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及其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及其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日在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国带来的启示是:高度警醒的防灾意识是灾害防治的基本前提;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是灾害防治的基本保障;充分细致的防灾准备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必要条件,如制定应急预案、做好档案的价值判断和分类保管工作确保重点档案得到优先抢救和修复、推进档案异地备份工作和加强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元的救灾参与主体是灾难治理的力量源泉;及时的灾后经验总结是提升灾难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启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9.028

〔中图分类号〕G2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9-0140-05

当今世界,地球变异,生态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且破坏力逐渐加大,对于肩负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之重任的档案部门来说,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档案自然灾害防治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面为墨西哥湾,大量的水汽经常向美国大陆汇集;而美国中部以广阔的平原为主,使得南北方气流可以直接汇合,从而产生强大的气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得美国飓风灾害频发,给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全国各个行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而日本由于地处大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板块之间经常碰撞挤压,使得地震灾害频发,档案部门在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巨大。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部门依托国家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全球领先的科技实力,建立了一流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并在长期的灾害防治实践中提高了危机防范意识。深入分析并总结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档案部门自然灾害防治的举措,对于提升我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和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1美国的档案自然灾害防治

1.1美国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演变

美国的档案应急计划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由专业人员制定,内容包括了灾前准备、灾时应对和灾后恢复等阶段,非常完整。应急计划中还提出了定期组织演习、定期更新计划、进行现场记录及评估抢救结果等具体的要求[1]。可见,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档案部门就已经树立起高度的自然灾害防治意识。此外,得力于先进技术设备的支持,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灾难备份,使档案部门具备了充足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2001年美国9·11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档案部门的防灾意识,它使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所有美国民众都懂得了灾难的来临永远猝不及防,必须随时做好防灾准备。美国档案部门开始将防灾热点转向信息系统灾备研究。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学会在2002年了多项指南,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应急计划指南》、《信息技术系统风险管理的指南》、《制定信息技术系统安全计划的指南》等。针对档案行业,美国各地方政府制定了重要文件异地存储标准或指南,如《纽约地方政府非现行文件异地存储指南》、《密西西比档案与历史部异地存储标准》等。在这些标准和指南中,都对异地存储的物理位置、建筑结构、安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2]。截至目前,美国的很多档案馆都拥有自己的灾备中心。

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飓风加上其带来的洪水对密西西比州、新奥尔良州等地区造成大面积破坏。档案部门在这次灾害中损失惨重:密西西比州的Waveland市仅留下50卷2005年以前的档案,Pass Christian市仅存60卷2005年以前的档案。灾难发生后,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积极联合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对受灾档案文件开展了接收、恢复和保存工作[3]。各州档案馆也相应地制定了本馆的灾难恢复计划,如乔治亚州档案馆于2005年制定的《灾难预防计划》、Presbyterian学院于2007年制定的《档案馆灾难预防计划》、佛罗里达州图书馆与档案馆于2008年制定的《公共文件、档案馆和图书馆灾害恢复指导》。这次灾害事件使美国档案部门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趋向于针对性和具体化,开始了侧重于火灾、水灾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分类防治研究和行动,如美国NARA的《纸质材料灾害预防、管理与响应概述》中,制定者根据美国的地域特征详细列出了灾害的种类,如火灾、飓风、龙卷风等,并针对这些灾害对纸张可能产生的共同威胁——水,进行了探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