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精确的元理解监测对随后的元理解控制和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并不精确。回顾20余年的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主要受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应注意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评价标准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关联影响。

关键词 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监测线索;标准测验;精确性

分类号 B842

1 不精确的元理解监测

元理解(metacomprehension)主要关注读者如何将自己的阅读过程及结果作为意识对象加以监测,以及如何在监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解决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即元理解监测(monitoring)与元理解控制(control)。元理解监测及其精确性是目前元理解研究的焦点(Matlin,2005)。

元理解监测通常用读者对自己刚读过的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评估或对随后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测进行测量。读者主观的元理解监测判断与客观的标准测验(criterion test)成绩问的一致程度被称为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accuracy),研究中通常用判断值与测验成绩的Gamma相关对其进行测量,Gamma是一种个体内(intmpersonal)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个体对不同项目进行区分或辨别的能力,而不是个体的判断值与测验成绩的真实差距(Nelson,Narens,&Dunlosky,2004;陈启山,2007)。那么,读者的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呢?

梳理20余年的元理解研究,我们发现,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但没有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假设的那么高,反而非常的低。Lin和Zabrucky(1998)综合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以Gamma系数来表示,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5左右(最高为1,最低为-1),且受多种变量的影响。Maki梳理了她及其同事的25个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7(Maki&MeGuire,2002)。Dunlosl(y实验室公开发表的论文中36种不同实验条件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也是0.27(Dunlosky&Lipko,2007)。综上所述,通常情况下,读者的元理解监测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精确,但远不够非常精确。

2 制约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并不精确,那么,是哪些因素限制了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呢?元理解监测是读者对篇章进行阅读加工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线索做出的推论性判断,这一判断的精确由标准测验来评定,所以,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可避免的受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素。

2.1 阅读材料

2.1.1 阅读材料间的(inter-)差异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区分能力,所以阅读材料间的差异是影响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读者的领域熟悉性(domain familiarity),即各篇文章对读者的知识背景而言是难还是易。

在元理解研究的早期,Glenberg和Epstein(1987)让音乐和物理专业的学生阅读这两个专业的文章,发现被试跨专业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较高,但是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监测的精确性较低(Gamma系数低于0.06)。也就是说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分辨本专业文章与对方专业文章的理解程度的不同,但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却不能很好的区分。这是因为物理(音乐)专业的被试不具备对方专业的背景知识,所以对本专业的文章他们能建构有效的情景模型,但不能有效的建构对方专业文章的情景模型;精确的元理解监测的一个主要线索是情景模型,所以他们能分辨两个专业间的不同。

最近,Jee,Wiley和Griffin(2006)置疑Glenberg研究中读者对本领域内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很低这一研究发现,他们发现大学生被试对5篇关于棒球的文章的不同做辨别时的Gamma系数达到0.18,也就是说读者对熟悉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可能并不完全处在随机猜测的水平。

简言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体现的是读者对不同文章的辨别或区分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章彼此间的难度或领域熟悉性差异越大,它们就越有可能被读者分辨开,即元理解监测就越精确;文章之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容易被区分,精确性就越低。

2.1.2 阅读材料内的(intra-)特征

除了阅读材料之间的差异之外,阅读材料本身的体裁和难度等特征也会影响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

Weaver和Bryant(1995)发现文章体裁影响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对记叙文而言,读者预测细节题的精确性远远低于预测主题测验题的精确性;而对于说明文来说,读者预测细节题和主题测验的精确性均较高,并且对细节题预测的精确性要高于对主题测验预测的精确性。可见,文章体裁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标准测验性质的调节。

在控制文章体裁和测验性质的情况下,Weaver和Bryant(1995)发现读者对中等难度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最高,显著高于低难度文章与高难度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然而,Maid,Shields,Wheeler和Zacchilli(2005)设计了低难度和高难度的文章供被试阅读,考察读者文章难度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高阅读能力的被试还是低阅读能力的被试,他们对不同难度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文章的难度和读者的语言能力相对独立。Jee等人的研究发现与Maki的结果类似,即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相对独立于背景知识的多寡。

