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提到新农村发展的时候,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农村经营体制如何转变?而这两句话正是被我们经常提到的两个“创新”。破解三农问题,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关系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的关系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之路。“十二五”农业发展纲要再提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说明当下三农问题依然严重。纲要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转化为具有因地制宜效应,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为此,中国数字农村网聚焦三农栏目组针对这一历史性的话题做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和探索,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来解读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经营模式。

矛盾的格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此次改革,把农民从集体推向市场,成为了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农民和市场的接轨之路却渐行渐远。

结构松散,无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户为单位,将土地由原来的集体管理变为家庭自主经营,虽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农村的组织结构却比以前更为松散。纵观国内,这些年因为农业生产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造成的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已是司空见惯,从苹果到大蒜、从辣椒到香蕉、从柑橘到卷心菜无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农村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利用度低。新的优良品种,新型肥料、农药产品,新的种植、施肥、用药技术,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运输、销售渠道、价格等都是事关农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信息,由于深受传统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民利用和认识程度不高。

种植技术落后,农业经营效率低下。由于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新技术、新产品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虽然这几年种子公司、肥料厂家、饲料厂家和农药厂家为了推广自身的产品也加强了对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但毕竟是以其商业目的为第一目标。

管理的环节增多,政府管理的难度加大,容易滋生行败。由于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户为基层单位,这就导致国家对农业控制的对象被放大,管理的环节骤然增多。中国对农业进行管理的通路是农业部农业厅市农业局县农业局农业副镇长农业副乡长村长自然村村长农户,配套的农业“三站一社”大部分已经形同虚设,预期作用也因松散的农业经营模式而得不到有效发挥。

化学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庭承包经营,建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经营模式初现雏形。到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8.15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83万亿元;带动农民9808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民年户均增收1797元,2000年以来年均增幅达10%。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与法律相配套的法规和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依法登记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17.91万个,成员总数232.31万个,不仅拓展了就业领域和增收渠道,而且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2000年中央启动了以“减轻、规范、稳定”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2003年在全国推开。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选择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同时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从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在神州大地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同时,国家还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从2004年起,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2006年首次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随后,补贴品种增加、数额逐年增长,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7161.4亿元,上述四项补贴资金达到1230.8亿元,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向“三农”倾斜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农村经营体制模式

在保证家庭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农民合作组织带动模式逐渐成为我国大力推行和实施的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要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组织农户发展生产,目前已被各级政府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选模式加以大力扶持和推广。这一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小生产的盲目性,也有利于良种良法的推广与应用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此模式明显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种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以其小规模灵活性和因地制宜的多样性显示出与乡土农业相适应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个体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势单力薄的不足,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的相对稳定。

发展小规模家庭经营,引导分散农户自发创办农民合作组织,这些做法本是借鉴日韩模式――依靠“农户+合作”模式来逐渐完成从单一农户向农户合作组织的转变。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农村几百年来就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而且农户分散经营,因此只能遵循日韩模式,依靠农户小规模经营,走农户合作组织和小规模农场的道路来谋求逐步发展,而不必推行规模化经营。

市场化农村

学者黄宗智曾断定:“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而是在于资本-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畜-禽-鱼饲养和菜-果种植家庭农场”。那么,中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各地大张旗鼓的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之时,科学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

“藏富于少数的涉农大资本,而不是藏富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龙头企业带动模式的效果如何?从表面上看龙头企业有利于组织大批农户发展生产,但在客观上却是把农民束缚在从事提供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狭隘范围内,广大农民得不到这一行业的平均利润,而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则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合法获取农产品增值链条上的绝大部分利润。

“当前诸如农户合作组织和小规模家庭农场这样的小农经济体根本摆脱不了竞争弱势的困局。”采用农民合作组织模式,或者小规模家庭农场,以及其它各种小农经济体模式,都是只见一社一村而不思中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长期抗灾能力。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继续走下去,那么,中国农业将持续做不强、长不大,在全球气候日益恶化、农业资源日益匮乏和农业全球化竞争等诸多因素冲击下,农业安全则成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唯有市场化农村,发展农业产业,让农民成为新兴农业产业工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够摆脱上述两种模式的种种弊端。

以地域为界限发展纵向一体化的中型农业企业集团,这有利于农业企业集团在本专业范围内做精、做细、做大、做强。这里必须强调“品牌”和“精准”。品牌是科技和市场信息的聚合物,纵向一体的重心是推行品牌战略,也就是将自己的专业品牌(产品和商标)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并将这一认识和行为提升为企业经营战略。精准不仅是精细,而且还是准确。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国土综合整治科学规划和地域专业分类精细确定专业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准确选定主打目标,并且根据地域资源优势与观光休闲、绿色生态、物流服务和医疗保健等相关主题灵活结合,拓展创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