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手机报遇上地铁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手机报遇上地铁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报业的发展在社会的转型与技术的更新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中不断寻找着市场的空白点和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在这种思维和理念的推动下,手机报和地铁报相继应运而生。作为新兴形态的两类报纸,它们之间会不会存在相互的竞争?如果有,那么这种竞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这些竞争又应当如何面对?本文将从手机报和地铁报的发展和各自的核心特点入手,对它们之间的潜在竞争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手机报和地铁报的发展

2003年8月29日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率先推出《I时代报》,这是中国第一张免费发行的且具有正式刊号的地铁报,该报以新闻与信息为主,采用在地铁站、公交车站自取的低成本发行方式。随后各个城市和地区纷纷跟进,地铁报以燎原之势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陆续出现。

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随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广东《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业集团和主流报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机报纸。新华社的一些地区分社也相继推出了手机报纸,如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云南移动公司共同打造的“新华快讯”等。①

手机报和地铁报的核心特点

首先是地铁报,地铁报的最大的核心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免费发行。不管是在最初创办地铁报的瑞典还是在“西学东渐”的中国,地铁报免费发售已经成了地铁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

内容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内容短小和图文并茂是地铁报的又一个核心特点。

同地铁报相一致,手机报的核心特点也十分突出,其核心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互动性。互动性是手机报有别于其他报纸的一项最为核心的特点。这是传统报纸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多媒体。多媒体是手机报又一个有别于其他报纸的核心特征。同传统报纸相比,手机报的信息模式除了拥有图片和文字信息之外,视频、声音、flash等在手机报纸的报道中也得到了运用。

及时迅速。手机报纸的第三个核心特征就是及时迅速。这种及时迅速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同传统纸质媒体的比较中,同传统互联网相比,由于其携带的更为便捷性,使用户不用网线、不用打开电脑便可以获得第一时间的资讯信息。

两报存在的潜在竞争原因

受众定位重合。目前地铁报受众的定位主要以在校学生、年轻上班族以及知识白领阶层为主,与之相类似,目前手机报的定位人群是25岁至45岁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对资讯高度敏感的精英阶层。②从这样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两类新兴报纸形态的受众定位几乎是重合的。因此,对于拥有相同消费受众定位的地铁报和手机报来说,争夺受众的竞争在所难免。

报道内容与类型相似。地铁报的报道内容和类型由于其自身定位的种种原因,多以短小精悍的简明性新闻以及生活、时尚、文化等软新闻为主,版面上注重的是可看性,报纸的图片多以彩印为主。与地铁报的这些特点相似,手机报的报道方式也主要以简短的摘要性新闻或者一句话新闻为主,报道的内容也主要以文化、社会、生活类新闻为主,并且配以图片进行辅报道(有时还会借助于音频或视频),这种报道内容上以及形式上的近似性决定了地铁报和手机报潜在竞争的客观存在。

受众阅读场所相近。地铁报的受众阅读场所主要集中在地铁(站)、公交车(站)、机场、酒店大堂等一些公共场所,简而言之,地铁报所想要占据的阅读场所和阅读时间就是以前那些传统报纸没有占据的受众可阅读报纸的空间和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手机报所针对的阅读市场恰好也是受众可利用阅读但是还没有被传统报纸所充分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和时间,如等待和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的时间和地点等。这样看来,手机报和地铁报的受众阅读市场就十分相近了,因此,地铁报和手机报相互竞争的潜在可能性又在这一层面再次得到了加强。

如何面对潜在的竞争

两者应当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特点并寻求和利用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就地铁报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其免费发行的特点以及目前受众在读图时代的速读心理,将图文并茂的报道更好地结合和运用,使地铁报的核心特点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就手机报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互动性强的特点来吸引受众,使受众不仅可以阅读手机报,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手机报的一些报道之中。

两者都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去弥补本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就地铁报而言,目前要做的就是要努力解决报道内容过于简明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应当适当加大当日要闻速读和要闻速览的比重,毕竟新闻才是报纸的关键所在。对手机报而言,技术上的门槛是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只有手机上网的速读、流量、收费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手机报才能够更大范围地被受众所接受。此外,手机报需要改变的还有长期以来受众对于从纸质媒体上获得新闻的这种阅读习惯。因为只有习惯的改变,手机报的受众依赖度才会有进一步的加强。

但是不管怎样,手机报和地铁报的出现,对于报业的发展和推动总体来说还是有利的。相信只要能够抓住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发展中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地铁报和手机报的明天都会更加明朗。

注释:

①胡忠清、邹华华:《手机媒体发展前景展望》,《新闻界》,2006(5)。

②吴芳:《手机能否成为第五媒体》,北京青年报,2005年8月5日。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