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英语教学中的隐喻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英语教学中的隐喻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手段。它具有修辞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在教学中运用隐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隐喻及其功能的分析,重点阐述了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隐语理论隐喻渗透渗透方式

1.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提出隐喻概念以来,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式,只是修辞学家、文学家的研究范围,主要在语言平面中对之进行研究,很多有威望的语言学家对此漠不关心。洛克是国外最早从认知的角度解释隐喻的,他在“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1689)中就提出了跟概念隐喻相类似的观点,洛克认为人类基本的心智概念是隐喻的。认知语言学家们却不认为如此。他们认为,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没有什么差别;隐喻在日常语言中无处不在,完全不含隐喻的句子很少。当代中西方学者对隐喻研究的主要成就是揭示了隐喻或隐喻性思维方式在众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如:隐喻与科学、隐喻与诗歌、隐喻与真理、隐喻与社会的关系等,而不再将其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王寅,2004:84-85)。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恰当地应用语言。传统的英语教学为了应付考试只把语言知识的培养当成重点,而对如何提高语言能力毫不在意。因此,语言教学的方向偏离了社会交际的实际需要。在书面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很多学生,在现实的交际中却是一个失败的交际者。在日常交际时,不是缺乏得体性,如两人打招呼的时候: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会出现中式英语,如:You give me stop!(你给我站住!),watch sister(表妹),go past no mistake past(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中教师不重视传授的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而是把大量时间用在语言知识教学中。

近年来外语界人士都在呼吁重视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刘润清教授曾说:要把外语教好,要求一个外语老师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单单讲语言是不能吸引学生的,要给他讲知识、文化、智慧等(刘润清,1999,VI)。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很多,虽然现在很多院校都还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教学中决不可放弃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笔者认为,把隐喻学研究成果渗透到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2.隐喻理论

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教育家、演说家兼修辞学家昆体良(Qnintllian)认为,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隐喻下的定义是:“Metaphor consists in giving the thing a name that belongs to something else;the transference being either from genus to species,or from species to genus,or from species to species,or on the ground or analogy.”隐喻即意味着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区分了隐喻所牵涉的四类转用方式:(a)从物类(genus)到物种(species);(b)从物种到物类;(c)从甲物种到乙物种;(d)类比。他认为a,b,c三种隐喻是简单的隐喻,类比产生的d型隐喻是最费解而又最迷人的隐喻。显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类比型隐喻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隐喻这一术语。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们所提出的柏拉图学派观认为,隐喻是语言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的本质。20世纪的学者们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两大学派的观点,他们从修辞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更重要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修辞学家和转换生成(TG)语法学家既沿袭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使之更加理论化;另外一些语言学家则继承了柏拉图学派的观点,并借助于符号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理论进一步证明隐喻是语言的根本特征之一,并提出了“相互作用理论”。在传统隐喻研究中,最早、最明确、最系统地阐述隐喻认知特征的学者是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s(束定芳,2000:154-155)。20世纪30年代,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揭示出隐喻的本质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从而率先肯定了隐喻除了是一种语言现象外,还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的事实。在谈到单词的意义时,他指出:“所有的意义都是相对的。(Hawkes,1980:58)”Richards将隐喻当做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隐喻是要旨(tenor,隐喻所表达的含义)和途径(包含tenor的基本类比)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旨和途径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不相容性即张力,张力推动读者从要旨和途径的相互作用中挖掘隐喻的意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美国著名学者G.Lakoff认为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从始发域向目标域的跨域结构投射(mapping),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还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schema),它们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本经验,是我们与外部世界经过多次反复的相互作用,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非命题的具有想象力的抽象结构。意象图式具有数量的有限性、简单性、抽象性、概括性、心理现实性、延展性及完形等特性。隐喻把推理与联想结合到了一起,因此在隐喻研究传统里,莱考夫等人的隐喻概念也是比较宽泛的,他们把换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和反语(irony)等都当作了隐喻。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1)”按照莱考夫等人的理解,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s)。例如,英语文化中的深层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Marriage is a zero-sum game.”“World is a stage.”等导致了一系列英语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He lost in the game of marriage.”“We are actor on the stage.”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我们探索、认识和解释新体验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Ungerer&Schmid指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chmid,2008:114),日常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Ungerer & Schmid称之为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用作者的术语说,即从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 model)的映射。例如,Marriage is a zero-sum game.从次题“game”中选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G1)一种竞赛;(G2)一种两者之间的竞赛;(G3)一方的胜利必须以另方的付出为代价。与此相应,主题“Marriage”的意义集合可以归纳为:(M1)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M2)有两名对手;(M3)一方所赢得的胜利(权力?金钱?满意?)以另一方的付出为代价。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通常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