要正确解读Maki等人与Jee等人的研究结果,需要区分两个重要概念,相对精确性与绝对精确性。元认知研究中的精确性通常是指相对精确性,即鉴别力;绝对精确性则不同,它是指主观的判断值偏离客观的测验成绩的程度(通常用偏差来表示)。Maid与/ee等人均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即相对精确性)相对独立于材料难度以及读者的阅读能力与背景知识等,但绝对精确性则不然,材料越难或背景知识越少,判断的偏差就越大。

Chen和Shiu(2007)使用6篇均是中等难度的说明文探讨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特征,结果发现,各种实验条件下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水平(Gamma均值为0.35)高于随机猜测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精确,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简言之,相对于阅读材料之间的明显差异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比较稳定的影响而言,在阅读材料间彼此差异不大时,材料本身的难度、体裁等因素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者

对此有不同的研究发现和解释。

综上所述,阅读材料间的差异越大,越利于读者对其进行分辨,这代表着精确的元理解监测;而材料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利于读者做出精确的元理解监测判断;而阅读材料自身的内在特征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其他因素调节。

2.2 监测线索

元理解监测是读者运用各种线索做出的推论,强化元理解监测所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线索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Koriat,1997)。研究者对阅读时、阅读后各种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的认知活动及学习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做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

2.2.1 延迟关键词效应

Thiede等人(Thiede,Anderson,&Therriault,2003;Thiede,Dunlosky,Griffin,&Wiley,2005)发现,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先延迟一段时间,然后总结文章并据此写关键词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Gamma系数高达0.7),而读完文章后即时写关键词或者在延迟的时间内读关键词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被称为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词效应(delayed-keyword effect)。进一步的,Anderson等人发现读者在延迟的时间内写摘要(summary)也可以达到类似效果(Anderson&Thiede。2008;Thiede&Anderson,2003)。Chen和Shill(2007)在Thiede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词效应推广到元理解监测的延迟效应,认为读者在延迟的时间内从事利于情景模型建构的强化监测线索的认知任务,均有可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例如,他们发现读者延迟一段时间后接受前测(pretest)处理也可以显著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而且前测的加工形式影响这一效果,被试主动做前测比学习带有正确答案的前测题,更利于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提高。

2.2.2 重读效应

Rawson等人发现相对于只读一次文章,重读可以提高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被称为重读效应(rereading effect),但这一效应受文章的重读时间和测验施测时间的调节。Dunlosky等人把113名被试分到3个组,阅读一次组、即时重读组和延迟一周后重读组,分析了被试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阅读时间和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结果证实了即时重读组的重读效应存在,但是若重读与第一次阅读间隔一周时则没有重读效应(Dunlosky&Rawson,2005)。Rawson和Kintsch(2005)进一步检验了重读效应与测试时间的关系,被试也分别阅读一次、即时重读和延迟一周重读,阅读测验分两次进行:读完后即时测和间隔两天后测,结果发现即时测试时即时重读组被试的成绩最好,但在延迟测验时延迟重读组的成绩则优于其他被试。

2.2.3 自我解释效应

Wiley和她同事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自我解释(self-explanation)及画概念图(concept map)等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将被试分配到自我解释组、重读组与控制组,自我解释组首先读完文章,在第二次阅读时自我解释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自我解释组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Gamma系数为0.6)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Griffin,Wiley,&Thiede,2008)。自我解释是学习者向自身做出解释以理解新信息的认知活动,阅读时的自我解释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内容以便于成功的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与情景模型,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进而区分各篇文章之间的不同,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还发现,画概念图训练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阅读技能低的学生(Wiley,Thiede,&Griffin,2007)。

2.2.4 情景模型假设

延迟关键词效应、重读效应与自我解释效应等是元理解监测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表明,本不精确的元理解监测是可以通过各种强化监测线索的活动加工而加以改善与提高的。通过对提高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研究的分析考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

