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雁鸣声声总关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雁鸣声声总关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辛河畔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他称作“沙乡”的地方和它上面的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利奥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此期间,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书 ——《沙乡年鉴》,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他把土地看成一个由各个部分组成的相互依赖的共同体,而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人要爱护居住的环境,珍爱和人类一样平等的其他生命,这在二战以后,盛行征服自然的大氛围中,利奥波德的思想无疑具有前瞻性。

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7课的《大雁归来》体现了这种思想。在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眼里,大雁是人类可爱的朋友,他以朋友的身份倾听大雁的鸣声。笔者在与学生一起探究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作者着力从听觉角度描写大雁。

那声声雁鸣,都渗透着大雁的喜怒哀乐;那声声雁鸣,都牵动着作者的深切情思。

一、沉默的大雁

作者在热情歌颂大雁是春天的使者之后,紧接着在第三段写11月南飞的雁群,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的,为什么喜欢鸣叫的大雁集体噤声?作者写道:“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而在下文,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大雁的鸣声,作者为什么处理呢?因为这就有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大雁无疑是聪明的,知道它们面临的危险,所以选择了沉默,这里有作者对大雁这种具有灵性的动物的欣赏,更有对大雁的同情和对人类捕杀大雁行为的谴责,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来,但作者的情感寄予在字里行间了。

二、喜水的大雁

3月是休战季节,大雁可以自由快乐的鸣叫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向每个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这“低语”、“问好”、“叫”都是对大雁声音的描写,作者听出了大雁的欢乐,听到了春天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欣喜地写道:“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大雁是春天的使者,给人们带来快乐,给这个世界带来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大雁的回归,仿佛好友久别重逢。这生动的文字,既写出了大雁喜水的习性,也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让人忍不住遐想,不久之后,就会“凫雁满回塘”,那是是多么热闹而生动的情景啊!

三、觅食的大雁

作者同样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大雁喜食玉米的生活习性,它们“喧闹”地飞往收割后的玉米地,每次出发之前,有“高声而有趣的辩论”,每次返回之间的“更为响亮”的“争论”,它们“低语”是在“论述食物的价值”,从这些表现声音的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雁的关切之情,他在仔细的倾听,分辨着大雁觅食的声率变化,他是大雁的知音,是大雁的贴心人,欢乐着它们的欢乐,幸福着它们的幸福。

四、哀鸣的大雁

作者细心地注意到孤雁的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它们是“伤心的单身”,联系第三段内容,我们不难猜想到孤雁的悲鸣是因为它的同伴被人类捕杀了,作者竟然能从孤雁的鸣叫中听出了忧郁,这里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同情。这让我想起了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的鸣叫同样牵动着诗人的情感,二者可以互相佐证,孤雁的哀鸣的确令人心颤。但是二者又是不同的,奥尔多·利奥波德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以孤雁的哀鸣来呼吁人们爱护大雁这样的动物,因为它们是人类的朋友,而杜甫却是触景生情,闻雁鸣而起身世之悲,诗人与雁“物我融合”,“此托孤雁以念兄弟”(清人朱鹤龄评注),这孤单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里可以经常看到孤雁的身影,可是往往只是抒情言事的寄托,如杜牧的《早雁》一诗中写道:“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诗人真正关心的不是大雁,而是因敌人入侵而逃亡的百姓。而奥尔多·利奥波德则比较单纯,他从朋友的角度关心大雁,为孤雁的痛苦鸣叫而黯然神伤。

五、集会的大雁

作者以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声音来衬托4月夜间大雁集会时的鸣叫,表现雁鸣的丰富与生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大雁“刺耳的叫声”让夜晚不再寂寞,有拍水声,有划水声,还有“观战者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作者在静静地倾听,甚至每一个声音都不放过,“那一个深沉的声音是最后的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作者仿佛在听朋友的谈话,那么兴味盎然,那么专心致志,无论是高声的呼叫,还是低沉的谈话,在作者听来都是美妙的天籁。

六、迁徙的大雁

文章的结尾写道迁徙时的大雁,每年3月,“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在作者看来大雁比人更团结。“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3月的的天空洒下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雁群的鸣叫犹如诗歌一样的美妙,而大雁就是自由的快乐的志向高远的诗人。其中的“有益无损”一词更是意味深长——大雁给人们带来的是诗歌,对人们一点损害也没有,为什么人们要伤害这样的朋友呢?

阅读课教学,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教学《大雁归来》这篇课文,不妨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动全文的理解,在细致的揣摩和品味“雁鸣”之时,就会认识到拟人在这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在作者看来,大雁就是与人类具有平等地位的成员,奥尔多·利奥波德真正把大雁当作朋友,是大雁的“知音”,就会体会出作者对大雁的真诚关注,对动物发自内心的爱护,从而理解作者维护生态平衡的先进思想。同时也能体会出作者语言的生动,写法的高超。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