3.隐喻的功能

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它不能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于间接的描述方式,求助于含混而多歧义的语词。因此,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隐喻之网,而词则是这个意义之网上的网结,其中每一个词都是用其他的词阐释的。无论是日常语言中描述外物的洞口,还是描述内心的心房,都是隐喻式的。即使在科学语言中,如物理学的力、功、原子、黑洞,生物学的生存斗争、进化、基因、克隆,莫不如此。尤其是,科学中的基本概念都是极其抽象的,远离直接经验的,不借助于隐喻我们根本无法表达它们。隐喻在人们心中唤起了相似关系的变化,用语词建立起某种相似性模式,进而建构起与词典结构同构的世界结构。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隐喻最基本的功能:(1)修辞功能。不论在描写、说明或论述等各种文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使得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形象、更新奇、更生动。例如:①Many of my students are dark horses:they have potentials that need only be exploited.(我有很多黑马学生:他们具备无限潜能,只待发掘。)②In this world of hypocrisy and evil,we must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在现今这充满虚伪和邪恶的世上,我们必须分清善恶。)③The salt of the earth;the light of the world.(地上的盐,世上的光)。④紫金广场是镇江这个城市的客厅。(2)认知功能。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它可以作为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帮助人们利用相对熟悉或相对容易把握的经验领域,来组织相对不熟悉或相对较难把握的领域的经验,形成某种态度,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同时,隐喻也可以作为认识事物的新视角,赋予日常活动以新的意义。比如不同的人对于child(儿童)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Child is an angel.”;有的认为“Child is the flower of the future.”;还有的认为“Child is the tomorrow of our motherland.”,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个人通过各自不同的人生体验赋予“儿童”不同的内涵。(3)社会功能。隐喻的社会功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等都有其独特的隐喻话语,如:一个隐喻性的绰号或暗语,可缩小彼此间的距离。如海明威《老人与海》里面的星期五这个人物。二是出于礼貌,用隐喻性的语言不仅显得彬彬有礼,还照顾了对方的情面,获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如称年老人为senior citizens(高级公民),well-preserved man(保养很好的人),the longer living(年长者),而不是the old man,the old woman。

4.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方式

如前所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用以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它有助于人们通过已知的事物去理解未知的事物,或者帮助我们再理解、再认识已知的事物,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隐喻的功能。西方有些学者非常形象地将它比作英语教师的工具包(teachers’bag),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它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即一种手段与目的关系。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隐喻渗透。

(1)要充分挖掘英语课文中的隐喻因素。隐喻能给听者带来美感。在陈述两件不熟悉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时,隐喻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形象、更新奇、更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授“The Battle Against AIDS”(《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Unit 5)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人们对抗艾滋病的活动理解成军事上的敌对双方的战争:This is an undeclared war that everyone must sign up for in order for us to win.人们习惯于将紧迫的、对抗性的工作理解成为一次军事行动,并在此基础上将工作的准备理解成为战争准备,将工作的展开理解成为战争的爆发,将参与工作的人理解成为军事力量,将必须完成的任务或对抗的另一方理解成为敌人,等等(刘宇红等,2007:12)。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隐喻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发挥启发性的作用,特别是运用在阅读课上。例如,在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上阅读课时,教师需要学生关注以概念隐喻为基础议论文中的事实,如“A theory is a building.”或“The economy is a sick patient.”“Market is an arena.”。给出短句,请他们思索其中的隐喻意义。这个练习的延伸要求学习者用不同的隐喻描述相同的概念,同时思考这些隐喻的含义,重点鼓励学习者集中于语言,整个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意义表达,而不是做形式操练,这样的语言学习更内化。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他们的评论性思考能力。

(2)利用英语格言对学生进行隐喻渗透。教师可以每次在上课之前在黑板的一端写一句格言警句,一方面学生可以学习经典的英文句子,在英语写作中可以应用,另一方面这些格言对学生也有启迪作用。例如“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中文意思是“滚石不生苔”,指运动的事物会有活力。英语教师根据这句格言可以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让学生根据这样的隐喻格言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让学生看英语电影,在看电影时对学生进行隐喻渗透。让学生看电影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带有直观性、生动性,能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971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H.HymeS)在《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所指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语用规则往往涉及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这里当然涉及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问题。特别是在交际过程中,除了应注意Grice提出的言语交际的四大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外,还应该注意Leech的礼貌原则(即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礼貌原则,关注交际的方式,认为交际者在交际时会维持信息精确与传送方式的平衡,以求交际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原则呢?隐喻在这方面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高新华,2008:45)。学生应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运用隐喻性思维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不至于在一些交际场合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当然,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止以上谈到的这些。利用它,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有关隐喻及隐喻学的知识,然后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隐喻带到课堂及英语学习中去,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用隐喻性的语言来描绘文章的内容,并以隐喻性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其英语水平的提高。隐喻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在教学中对词汇来龙去脉的隐喻式溯源,使学生在解读词汇深层次涵义的同时,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模式。同时,由于得到了意念图式的配合,词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且能做到领会式的长久记忆(俞建梁,2007:52)。多年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发音和语法语言基础较好,应试能力强,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较差。许多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仍不能较熟练地阅读英文原版书籍,难以与外国人交流。这种现状说明我国外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外语人才,理顺隐喻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课文。

5.结语

隐喻更易于理解、能化难为易、方便记忆、生动有趣、具体形象,对英语教学有一定启示。英语教材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提高隐喻能力,把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尽可能恰当地使用隐喻性表达等。从学生的角度讲,语言绝对不是一一对应的简单符号系统(崔丹等,2008:175)。在英语学习中,应当重视隐喻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它以优化学习过程,化难为易。

参考文献:

[1]Deignan,A.隐喻[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2]Hawkes,Teronce,Metaphor,Matheun:&Co.Ltd.,New York,1980.

[3]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Press[M].The University Press,1989.

[4]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A].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5]Ungerer & Schmid.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14.

[6]崔丹,朱殿勇.英语教学中隐喻观的培养与英语水平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175.

[7]丁言仁,郝克.英语语言学纲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高新华.会话含义产生与语境参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6):45.

[9]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刘宇红,余晓梅.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3):12.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2]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84-85.

[13]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14]俞建梁.认知隐喻观与外语教学新思维[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