虽然Thiede、Chen、Rawson及Wiley等人所探讨的各种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作用机制则是一致的:读者在阅读文章和做元理解监测判断间的时间间隔内所从事的利于情景模型建构和提取的主动认知加工活动,对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至关重要,这就是情景模型假设(Anderson&Thiede,2008;Chen&Shiu,2007;Thiede,Dunlosky,Griffin,&Wiley,2005;Rawson&Kintseh,2005;Wiley,Thiede,&Griffin,2007),而延迟写关键词、重读、自我解释等促进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活动则被称为情景模型方法。

这些情景模型方法可以让被试提取文章信息并对之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表征,由此产生的信息是元理解监测的重要线索。这些加工活动能让读者梳理文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把文章的信息与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让读者专注于文中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建构文章意义和评估理解的重要线索,这也正是读者建构情景模型的过程。元理解监测需要借助不同的线索,这些活动还可以强化这些线索,也可能提高这些线索的质量、有效性及可用性,而这正是提高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

简言之,情景模型方法之所以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主要是因为它们促进了情景模型的加工而产生了有效的元理解监测线索。反过来看,元理解监测之所以不够精确,则可能是因为读者缺少这些有效的监测线索造成的。

2.3 标准测验

元理解监测判断是否精确是用读者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来度量的,评价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的阅读理解测验被称为标准测验,在此,标准不是标准化之意,而是指参照。

在元理解研究中,虽然研究者使用了多择一选择题(multiple-choice test)、正误题(true-false test)、填空测验(fill-in-the-blank test)、简短问答题(short essay answertest)及自由回忆测验(free recalltest)等各种性质或形式的测验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标准测验性质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直到最近,Miesner和Maki(2007)发现读者对多择一选择题的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要高于对简短问答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

Maki,Willmon和Pietan(in press)进一步探讨了分别以多择一选择题、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

验为标准测验时被试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这些测验题目考察的均是对文章信息的记忆,而不涉及推理与运用。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的评分采用了潜在语义分析、词汇匹配和意义单元匹配三种方法。结果发现被试对选择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要高于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成绩预测的精确性,但是后二者的精确性受测验评分方法的影响,表现为意义单元匹配法评分时成绩预测的精确性最高,词汇匹配法次之,潜在语义分析评分时的精确性最差。

Maki等人的研究相对于忽视标准测验性质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研究而言是个进步,但仍有不足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她操控了标准测验的性质与形式,但是这些测验所测试的“理解”都是针对文章信息的表层记忆的,即“篇章的元记忆”(metamemory for text),显然,这一术语未必等同于“元理解”。理解会发生在不同层次和水平上,因此,其研究结论只适合于读者对文章信息的记忆上,至于能否推广到读者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需持审慎态度。

Chen(2008)探讨了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如何受监测形式与标准测验的影响,其标准测验不仅使用了考察“篇章的元记忆”的四择一选择题,还使用了根据文本表征的宏观结构与情景模型设计以概念图与心智图(mind map)为代表的模型图题与自由回述形式的写摘要测验,以考察深层理解。结果发现:如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的选择题,读者的成绩预测比理解评估更精确;相反,如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或模型图测验,则读者做理解评估比做成绩预测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

综合Maki与Chen等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用不同形式或者性质的标准测验来评价同一个元理解监测,其精确性水平可能并不一样,这反映了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并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它受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与监测线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不够精确。

2.4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一个两因素的交互观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利用监测线索做出的判断与标准测验成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上文分别分析的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交互的。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transfer-appmpriate―monitoring)对二者的动态交互关系做了明了简洁的描述,即元理解监的精确性是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与标准测验的提取条件的一致性的函数(Mulligan&Lozito,2006;Thomas&McDaniei,2007a,2007b)。换句话说,元理解监测所使用的线索及其加工条件与标准测验的性质及其提取条件一致或相似时,读者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就高:反之,二者不一致时,监测的精确性就会很低。这一假设也被称为编码提取交互假设(encoding-retrieval interaction),它最早源于记忆领域的研究,即记忆提取的优劣取决于学习阶段与测验阶段所涉及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相似性,二者越相似,学习阶段的操作对测验阶段的操作就越可能产生正向的迁移效果。其原则在于:信息的回忆或提取与其编码时所用的方式有很强的关联,信息的储存取决于其被编码的方式与条件,而信息的储存形式又决定了何种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得到了较多研究支持。Thomas等人(Thomas&McDaniel,2007a,2007b)在研究中设计了排列句子和填补字母两种练习与概念题和细节题两种标准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监测判断前做排列句子的前测练习利于其精确的预测概念题的成绩,而做填补字母的前测练习则利于细节题预测的精确性。

