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进行70%烯啶·噻嗪水分散粒防治稻飞虱药效研究,结果表明:其对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推荐使用量240~360 g/h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1~2次,间隔期10~12 d。

关键词 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稻飞虱;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81+.9;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53-0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仙游县中稻田连年偏重发生,一般可减产5%~10%,严重者“塌圈”减产,甚至绝收,对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3]。烯啶虫胺(nitenpyram)是近几年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烟酰亚胺类新型换代农药产品,具有卓越的内吸性和渗透性,杀虫谱广,安全无药害;噻嗪酮(buprofezin)是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常用药剂,其触杀、胃毒作用强,渗透性一般,药效慢,害虫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烯啶·噻嗪酮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单一药剂高效、安全、生态的优点于一体,具有增效作用[1]。为了进一步明确烯啶·噻嗪酮对稻飞虱安全、有效、生态的防治技术,笔者于2011年8—9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仙游县游洋镇梧椿村中稻田,海拔450 m。试验地为平地,灰黄泥田,冲积壤土,土质中等,排灌条件好。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0%烯啶虫胺水剂,山东惠民中农作物保护有限责任公司(LS20090223)生产;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PD20080646)生产。供试水稻品种:甬优6号(生育期150 d)。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40 g/hm2(A)、300 g/hm2(B)、360 g/hm2(C),10%烯啶虫胺水剂450 mL/hm2(D),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600 g/hm2(E),以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间筑小田埂隔离,防止串灌。

1.4 试验方法

5月5日播种,6月12日插秧,种植丛数约16万丛/hm2。试验按照《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GB/T 17980.4—2000)》进行[2-3],8月23日用卫士牌WS-16背负式手动喷雾器,配单个空心园锥雾喷头(工作压力0.2~0.4 MPa、流量0.65~0.88 L/min)均匀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3 cm的水层,待自然落干后再缓慢灌水。施药时生育期为幼穗分化7期,长势较好。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褐飞虱占99%,白背飞虱占1%。

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3、7、14 d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每小区取10点,每点2丛,即每小区20丛,分别调查残留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差异显著性测验采用DMRT法。计算公式如下[4-6]:

虫口减退率(%)=■×100

校正防效(%)=[1-■]×100

式中:CK0—对照区药前虫数,PT1—处理区药后虫数,CK1—对照区药后虫数,PT0—处理区药前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药后1 d以处理C防效最好,达79.31%,与处理A、D、E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B防效次之,达71.76%;药后3 d仍以处理C防效最好,达78.24%,与处理D差异显著,与处理A、E差异极显著,处理B防效次之,达73.24%,说明药后1~3 d,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不同浓度间的防效差异较明显,表明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速效性明显好于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后7 d处理A、B、C防效均达90%以上,与处理D、E差异极显著;药后14 d处理B、C、D的防效最好,均达96%以上,与处理E差异显著,说明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复配制剂持效性与对照单剂10%烯啶虫胺水剂相近,较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所增强。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量为240~360 g/hm2时,药后1 d的防效为52.91%~79.31%,药后3 d的防效为60.48%~78.24%,药后7 d的防效为91.69%~95.25%,药后14 d的防效为81.24%~96.21%,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

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对水稻安全,生产上推荐使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40~360 g/h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1~2次,间隔期10~12 d;稻飞虱偏重以上发生时推荐使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300~360 g/hm2防治1~2次,间隔期10~12 d[7-8]。

4 参考文献

[1] 谢化腾,宋宝安,金林红,等.噻嗪酮、烯啶虫胺及其复配制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J].农药,2010(1):74-77.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116-119.

[3] 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00-201.

[4] 白和盛,张春梅,陆玉荣,等.防治稻飞虱新型复配剂应用效果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0):147-148.

[5] 杨汉辉,彭义华,郭畴敏,等.安义县近30多年来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8(1):48-49.

[6] 肖筱成,刘康成,王望生,等.10%吡·噻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2005(4):90.

[7] 张辉,吴国星,马沙,等.近年稻飞虱暴发成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88-90.

[8] 刘晓平,杨福林,宋祖光,等.水稻稻飞虱药剂防治示范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