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文化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文化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发展观是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观,不同发展观下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不相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中经济与文化的对立和疏离,还原了文化的价值、功能与意义,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更高度、更明确的阐述。新时期,党和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7-0026-04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和方式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从而对文化建设的态度也明显不同。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将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视野,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取向。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新论断、新观点和新战略,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

一、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在文化建设上的立场

(一)传统发展观对文化建设的漠视

单纯经济增长论是发展理论中出现最早的理论,这种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产物。可以说,直至资源、能源、环境等全球问题凸现之前,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发展理论就是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现代化过程片面地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把经济增长过程又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而在讨论物质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时候又往往脱离了社会、历史和文化,认为一种脱离了具体社会、历史、文化的自由市场的自发调节就可以实现物质财富和经济的增长,其根本缺陷是其物本性、单一性和功利性。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造成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大量的“外溢性”影响,使社会承受着各种片面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代价。更为严重的是,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排除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在实践中则贬低、甚至否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丹尼尔·贝尔指出,传统的道德哲学家都未曾割裂经济和道德的关系,都没有把财富创造的本身作为目的,而是把物质生产作为促进美德、创建文明生活的手段。但是,资本主义在其强调积累过程中,却把积累活动变成了目的本身,这就把经济和道德、文化割裂了开来,于是便出现了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文化的紧张和对立。这种紧张和对立不仅表现在二者在社会发展及资源分配中的轻重和优先关系上,还表现在两者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上,导致对文化建设的漠视甚至排斥,导致了文化价值的分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表现出显著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发展观抓住了生产力这个决定性因素,抓住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这个主要矛盾,把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涵。这一发展观的贯彻,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并已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但在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差距拉大、收入分配悬殊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发展观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醒我们合理地运用经济规律服务于经济建设,但却忽略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互动,忽略了经济总量增长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政治建设和文化发展,那么我们将为此片面的“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随着发展过程的推进,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及其影响下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消极、负面影响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因而也就不断地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19世纪中叶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曾激烈地批判过这种发展观和发展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经济学家开始在批判、反思、总结传统的片面发展现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为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同,这说明从传统的片面发展观、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模式的转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认识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上、政策上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构筑了综合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指向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片面性,实现了发展理论从经济向社会、从单一性向多样性、从独立性向协调性、从主体单一化向主体多元化的转变。可持续发展观在强调经济增长的价值意义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意义,使发展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社会的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包涵着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它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而且包括社会和文化发展,强调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将现实的人及由现实的人组成的现实的经济单位作为讨论发展理论的出发点,这就必然要重视文化的作用。佩鲁指出,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大海之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可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制约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及彼此发生的关系,影响着各种习俗、规范、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市场交换方式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包涵着文化自身的发展。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持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动力。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因素也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之中,使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