Chen(2008)考察了两类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的认知活动(前测与关键词)与两种性质不同的标准测验(四择一选择题和写摘要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选择题时,接受前测处理比写关键词处理更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相反,如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测验,则读者接受写关键词处理比接受前测处理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

虽然元记忆监测与元理解监测领域的研究对适当迁移监测假设是否有较强的解释力尚存在争议(Dunlosky,Rawson,&Middleton,2005;Weaver&Kelemen,2003),但是,这一假设无疑为我们理解为什么元理解监测精确性非常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3 问题与展望

下文在比较元理解监测与元记忆学会感判断的异同及剖析元理解研究与阅读理解研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更好的探讨为什么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不够精确。

3.1 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

元理解监测本质上是一种学会感判断,即学习者对已学材料的掌握程度或学习程度的评估判断。学会感判断的研究源于元记忆,后延伸到元理解研究中。在元记忆研究中,学会感判断是被试在呈现线索词的情况下预测自己能正确回忆目标词的概率有多大,但元理解监测的指向则并非如此明确。从其概念内涵上看,元理解监测判断既可以是被试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评估(Thiede,Dunlosky,Griffin,&Wiley,2005),也可以是对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测(Maki,Shields,Wheeler,&ZaecNlli,2005),文献综述中通常也未将二者做严格的区分(Dunlosb&Lipko,2007;Lin&Zabrueky,1998~Maid&McGuire,2002)。本文分别称之为理解评估(rate comprehension)与成绩预测(predict performance)。

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从二者中择其一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例如,Anderson、Gillstroom、Thiede与Wiley等人(Anderson&Thiede,2008;Gillstrom&Rpnnberg,1995;Thiede,Anderson,&Therriault,2003;Wiley,Thiede。&Griffin,2007)在他们的研究中用被试对自己阅读理解水平的主观评估来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定义。而Glenberg、Maid、Miesner与Weaver等人(Glenberg&Epstein,1987;Maki,Willmon&Pietan,2008;Miesner&Maid,2007;Weaver&Bryant,1995)则使用被试对自己在随后阅读理解测验中的成绩预测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Dunlosky、Moore和Rawson等人(Dunlosky,Baker,Rawson,&Hertzog,2006;

Moore,Lin,&Zabrueky,2001;Rawson&Dunlosky,2002)要么交替使用(在一个研究中使用理解评估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则使用成绩预测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要么混和使用(在一个研究中混合使用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也即,他们并未对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做本质意义上的区分,而是将二者视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我们认为,理解评估与成绩预测可能涵盖并体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应对之加以区分与比较,因为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差异。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共同点表现为二者均是针对阅读的篇章做出的,均是读者借助不同的线索,如内部线索、外部线索和记忆线索等而做出推论,且都以随后的测验作为评价其精确性的标准。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它们的指向不同。理解评估是回溯性的,而成绩预测是前瞻性的。由此决定了被试判断是所检索到、提取和利用的线索不同。读者在评估理解时搜索、利用的线索会与阅读理解的加工和阅读结果的记忆表征密切相关,如阅读的流畅性、对文本表征或情景模型的提取等;而预测成绩时利用的线索可能与其对标准测验的性质、形式及难度等的预期有较大关联。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所利用的线索存在差异,两类线索可能有交叉与重合,这会影响被试的判断以及判断的精确性;利用同样线索做不同形式的监测判断,被试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也会有差异。

综上所述,相对于元记忆中学会感判断在指向与形式上的单维性,元理解监测要复杂得多;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可能体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这正是回答“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为什么非常低”这一问题的入手点,因为对元理解监测概念的细化与准确界定是考察其精确性的起点,以往的研究忽视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不同并将它们视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这一做法,可能是导致读者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高的起始原因。

