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远帆归航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远帆归航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6月4日上午,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了主题为“远帆归航”的船模交接仪式。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和上海市的各界人士,共同为三艘中国古船模的回归举行庆祝仪式。

1904年,清政府为参加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圣路易斯)商品博览会,促进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下令制作了代表中国各地出产特色的展品,其中就有一个系列为各地的船模,共计125艘。之后,这些船模继续参加了1905年在比利时举办的列日世界博览会。参加过两届世博会后,这些船模没有回国,而是留在了比利时当地。此后几经辗转,最终为比利时安特卫普国家航海与贸易博物馆(MAS博物馆)收藏。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些船模被重新发现时,已经遭受到很大的损害,经过MAS博物馆船模专家长达十年的修复,这些船模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

虽然中国古船种类繁多,造船技术也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有水密隔舱等技术发明,但这些内容见诸于文献记载的则并不多,留存下来的实物更是寥寥无几。所以,现存于MAS博物馆的这批中国古船模,成为研究中国古船以及相关晚清社会经济史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MAS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在对这些船模深入研究之后,深感这批船模价值之高,而国内一些航海、造船方面的专家获悉此事后,无异于发现了巨大的宝藏。双方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沟通,希望能促成这批船模回归中国,在中国得到展出和研究。经过各方不懈的努力,在2012年3月,安特卫普市议会终于同意将其中的三艘古船模长期租借给中国航海博物馆。2012年5月,三艘古船模来到中国航海博物馆,并于6月4日起和观众见面。

根据对这三艘古船船模仔细观测与丈量情况,将这三艘古船船模的有关内容解读于此,以飨读者。

漕船

漕船船模总长107厘米,全宽34厘米,总高(含纤杆)112厘米,型深17.5厘米,整体由木材制作,是一艘典型的中国平底内河船船模。

船体体态丰盈,甲板整体呈香蕉形,艏艉上翘,并分别向前后延伸约12厘米,形成虚梢,增加了甲板和舱室面积,艏部甲板之上制作有四根系缆柱。上层建筑宽大,长度近65厘米,接近总长三分之二强,最宽处26厘米,两侧沿甲板边缘各向外伸出走道,供船夫撑篙驱动船舶前行时行走。

上层建筑制作精美,总体可视为三段式板棚客舱,从艏向艉依次布置了敞开式的凉棚;一段较低矮的客舱,高约14厘米;一段较高的客舱,高约21厘米。客舱两舷均开设面积较大的窗户,利于通风和采光,部分窗户里安装玻璃。中段客舱顶部还开有天窗,以一块可拆卸的木板遮蔽。舱室内部简单,无特别制作。

凉棚之上安装了三段式纤杆,下段为人字形,中上段均为单棒杆,以绳绑定,顶端有葫芦形装饰。纤杆总高达104.5厘米,通过若干根绳索与船身连接,根据需要可放倒或竖起。纤杆上段悬有横桁,上挂“天庾正供”旗一面,旗宽35厘米,高52厘米。除船旗外,在艏端板和艉端板上另有两处汉字,艏端刻有“福”字;艉端刻有“顺风大吉”四个字。

船的推进工具只有木撑篙,长约70厘米。艉部有一个不规则形的不平衡舵,最宽处达16.8厘米。此外还配有跳板一块,长约34厘米,宽4.7厘米。

比利时博物馆根据“天庾正供”旗,将此船模定为漕船,并无不妥。然而,实际上漕船并不是一种船型,而是一类特殊用途的船只的统称,只要是平底舱浅、吃水浅而载运多、操纵灵活速度快捷的船只,都可称作漕船。根据该船模的客船形制特征,更应该理解为航行于大运河等内河中漕船船队的官员座船,即此船可能并不实际承担运输任务,而是行使对运粮船队进行监督管理职责,即此船可能是押运船。

从船模制作的角度观察,该船模似乎比例失当,更接近于工艺品。然而将该船模与清《姑苏繁华图》等画作中的清代座船相比,形制极为相似,由此可推断该船型在清末内河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总体而言,此船模对于了解与掌握清代的中国传统内河客船技术特征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中式车轮船

中式车轮船船模总长90.5厘米,全宽25厘米,总高(含桅杆)83.4厘米,型深9.5厘米,同样由木材制作,是一艘非常少见的中国车轮船船模。

船体形态奇特,占全长约三分之二的主船体(约61.5厘米)类似内河沙船船型,主船体后端伸出类似艉楼的木构架,略微上翘,内部安置了车轮结构,主船体底部边缘刻有相聚均等的短竖线,形似刻度,作用不明。

在主船体上设置了单层甲板室,长约37厘米,高7.7厘米,甲板室侧面有木板遮蔽,木板上会有太极图案。甲板室与“艉楼”结构之间的是“踏车位”,有五个惟妙惟肖的人偶做踩水车状,通过水车结构驱动后方的车轮,以驱动车轮船前行。

甲板室顶部靠前安装了一个高66.2厘米、可放倒的桅杆,桅杆上未见任何索具,可能不用来张帆而一般作为纤杆使用,即在人力背纤驱动船舶前进时,用来维系纤绳。主船体前部甲板上布置有立式绞关,带有金属制锚链,但未见有锚,可能在近百年的辗转中遗失。

令人惊叹的是位于艉部的一具明轮。明轮直径约16厘米,共有蹼板四对,每块蹼板长约13厘米、宽1.7厘米,与西式内河艉明轮船的明轮非常相似。明轮后方为一具长10厘米,宽11厘米,带三个三角形开孔的多孔舵,舵杆长31厘米,向上伸出于艉楼后部甲板。

所谓“车轮船”,最早在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已在中国出现。长期以来,学者只能依据历史文献来研究中国车轮船的历史情况,且通常认为车轮船较大地提高了船舶航速,一般用于战船为多。这艘船模可能是首个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直接反映中国古代车轮船结构的实物。考虑其制作年代不早于清末的20世纪初,这种明轮结构是中国古代车轮船技术的演变结果,还是对当时西方的明轮的模仿的产物,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总之,从该船模整体结构上看依然属于传统的中国古船式样,无论对研究中国车轮船的技术,还是车轮船的历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广式战船

我国古代沿海帆船主要有平底沙船、尖底福船、坚固体大的广船,以及东南沿海的中小型快速鸟船等四类。本次回归展出的三艘古船模中体型最大、看点最多的一艘古船模要数广式战船,其形制、技术等浓缩了古代至近代一千多年来广船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