是沙龙类摄影师主评,还是纪实摄影家担当?不同的评委自然有不同的审美和喜好。
举个例子,某次国际性影展的评选,一幅超广角镜头拍摄的纤夫画面使国内外评委产生了分歧与争议,中国评委一致认为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透视感使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一位来自美国的评委却表示非常不理解这种头大身子小的纤夫照片究竟好在哪里,“这有悖于摄影的真实,辛勤的劳动者不该被摄影师丑化成可笑的大头漫画!”这就是东西方评委对镜头语言的理解差异。但总体来看,任何评委都愿意看到自己没有看到过,或是渴望看到的画面。比如参加国际性的影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题材便会受到国外评委的青睐,第13届国际影展中,彩色类金奖的获奖作品《藏袍》(彭学
平摄)、《长城飞雪》(于俊海摄)、《冬季》(郭平摄)均有着强烈的民族地域特色,虽然像长城和民族人物这类题材我们早已产生了视觉疲劳,但对国际评委而言,这类作品却依旧新鲜。
六、选择作品
你的作品有着深刻内涵,你的照片透露着个人情感,你的照片饱含艰辛,你的照片意义非凡……无论你怎样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热爱与自信,这一切在影展的初评中都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评委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你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桌面平铺着的密密麻麻的照片中,谁的照片最赏心悦目,最抓人眼球,谁的作品就会向下一轮挺进。通常进入三等奖以上的评选时,评委才会对作品的技术难度、作品内涵进行分析品评。所以你选择的作品首先要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什么是强烈的视觉效果?怎样才能拍摄或者选择视觉效果强烈的作品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关注获奖的结果,尤其是对杂志和报纸刊载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解读――题材、技巧、构图、色彩、镜头语言等等。
譬如《大众摄影》的影像社区被许多摄影家称为“成功的摇篮”,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提升了摄影者的影艺技能,最重要的是参与者乃至评委都可以通过杂志上刊发的作品来了解当前国内摄影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审美趋势。所以多年来,许多在《大众摄影》影像社区中入围的作品经常能够在大型影展上摘金夺银。
另外在决定参展之前,你可以参阅一下过去一两年中的获奖作品,从中找出审美风格取向。这样有助于自己投即中。
七、精雕细琢
我们常听到“三分拍,七分做”的说法。意为前期拍摄占三分,后期制作占七分。这是强调后期制作重要性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看似有些过火,其实仔细分析并不为过。因为现如今,几乎所有的数码影像文件都要经过软件处理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第13届国际影展评委、美国摄影家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说:“没有经过处理的照片,我是不会给别人看的。”所以数字时代,千万不要拒绝“PS”。
准确地说,后期制作就是将前期拍摄的内容更加完美地展现给观者的过程和技术。其实,后期制作并非是数码时代的新词汇,早在胶片时代,后期制作就是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技术,比如获取一张好的黑白照片,不仅要对药水、显影、相纸进行精确的控制,还要掌握区域遮挡、多底合成、中途曝光等技术技巧。在彩色照片普及时代,更多的人是将底片交给冲扩店,运气好的话可以得到一张色彩完美、品质精细的照片;运气不好,照片则会偏色、灰暗,品质粗糙。所以许多人无奈地去拍摄反转片,以求直观地看到拍摄效果。数字时代,影像文件可以直观地在LCD以及电脑显示屏上观看,可以自己或请技师通过软件来进行图像调整,并按照屏幕显示效果来输出符合自己要求的纸质照片。
在一些纪实性摄影大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纪实类影展的征稿启事中明确指出“不得进行后期修改”。这并不是要求拍摄的原始文件不得经过调整,直接输出照片。而是要求不能对真实的影像做“移花接木”式的修改。适当对色彩、层次及锐度进行精细地调整是使照片成为作品的必要条件,也是作品在评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八、重视输出
输出照片应该算是后期制作的最后步骤,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输出照片呢?因为影像只有显现在纸上,才算是完成了摄影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一些大型影展始终强调收取纸质照片的目的。
如今的照片输出方式无外乎有两种,种是冲印,另一种是打印。冲印通常要依靠彩扩店来完成,打印则可以自己购置打印机来完成。近年来,打印机的技术发展得近乎完美,无论是照片的精细程度还是保存性能都超过了数码>中印,所以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收到的作品近90%为打印片。虽然打印片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打印输出高品质的作品必须要选择原装墨水和优质打印相纸,输出成本非常高,操作者还需要熟悉色彩管理等技术技巧,掌握难度也相对较大;数码>中印的照片具有输出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照片效果在光泽感和色彩明艳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不同冲印店的冲印质量参差不齐。从《大众摄影》影像社区来看,每月收到的纸质照片在3000-4000幅左右,仍有近20%的照片>中扩品质不过关。所以选择一家优质的图片社制作照片尤为重要。
九、大比小好
在很多影展规则中,照片的尺寸往往有着硬性的规定,通常小型影展多为8~12英寸,大型影展为10~14英寸等等。我们知道,在图片社制作照片时,照片越大,价格也就越高。所以很多影友图便宜,选择规定中最小的尺寸制作照片,这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评选时,照片往往平铺在长长的桌面上,数名评委围绕桌子观看照片并进行投票。桌面上大量的照片紧密排列,小尺寸照片必然不像大尺寸照片那样容易让评委一目了然,即使拍得再精彩,也很容易与评委的目光擦肩而过,失去机会。所以在制作参展作品时,尺寸定是越大越好,当然也不能过分超出征稿启事的规定尺寸。
此外,需要提示一些喜欢拍摄宽幅及全景照片的影友,在投稿时,宽幅照片的比例应尽量避免超过16:9,因为过长的照片不仅不便于展览,也不利于期刊发表。
十、平和心态
几乎每一位摄影人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因为按动快门时的感觉和辛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影艺竞技是残酷的,能够获得所有评委的欣赏,并能够摘金夺银的作品毕竟是少数。获奖了自然令人高兴,没有获奖也不必沮丧。因为很多时候,落选的作品并不是水平不够,有可能是题材雷同的作品太多,或是表现手法落入俗套,再或是不符合该活动评委的口味等等。摄影艺术没有绝对的法则,没有“绝对权威”。这场失利,改投其他的却有获奖的可能。
总之,作品落选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自然非常必要,要善于分析落选的原因,与获奖的作品比,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不要一味抱怨评委的不公。只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摄影技艺才会迅速提升,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影艺竞技中享受获胜的喜悦。保持平和的心态,把投稿当作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编辑制作这本《获奖秘籍》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