3.2 元理解监测的评价标准

元理解研究中选用什么性质或形式的阅读理解测验评价元理解监测的精确,看似比较“随意”,但它实际上它涉及到语言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理解”如何界定和测量的。

简单来说,理解一篇文章就是从文章中获取意义,获取的意义可分为不同的程度,所以理解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或者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Carroll,2008)。Kintsch(1998)认为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建构一系列心理表征的过程,即表层编码(surface code)、文本表征(textbase representation)和情景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层编码是对文章中的字、词、短语及其与句法有关的表征。文本表征由保持文章意义的一系列命题组成,是对文章所提供的语义及其层次关系的表征。情境模型是读者在文本表征的基础上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并通过推理而形成一个微观世界。

理解可在不同的水平或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因此对理解的考察既可以是探测词或探测句的正确辨别,也可以是基于文本表征的回忆,还可以是基于情景模型的推理与应用。与此相对应,阅读理解测验既可以是基于文章某句话或某一段而设计的细节题,也可以是需要统筹某些段落或者全文才能正确作答的推理题。由此可见,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与阅读的加工与表征是密切相连的,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和探讨是在架设认知层面的阅读理解与元认知层面的元理解之间的桥梁(Wiley,Griffin,&Thiede,2005)。

元理解研究中所使用的阅读理解测验的性质与形式各异,如填空、自由回忆与选择题等,但它们考察的内容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读者对文章的表层记忆(surface memory),二是读者对文章的深层理解(deeper comprehension),前者可称之为记住(remember),后者则为学会(1earning)(Kintsch,1998)。前者通常是指读者可以用某种形式(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表面结构)把文章重新复述或再现,典型的例子是可以复述别人刚刚讲过的故事:后者则是指读者在读完某篇文章后能根据文章信息做出相关的推论或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该文章提供的信息,典型的例子是读者在看完某则财经新闻后可以根据新闻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结合阅读表征的理论,重新审视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性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至少可以为元理解研究提供以下启示:(1)标准测验不仅要关注测验的形式,更要注重测验的性质。(2)阅读理解测验所考察的“理解”与被试监测的“理解”在表征或加工层次上对应一致是正确考察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重要前提。如果被试所做的理解判断是基于文章大意的,但用于考察其判断是否精确的标准测验却是基于文章表面的枝节问题,则研究的效度肯定不高。同理,若不同的研究在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或标准测验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则无法对不同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贸然比较,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3.3 元理解监测的动态交互观

就目前所知:阅读材料是元理解监测的对象:读者根据研究者的要求做出元理解监测判断,这种判断可以是理解评估,也可以是成绩预测;无论判断的形式如何,读者的判断均需借助各种监测线索,阅读时或阅读后强化监测线索的处理会影响读者的监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否精确需要用读者在阅读理解测验上的表现来评定。 可见,元理解监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系统。因此,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此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阅读材料特征、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其强化线索的加工活动或条件、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这些因素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可能并非孤立,适当迁移监测假设就强调了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与标准测验的提取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影响。根据上文对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和评价标准分析,类比适当迁移监测假设,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用同一个标准测验评定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其精确性会一样吗?(2)用不同性质或形式的标准测验评价同一个元理解监测判断,其精确性是稳定不变的吗?

在此,我们不仅如适当迁移监测假设那样强调两个因素的一致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强调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考虑到阅读材料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较为稳定这一特点,我们强调监测形式、监测线索与监测精确性评价标准三者与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动态关系,三者中的任两个一致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但是这一效应会受另一个因素的调节。比如,强化监测线索的任务与标准测验相匹配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但是这一效应会受到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的调节。同样,判断形式与标准测验的一致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因素会受监测线索的调节:判断形式与监测线索的匹配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又会受标准测验形式与性质的影响。所以,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动态一致对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简言之,本文认为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监测形式、监测线索和监测的评价标准交互相关;三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程度的高低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这正是我们对“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这一问题所设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