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肚子里有一个火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肚子里有一个火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介绍:

立夏,毕家两个男孩的妈妈。全职母亲,社交达人,自由撰稿人。曾求学、工作和生活于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丈夫是澳大利亚人,长子北辰出生于东京,次子天泽出生于上海。毕家妈妈的育儿社交圈里,不乏“海归”中国家庭,定居上海的西方父母、海外职场干将妈妈……毕家妈妈愿以跨文化的立场和视角和你分享她的育儿经。

要开饭了,我不给天泽果汁。天泽骑上他的小滑板车,在家里呼啸滑行。客厅并不大,可是他到了家具前总能够灵巧地一拐避让开。我很满意他的技巧,但看着他气呼呼的神色,又暗暗心痛:小小的人儿,你哪里来的这么大的愤怒?

这么早就在家里培养出一个“惯青”来,是出乎我意料的,但是,我知道,天泽的愤怒不是唯一的,而我也绝不是孤独的。

愤怒不过是一种情绪

2~4岁正是孩子怒火旺盛的时期。日渐强大的意愿与能力和现实的冲突,让小人儿们心烦意乱。达尔文曾经观察自己的儿子多比,发现“从涨红了的脸和头顶的样子判断,他无疑很容易有激烈的情绪。”达尔文对人类的愤怒情绪,从进化学的角度得出了结论:“有些表现比如在极端恐惧时毛发耸然、在勃然大怒时露出牙齿,除非我们相信人类曾经生存在一个很低级的、动物般的状态中,不然很难理解这些。”

愤怒,可以看作动物性,也可以看作一切生物的本性。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有焦虑和愤怒的时刻。孩子愤怒的起因往往很简单,但实质上和大人的烦恼却没有什么区别:妈妈就是不给我买那个奥特曼――想要的得不到;贝贝为什么要抢我的玩具――拥有的被剥夺;我要看《天线宝宝》可妈妈说今天不是周末――想做的事情做不成。

不同的是,孩子愤怒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大发脾气,以歇斯底里的哭闹,攻击性的行为和语言,将其情绪的宣泄变成周围人的噩梦。

但是,发脾气的孩子,仍然不是坏孩子。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大人往往跟着发火,那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养和背景里,我们觉得愤怒不是件好事,从而没有耐心和意愿去姑息迁就和理解。

其实,愤怒,不过是另一种情绪而已,就跟失望、伤心、嫉妒、欢喜一样。挑选伴侣的时候我们不要找一声不吭的闷罐子男人,那在培养我们的孩子的时候,为什么要压制和仇视他们的情感?愤怒,哪怕有时会伤我的心――“妈妈我不爱你!”;有时会伤我的家具――天泽当“飞车党”的时候我的心悬着眼睛一直瞅着唯一值钱的柜子,但是,这仍然是孩子在表达和发泄他的情绪。我作为父母,要做的,不是说“不”,而是说“亲爱的孩子,还有别的表达方式可以尝试”。

因此,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我不生气。我只操心,操心孩子以什么方式生气。

教给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

英国儿童心理学专家鲁道夫・谢弗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无论你当地的语言说得多好,如果不了解当地文化道德社会规则,任何交流都注定要失败。因此,儿童需要在尽可能早的时候学习所在社会的表现规则,这样,他们才能知道在某个情景下该怎么合适地表达情绪。在某些场合中,‘自然的’表现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大多数情景中,即使小孩也应该掩饰自然流露的情绪,甚至要用不同的情绪来代替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习一种可以被周围社会环境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一个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是一种生物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化,这个过程,叫做教化。每个人都有发怒的时候,但为哪些事情发怒,如何发怒,什么是可以允许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就要参照你的环境和周围的人的反应了。爱斯基摩的奥特古部落的孩子从来不发怒,因为在他们的社会中,发怒是跟社会最高价值相冲突的,是不被允许的。在中国长大,我们从小被告知要虚心接受意见,而我的老公和相熟的几个西方男性朋友,却都曾经因为被人多说两句就勃然大怒――因为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不干预别人也不被别人干预是生活的常态和信念,为此而发怒在他们的母亲那里从小就情有可原。

因此,孩子的愤怒,跟其他所有情绪一样,需要你的引导,而不是否认,这样做的前提是,理解和承认孩子的情绪。理解并不是认同,但是孩子在生气,在伤心,在愤怒,我们看到了,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我们重视他们的感受,我们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的孩子因为你换了他的牙膏的牌子而“无理取闹”地大哭的时候,试试看这样对他说:“原来的牙膏现在没有了,你觉得很伤心是吧?”这句话不一定总有魔法般的止哭效应,但一定能缓和局势。

等孩子稳定下来后,再告诉他: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语言,而非哭闹、踢人、咬人或满地打滚来表达你的感受。

鲁道夫的研究表明,“能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自己情绪的儿童(如保持好脾气、忍住眼泪),一般来说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善于向其他孩子表明自己情绪状态的儿童更受人欢迎;能用非攻击性的方式应对愤怒情绪的孩子受别人喜欢,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强。”

