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跃 “登陆火星”520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跃 “登陆火星”520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跃 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教员,“火星-500”志愿者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全过程。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够耐受的一切,了解长期密闭环境下乘组人员健康状态及工作能力状况。

“火星-500”于2010年6月3日启动,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在内的6名“宇航员”自此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该项目于2011年11月4日顺利完成,6名“宇航员”于当日结束了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的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

2011年12月6日,中国志愿者王跃圆满完成“火星-500”的试验,从俄罗斯乘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接他凯旋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火星-500”项目中方试验队代表以及王跃的父母。

此前,王跃“脱离地球”,经历了520天的“火星之旅”,前250天模拟飞往火星、中间30天登陆火星、最后240天返回地球。他和自己的五位同伴在这些日子里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等全过程。而他们在进入模拟试验舱后,所有生活用品、人员彻底与外界隔绝。

当他下了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因为这一天,距离他离开已经过去了两年。

“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好样的”

2010年6月3日13时50分,随着“火星-500”试验舱最后一道舱门缓缓关闭,6名志愿者正式踏上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拉开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的帷幕。

对于这6名志愿者来说,他们就是创造奇迹的人,因为在世界各地4000多名候选者中,经过层层选拔,只有他们“挺”到了最后。而这其中,就有一名来自中国的“80后”志愿者――王跃。

高高的额头,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头发,笑起来总是有点腼腆,这就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教员王跃。他参与过“神七”任务。

因为要在舱内呆上520天,而近地轨道飞行实验表明,长期飞行对人的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肌肉萎缩和骨丢失高达20%以上。人类从离开地球、进入轨道、登陆火星表面,再到返回地球,要经历失重、超重、低重力等多种重力环境,饱受重力变化之苦。这些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缺少研究。另外,长期辐射效应也很明显。人每一次进入宇宙空间都有辐射的危险,虽然有飞行器、航天服和药物进行防护,但毕竟有限。尤其是太阳质子事件难以预测,对仪器对人的危害都很大。心理问题更不可忽视,试验将关注长期与世隔绝状态下面临的心理困境,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幽闭恐怖症”。如果不能在执行火星任务前对极为严重而可怕的与世隔绝问题加以研究,飞往火星的旅程可能将以失败告终。与世隔绝状态带来的影响将让宇航员面临送命危险。

所以这次“火星-500”试验,对于志愿者来说,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巨大的考验,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毕竟地面支持非常有限。载人登月的通讯时滞是秒级水平,而火星飞行的通讯时滞达到20分钟,人或者仪器设备出现问题后,地面支持甚至无能为力,航天员要能够自主准确地处置。

因此,这次试验对志愿者的选拔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有脚气这样的小毛病也都不能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不少志愿者候选人对于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王跃却一路绿灯走下来。CT、核磁共振等检查,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毛病,但王跃的健康指数完美得让人惊讶。

身体上没有问题,心理上更是这样,要知道,在参与“火星―500”研究以前,2005年毕业于中国南京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008年毕业于中国航天员中心心理学系的王跃是中国宇航员培训助理,从事的是适应环境训练和人员挑选工作。他从2008年开始接受宇航员培训项目,为神州七号任务的选拔工作做准备,除此以外,他还参与了中国宇航员的初选。

为这一天,王跃做了大量的准备,参与国内选拔工作的教员杨月虹说:“在70多名志愿者中,王跃在最初的智商测试中成绩就是最高。即便如此,他还是踏实苦干。在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因为不放心,王跃利用课余时间全部翻译成了中文。”

2010年春节前夕,王跃到莫斯科参加体检和培训。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选择了一处相对便宜的租住屋,但这个住处距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却要来回3个小时车程。所以每天天一亮,他就要赶到培训地点。为了锻炼身体,他从不乘坐电梯,都是爬上13层楼。全天培训结束后,王跃会整理日志,向国内报告当日情况。这样的日程让他身心疲惫,常常回到住处,倒头就睡。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拔,几乎每隔两天,有些国家的志愿者就会收拾行囊“回家”。而王跃出色的表现让俄罗斯教练都竖起了大拇指。这一年的3月,俄罗斯组织野外生存训练,王跃和其他志愿者在雪深过膝的针叶林中生火堆、搭帐篷、抬担架,雪水倒灌进靴子,脚冻得失去了知觉……

训练结束后,王跃给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研究室主任吴斌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俄罗斯的生活很累很苦,但我经受住了初步的考验,在外国人面前没有丢脸。我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好样的!”

