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须重视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须重视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年前,王强的妻子早产生下个儿子。为了养育儿子,夫妇俩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但不知为什么,这孩子总有点不对劲。都快1岁了,他还不会辨认爸爸妈妈,也不会拿玩具,而且经常用手抓眼睛。这一异常的举动开始并没有引起王强夫妇的注意,直到最近偶然发现宝宝的眼睛里长了两个小白点.他们才感觉事情不妙,赶紧带宝宝到医院去找医生。

眼科的黄教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黄教授首先给宝宝测试了一下视力,发现其眼球总是左右摆动,不能固定注视物体:又给宝宝做了眼底检查和超声波探查,发现其两眼内各有一处异常病变。而且,黄教授从王强夫妇的谈话中了解到,该宝宝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1500克,又遇到难产,经过吸氧及在保温箱内抢救10多天后才转危为安。根据这些情况,黄教授肯定地对王强夫妇说:“这个孩子患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今后很可能失明。”这句话吓蒙了王强夫妇。他们很不解:孩子不就是早出生2个多月吗,怎么就会得这种病呢?

黄教授耐心地解释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指由于新生儿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疾病,是导致儿童眼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眼疾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越短.出生时体重越低,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就越高。

我们正常的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发生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生。这种异常变化一方面会阻止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生的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患儿失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40周出生。此时胎儿眼内的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出生时其视网膜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出生后该部位在发育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上述变化,导致眼疾的发生。”

听完黄教授的话,王强着急地问道:“那么,这种眼病能不能治好呢?”黄教授回答说:“这要看病情的严重程度了。早产儿的视网膜病变根据病情的发展可分为五期。第一、二期的患儿,其视网膜无血管增生,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检查即可。有80%左右的此类患儿其视网膜可以正常发育成熟。第三期的患儿已开始出现视网膜血管增生。此时如能及时发现,并进行视网膜冷凝治疗或激光光凝治疗。可使约90%的此类患儿病情好转。第四、五期的患儿已经出现严重的视网膜血管增生并伴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此时即使采取手术治疗,也很难恢复患儿的视力。你孩子的病情已经发展到第四期,即使进行手术治疗,复明的希望也不大。对此,我深表遗憾。”

尽管王强夫妇一再请求黄教授救救孩子的眼睛,但就现今的医疗技术水平而言,黄教授也无能为力。然而,从这件事中我们却应该吸取教训:那就是早产儿的父母,对新生儿的眼疾应有足够的认识,平时一定要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早发现孩子的视力异常,争取在其视网膜发生病变的第三期以前使孩子得到确诊。这样很多孩子可以免遭失明的厄运。

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孩子的视力异常呢?一般来说,一出生孩子的眼睛就有感光功能。此时可根据宝宝遇到强光闭眼睛或哭闹等不适反应来判断其有无视力障碍;婴儿长到2个月时,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其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度;婴儿长到3个月时,开始出现头眼协调的功能,其视线可随物体移动180度;婴儿长到4个月时,开始出现手眼协调的功能,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婴儿长到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生人;婴儿长到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玩具,能区别物体的形状,并开始喜欢看图画。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视力变化,如孩子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视力标准,或出现眼球震颤、黑眼珠中央有白点、用手抓眼睛等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为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国内外的专家建议:早产儿尤其是胎龄不足32周或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早产儿,以及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新生儿,都必须进行常规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选检查。该筛选检查的具体时间是:①胎龄大于32周或出生体重在1500~2000克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的第四个星期内做筛选检查。②胎龄大于28周或体重在700~1500克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星期内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③胎龄小于28周或体重低于700克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内进行初步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上述检查一直要持续到婴儿视网膜发育成熟为止。检查中一旦发现婴儿有第三期视网膜病变,应及时进行冷凝治疗或激光光凝治疗,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