孩子也很会说不好听的话。如果你总是表现得很受伤的话,孩子一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恨你”。此时,你可以跟他大吵一架,也可以跟他说你很想听他的意见,但你也希望被尊重。你可以教他说:妈妈,你没有给我饼干,我觉得很生气。

这不是让孩子闭嘴,而是让他用社会接受的方式把想法说出来。前者叫作发脾气,后者叫作表达,叫作交流。

应对发脾气的孩子

在小朋友这里,不合心意的事情很多,什么都可能成为发脾气的理由。天泽最近一次哭闹是因为妈妈买了新书架,挪动了沙发的位置。毕家妈妈虽然不倦地读书和思考,研究对策,但常常也有措手不及的时候,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围观者甚众的情况下。

孩子的行为是最不可预料的。当你看到陌生人的孩子在超市排队付钱的时候哭喊着要妈妈买糖果,或者谁家的孩子在儿童游乐场拿着根树枝追打别人时,不要暗自庆幸这事没有轮到自己头上。因为孩子随时都在变化,下次也许在大庭广众下丢面子的就是你了。

当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发飙,千万不要去跟他讲道理,因为此时他在失控的情绪王国里正“爽”得厉害。你去跟他讲道理,结果往往成为他发泄情绪的靶子,调解不成,最终把自己也弄得怒火中烧,而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个比生气的孩子脾气更大的父母了,因为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情绪失控是允许的,愤怒可以用更大的愤怒来对待。

体罚也没有必要。打屁股可能泄了妈妈的气,也给周围的人看了妈妈确实要教育孩子的决心,但是,两岁左右的孩子其实还不太具有因果概念,不太能将做错事和被打屁股联系起来,他们可能只觉得好痛。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撤。三十六计走为上,把躺在地上手舞足蹈的孩子扛到肩上,立刻撤离现场。到一个孩子没有观众、父母没有压力的地方再慢慢解决问题。

有时,个性激烈的孩子会以咬人、打人、扔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程度。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屡教不改的不妨试试“计时隔离”。预先设定一个隔离区,可以是卧室,

可以是书房,让怒气冲冲的孩子自己进去,冷静下来后再出来讨论错在哪里。

防患于未然

当然,最好的应对莫过于防患于未然,找到问题的症结――孩子发脾气,其实往往不是因为那个被人抢走了的玩具,而是跟日积月累的压抑和被控制的情绪有关。

科学家研究发现的好消息是到了4岁以后,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随着进一步社会化,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会减少,力度会降低。也就是说,发脾气,跟半夜尿床一样,不过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段,正常情况下,有一天醒来,你就会发现孩子重新变回那个可爱的小天使了。

因此,不妨尝试调整一下亲子相处的策略,避免跟孩子产生正面冲突,争取平稳过渡。

尊重他

曾经有段时间,先生每天下午去接北辰回家。一般来说,我们不给孩子吃零食。但是一次先生回来说:“今天北辰说他饿了,我就带他去了便利店,他选了一盒寿司和一瓶茶。”寿司和茶都不算零食,我不反对,但是,我担心这会成为惯例。先生回答说:“也许他以后会要求吃饼干蛋糕,但是,想想看,如果你饿了,要求买东西吃,我拒绝,你会是什么感受?”

孩子饿了就是饿了,先承认他的感受,满足他的要求,尊重他的基本愿望,至于其他,作为其他问题再来解决。而事实证明,北辰并没有滥用他的权利,冰淇淋仍然是一周一只。

给他选择

这是一个带有些许欺骗性的技巧。貌似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但实际上是成人在掌握大局,但如果孩子买账,大人也不必内疚。

给孩子吃咳嗽药之前,我会问:“吃了药之后,你要一颗糖还是一杯果汁?”

准备早餐的时候,我会问:“你们要吃炒鸡蛋还是炖鸡蛋?”

这个游戏的关键在于你给出的选择都是你自己能够接受的,如果你的问题是开放的,比如:“你要不要吃药?”或者:“你们早餐想吃什么?”那就真的变成你的问题了。

消除隐患

“不”是最惹小人儿生气的词了,尤其是如果一天中要听个无数遍的话。

有些“不”当然是必须说的,比如过马路一定不能自己乱跑――因为性命攸关。但家中大部分的事情其实都不用说“不”。

在孩子可以自由移动之后就坚壁清野吧。孩子生来好奇,对于两岁以下的幼儿,先清理环境――去除可能引发“不”的东西,比如说没有封闭的电源插头――孩子是一定要把小手指头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妖怪的;放得太低的电视机、DVD机――那些没完没了的按钮对小朋友来说有无穷的诱惑;你的金银珠宝――不管它们价值多少,在小朋友眼里都不过是亮晶晶的玩具。

我也去过一些家庭,孩子小小的,却什么都不碰,我不相信孩子天性就这么懂事,知道妈妈的花瓶宝贵,我只怀疑这妈妈已经对孩子说过无数次“不”了,孩子连脾气都懒得发了。

在做了所有努力之后,你可能发现你的孩子仍然怒火冲天,那么多给他和你一点时间和耐心吧。一个从未经历过焦虑和失望,从未有机会表达他的愤怒和悲哀的孩子,不可能发展出对未来的幸福快乐至关重要的心理技巧。发脾气,不过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他们会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