王跃做到了,他让全世界都看见了,中国人是好样的,因为他和来自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5名志愿者一起坚持到了最后,他们在各自有擅长的专业领域,分别担任指令长、随船工程师、乘组医生、登陆飞船驾驶员和火星表面作业专家等,一起踏上了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

“我真的很想念拉条子”

“火星―500”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过程模拟从地球往返火星的一次试验。此次模拟首先是生活环境的模拟。航天员从地球出发,飞往火星的过程中生活和工作都在一个狭小密闭的舱里,这次的试验完完全全模拟这个狭小的舱。同时模拟有限的资源,比如带的食品、水、生活用品。还有飞行程序的模拟。模拟往返火星是520天,时间也是1:1模拟的。还有通讯延迟的模拟。因为地球到火星的时间非常长,通讯就有比较明显的延迟,最长的一个单向通讯,比如地面的控制人员和火星上的宇航员通一次话,地面说话到宇航员听到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宇航员说的话再传回来,大约又需要20分钟时间,这样一次对话就将近40分钟。

最后,还要模拟登陆火星。整个试验设施有两个很特殊的舱段,一个是轻型的充气舱,模拟火星表面部分的失重;另一个是准备登陆的舱,即火星登陆器。可以模拟从这个通道穿上特制的火星服到充气的地方,在火星上进行工作,这是模拟登陆的过程。在登陆的时候还要模拟火星的星空,以及火星红色的地面。另外,也会放一些石头、岩石,模拟火星表面的状况。

这个项目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一处地面模拟实验舱中进行,实验舱有550立方米,由生活舱、医疗舱、公共活动舱、火星着陆舱模拟器、轻型充气火星表面模拟舱等五个部分组成。但实际属于每位国际志愿者的个人空间却只有3.4平方米的卧室,舱内天花板、四壁都是木质的,陈设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床下的储物柜。

每个志愿者都可以携带一定的个人物品。王跃携带的是国旗、日记本、摄像机、照相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考虑到他对文学、历史和音乐的爱好,还购置了大量书籍、歌曲和电影,灌制成光盘供他闲暇时消遣娱乐。其中有一部分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戏曲、相声等。王跃平时喜欢京剧和书法,他还专门准备了毛笔和字帖,常常练习书法,最初抄写弟子规和带进舱的书签,后来不信教的他居然抄写起了佛经。

除此之外,他还带了一张大大的照片挂在了自己的卧室里,照片中的人物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杨利伟。或许在这520天的艰难岁月里,杨利伟就是他的目标,就是他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

“饮食一直是太空的大问题,像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一样,除了面包、奶酪、土豆、苹果汁,我们在舱内温室内还自己种植了少量的蔬菜,小萝卜、洋葱片、大白菜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一天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察看我们种的蕃茄长得怎么样了,何时熟透了,还有草莓。”说到这里,王跃乐了,“当然,每天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这些食品保质期长达两年,但并不美味。虽然你明明知道今天吃了它,胃会提‘抗议’,但还是得吃,等过两三天肠胃恢复正常了,又得去吃同样的食物。在舱里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念拉条子。”

其实,不仅仅是王跃想念美食,法国的同伴罗曼•查尔斯吃着罐头,想着的是法式面包和红酒,意大利的同伴迭戈•乌尔维纳嚼着脱水食品,想的却是美味可口的意大利面。

和所有上太空的航天员一样,由于舱内无法承载大量清水,6名志愿者虽然可以洗澡,但每10天才能洗一次,每3天换一次内衣,平时在工作或运动大汗淋漓之后,也只能用毛巾和纸巾擦擦身。

除了要克服生活饮食上的诸多不便,王跃和他的同伴们还要按照实验手册的要求按时间来完成100多项各类科学实验,除了有关飞往火星及在火星探测方面的基本工程外,还有三分之二的项目属于人的生理、心理医学方面的研究。

比如中国科学家关注的密闭环境下生物节律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负责这一项目的研究员万玉民说:“日升而起,日落而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24小时的太阳节律。到了密闭舱内,人看不到正常的日升日落,生物节律会发生变化。这种节律变化对内分泌有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生理功能,但具体影响是什么值得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问题。我们将通过采集志愿者的唾液、尿液和血液等指标,来研究人体的节律变化和应激水平。”

