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06例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急性脑卒中106例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拟扶正化瘀醒脑治疗急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 将2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6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扶正化瘀醒脑汤口服,对照组106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用教科书中《中医内科学》中风篇分类分型辨证治疗。两组均1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4%,无效率6.6%。对照组总有效率73.6%,无效率2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扶正化瘀醒脑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0-02

急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祖国医学称之为中风,主要以突然昏倒,甚至不省人事,口眼涡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该病起病急,致死率及致残率非常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是许多患者因病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常见原因。笔者自我院省级中风专科成立近10年来,潜心研究,尤其是近三年,通过对我院急性脑卒中212例病例临床观察,潜心研究,采用中风病常规治疗加服自拟扶正化瘀醒脑汤治疗106例,并与治疗组106例比较,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观察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两组共212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常规》“中风”的诊断标准,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106例中,男性74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47岁,病程最长的5天,最短的2小时,平均3天±12小时。有吸烟史者66例;有饮酒史者44例;有辛辣嗜好者80例;有高血压病史88例;有糖尿病史7例;有高脂血症史者27例;有心脏病史者6例,同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史者4例。CT检查脑出血38例,脑梗死64例,混合性卒中4例。该组病例,未进行中医分型,皆以气虚血瘀痰结为主要病机特点论治。治疗上方用扶正化瘀醒脑汤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对照组106例中,男性72例,女性34例,年龄最大为77岁,最小为51岁,病程最长的7天,最短的1小时,平均3天±8小时。有吸烟史者68例;有饮酒史者40例;有辛辣嗜好者78例;有高血压病史89例;有糖尿病史12例;有高脂血症史者31例;有心脏病史者4例,同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史者5例。CT检查脑出血35例,脑梗死71例,混合性脑卒中2例。中医分型:风痰阻络型16例、肝阳上亢型28例、痰热腑实型17例、气虚血瘀型19例、阳虚内动型18例、痰火闭窍型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史、西医诊断和中医分型等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以《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为蓝本对症处理,加用中药,以自拟扶正化瘀醒脑汤为主,辨证施治,其基本方为:红参15g,黄芪60g,田七15g为末吞服,川芎15g,天南星12g,生大黄3g,当归12g,地龙20g,上方煎服,每日一剂,并随症加减。

2.2 对照组以《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为蓝本对症处理,并根据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分为风痰阻络型、肝阳上亢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阳虚内动型5种证型。治疗上分别以化痰、通络、平肝泻火通络、化痰通腑、益气活血及潜阳息风滋养肝肾方法,方药分别选用:化痰通络汤、天麻钩藤汤、星蒌承气汤、补阳还武汤、镇肝熄风汤随证加减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其治疗效果。

3 疗效观察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中风病”的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其致死亡。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62例,好转37例,未愈7例,总有效率93.4%,无效率6.6%。对照组:治愈31人,好转47人,未愈28人(其中一例因并发症死亡),总有效率73.6%,无效率26.4%。两组对照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5 讨 论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中风病因主要是气虚、血瘀,病机为气虚血瘀、痹阻脑络、筋脉失养,并证明益气活血是防治中风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有研究发现血瘀证和气虚证是中风主要病机特征,其急性期气虚血瘀已较为突出,随病程延长病人气虚与血瘀愈加突出。而笔者认为中风之根本在于元气虚衰,而瘀、痰、风、火皆为其病理产物。无论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皆以此为病机。

5.1 元气虚为中风之本 纵观中风的病因不论是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还是情志所伤,都有正气不足的因素包含在内。《景岳全书非风》:“卒倒多有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而然”,这是对内伤积损耗伤人体气血的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饮酒无度,致使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湿热之邪窜犯脑络,上阻清窍。五志过极,虚火内燔,暗耗,日久则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故我们认为中风的根本病因在于元气虚衰。

5.2 痰、瘀为其重要的病理产物 痰与瘀的产生,皆因元气虚所致。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更直截地说:“运血者即是气”。如果气的功能障碍,气滞或气虚,常可引起血行不畅,甚至导致血瘀。

另一方面,气能摄血,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是由于脾气的统摄作用。气虚气不摄血,失去对血液的统摄作用,往往导致各种出血证,离经之血则为瘀血。故瘀的产生与元气不足有重要关系。

痰为另外一重要病理产物,痰是人体津液输布失常所致,《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要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全过程,津液的输布主要由脾气散精、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等生理功能的协同作用,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气机不畅则津液输布异常,易于聚湿生痰。

痰与瘀往往互相胶结,贯穿该病的整个过程中。

根据上述病因病机故立益气活血,化瘀祛痰,熄风泄热之法治疗脑中风。

该方中重用红参、黄芪以扶正益气,两药共为君药。红参是参的熟用品,为补气补血之要药,其补益作用强于白参,有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功效,对于元气亏虚最是适宜。黄芪能补益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补血,活血。对于该病既有补气之效,又有活血之功,正对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两药均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小板粘附力,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抗衰老,抗缺氧,调节血糖,血脂的作用,且两药的药理活性常因机体功能状态的不同而呈双向作用。

方中田七、当归共用活血化瘀,共为臣药田七最善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三七生吃,去瘀生新,消肿定痛,并有止血不留瘀血,行血不伤新的优点;熟服可补益健体。”故三七在出血性疾病及缺血性疾病中均可应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田七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氧症;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当归中所含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环,降低血压,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还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的作用。

天南星、大黄燥湿化痰、熄风泄热,共为佐药。天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常用于风痰诸证。治风痰留滞经络,半身不遂。《本草汇言》:天南星,开结闭。散风痰之药也。但其性味辛燥而烈,与半夏略同,而毒则过之。半夏之性,燥而稍缓,南星之性,燥而颇急;半夏之辛,劣而能守,南星之辛,劣而善行。若风痰湿痰,急闭涎痰,非南星不能散。当归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中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大黄功效甚多,最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清泻湿热,凉血止血。三药同用,则能祛风痰、行血、活血、通腑泄热,复神醒脑,共为佐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南星水煎剂具有祛痰作用,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又有明显的抗惊厥,镇静,镇痛作用。有研究表明大黄作为通腑法的必用药物对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神志转清,恢复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运用大黄对病情的愈后有积极的意义。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并能载药上行达于脑络,单用为使药。川芎功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有血中气药之称,对于中风病元气虚衰,血行不畅,最为适宜。中医认为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能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形成。

上述诸药合用,大补元气之虚,使气足而能行血、摄血,补气要注意不能呆补,否则易于气滞,故佐以行气药。活血化瘀,使血行通畅,血液粘滞度降低,化痰熄风、泄热,促进患者苏醒,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大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世凯.抗衰老药物的药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41.

[2] 邹忆怀.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68-69.

[3] 许振亚.出血性中风的证治经验[J].中医杂志,1993(1):17.

[4] 《中国脑血管病指南》.

[5]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6]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