志愿者们每天的日程计划安排是8小时休息,8小时工作,8小时处理自己的事情,但实际工作时间往往会延长到10至12小时。每天一起床,王跃和同伴们就要自测体温、血压、体重等。

除了繁重的实验工作,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有时也让志愿者们苦不堪言:他们晚上睡觉有时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试验高峰期时,每月要戴7个晚上。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王跃和同伴们睡觉时虽然感到不适,但为了完成试验任务,大家只好咬牙坚持。

“这520天是我很珍贵的记忆”

1995年3月22日,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工作了437天17小时58分17秒。也就是说,他在太空“居住”了一年多――14个半月,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宇宙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2010年8月,波利亚科夫曾通过视频方式慰问六名志愿者。

与波利亚科夫相比,王跃无疑更为“幸运”,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协作。意大利志愿者和法国志愿者都准备了吉他;俄罗斯志愿者阿列克谢•希特夫和亚历山大•斯莫列耶夫斯基准备了国际象棋……在这520天内,“火星―500”甚至诞生了个小型乐队:王跃担任架子鼓鼓手,吉他手是罗曼,俄罗斯志愿者苏赫罗布•卡莫洛夫担任贝斯手,主唱则由迭戈担任。

520天中,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节日,都会成为志愿者们共同的节日。中国农历春节时,王跃会拉着五个同伴一起挂灯笼,贴春联,用汉语向中国人民问好,甚至还对着镜头摆出中国功夫的姿势。到了西方万圣节,王跃则加入外国志愿者的化妆“狂欢”中。他们各自发挥创意,寻找道具,设计自己的造型,力求搞怪离奇:有的扮成剧院幽灵,有的扮成终结者,有的扮成小丑……事后,王跃曾问同伴,西方人为何对这个节日情有独钟?意大利志愿者迭戈解释,他们只是想让单调的生活有所改变,哪怕只有一天。

回顾那段岁月,王跃认为,“要坚持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度过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2011年11月4日18点,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5名同伴结束长达520天的往返火星与地球模拟试验,走出模拟飞船“返回地球”。

至此,由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志愿者共同参与的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试验――“火星-500”获得圆满成功。王跃和同伴们在模拟飞行中成功开展了100多个试验项目,其中由中国方面组织开展的长期密闭环境中人体中医辨证研究等3个参试项目均达到了预期目的。

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为6名志愿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我们欢迎你们重返地球!”在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话语过后,模拟飞船舱门徐徐开启,现场所有嘉宾,记者都屏住了呼吸,迎接这些凯旋而来的英雄们,他们要鉴证这最伟大的时刻。

短短几秒钟后,身着蓝色制服的志愿者们在热烈的掌声中依次走出舱门。当中国志愿者第三个出现在舱口时,现场响起了“王跃!王跃!”激动的欢呼声。相比520天之前,王跃有些消瘦,原本长长的头发变得有些稀疏。他环顾四周,用挥手和微笑来向大家致意。

“时隔520天后,我们终于回来了,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王跃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简短致辞。

“520天中,有没有最难忘的事情?”

“一年半的时间经历了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是很珍贵的记忆,比如领导的关心、父母的看望,过生日时队友们的祝福、一起过新年、过万圣节,当然还有登陆火星的时候,但最骄傲最自豪的就是完成了这个实验,履行了进舱时的诺言。”

“火星-500”试验毕竟不同于真正的登陆火星。人类何时能够真正踏上火星之旅呢?对于很多人的疑惑,“火星-500”试验中方项目负责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我国载人航天领域航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陈善广说:“这次试验重点旨在探索火星探测过程中‘人与环境’关系。在人类真正登陆火星之前,航天技术还需大的发展与跨越,还需要多次的、更加逼真的各类型或综合性的模拟试验。可以说,在人类探测火星的征程中,我们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走了一步’。当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是未知,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我相信,在未来15到20年的时间内,人类是有可能成功登陆火星的。”

12月6日,王跃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思念万分的父母身边,今年,他们家可以过一个团圆年了,面对各界关心,王跃动情地说:“我的身体状况良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帮助,是团队的支持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没有你们支持,很难想象我能度过这520天。”

而对于王跃这次的表现,中国航天员中心书记董重庆说:“这一次,王跃取得两个重要成果,一个是技术成果,一个是精神成果,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这520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和心得很难用几句话表明。如果多年之后,人类有机会真正登陆火星,我还愿意参与其中。”王跃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