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地行使班主任批评教育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地行使班主任批评教育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针对许多班主任出现不敢管学生、不愿管学生、不能管学生的现象,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16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与其说赋予班主任一定权利,不如说强化了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对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让“仁爱”

行使批评教育权“铺路”

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爱而来到人世间的,每个学生几乎都不乐意接受批评教育。批评教育若没有情感基础,既会偏离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因此,要批评教育学生之前必须仁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你的仁爱。所谓“仁爱”,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爱”。班主任对学生的仁爱,应该是爱由心生,心中有爱;应该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难看的孩子”爱;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留有一点空间与时间;应该给予学生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应该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现在之所以出现学生不服、反感和顶撞班主任的批评教育,甚至对班主任的批评教育采取过激的行为,深层原因是学生没有感觉到班主任的仁爱。“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仁爱学生,教育才有可能;学生只有回爱教师,批评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二、让“人格”

为行使批评教育权“添翼”

班主任不是法官,也不是警察。班主任行使批评教育权,与其说是执行权力,不如说是与学生进行人格较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心理学研究表面,一个人的遵从可分为三个层次:依从、认同与内化。“依从”凭借的是一个人的权力,权力越大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认同”的基础不是权力而是吸引力,当学生感到教师在某方面对自己有吸引力时,就会喜欢教师且接受其教诲,并采取同他一样的态度和行为;“内化”是学生对外界影响反映的最高层次,它不是停留在吸引上,而是将他人的某种准则和信念纳入自己的准则体系并形成了信念。无论是学生的认同还是内化都离不开教师的人格魅力,但内化所需的人格魅力无疑更高。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行使批评教育权时,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行使批评教育权时,震撼力、威慑力就大,产生的教育效果就明显。反之,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导致学生与班主任“顶牛”现象。所以,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为其行使批评教育权“添翼”。

三、让“适当”

为行使批评教育权“掌舵”

批评教育权中最难把握的是“适当”,何谓“适当批评教育”?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其一,遵循批评教育共性: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也不能不伤害学生基本人格;应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一个错误,一次批评;要选择私人的空间,而非公共场合。应尽量选择温和说服的教育方式。记得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试的故事,看谁能把一个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先猛施寒威,一上来就拼命刮,企图一下子把行人的大衣掀掉,哪知风越吹,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则不同,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渐觉暖势,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下大衣。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说服往往胜于压服,温和友善往往胜于强力风暴。其二,对症下药。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内向性格者的大脑皮层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应;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则相反,他们的大脑皮层相对来说不那么敏感,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脑皮层的迟钝性。因此,对内向学生的批评教育则宜采用“事后”、“和风细雨”的批评教育方式,而不能采用“即时”、“狂风暴雨”的批评方式;对外向学生可以采用“即时”、“一针见血,义正言辞”的批评教育方式。

四、让“唤醒”

为行使批评教育权“立本”

评价批评教育问题不能仅看表面效果,而应该追求批评教育的终极目标。批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唤醒。比如,一位家长给孩子送东西到学校,因为这位学生认为家长的形象可能给他“抹黑”,就告诉同学这位送东西的叔叔是“一位老乡”。面对这位学生,若采取直接批评――某某同学,你太虚荣了,真丢人!这种批评教育绝对很有效,下次他父亲来了肯定不会再说是“一位老乡”。但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不仅不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尊严。相反,若结合这位学生情况,给他写一首散文诗《孩子,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孩子,在准备怀孕时

为了生一个健康、聪明的你

爸爸戒了香烟与红酒

妈妈吃了许多从来不吃的东西

孩子,在怀孕时

妈妈忘记了自己的体型

每天对着漂亮的baby画笑个不停

爸爸不顾自己的嗓子

每天对着你朗诵诗歌

孩子,在婴儿时

我们全家都围绕着你

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

都轮流呵护着你,哄着你,赞美着你

孩子,在你生病时

妈妈整夜抱着你

爸爸晚上12点就去医院挂号子

爷爷奶奶总在祈祷,上帝啊

以后所有孩子的疾病,都有我们来挡吧

孩子,在你上学时

为了你能进一所好的学校

爸爸妈妈花费了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

俯着身、低着头,为你求情

但我们毫无怨言

孩子,你在学校时

若忽然刮风下雨

妈妈总是叨唠着

孩子,你冷吗

若你突然受伤

爸爸总是凭借所有力气

第一时间赶到你身旁

孩子,在你胃口不好时

我们总是徘徊在菜市场

实在想不起来该买什么菜

才能调适你的胃口

孩子,在你成绩不理想时

尽管我们会说

孩子没事,只要下次考好

其实我们比你更着急

孩子,在你18岁时

爸爸妈妈兴奋不已

但昨晚也失眠了

因为你已经长大成人了

爸爸妈妈还能为你做些什么

我想,读了这首散文诗,这位学生的心灵应该受到震撼与洗涤,从而唤醒了生命中的灵性与感恩情怀,使心灵和行为发生了改变。

五、让“平衡”

为行使批评教育权“修复”

学生在受批评教育后,心理一般都会产生不悦情绪,心理会失去暂时的平衡。批评教育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用得不好,会伤人害己。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指出:批评,是一剂苦药,有时是一剂学生不得不服的药。这剂苦药包含了教师不一定能被学生体察到的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它犹如一支强心剂,用之得当,立刻起效,用之不妥,可以伤人。尽管班主任“爱之深,责之切”,但学生不一定会领情,甚至会产生各种抵制情绪和过激行为。尤其现在的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公主”,被溺爱得只能接受表扬与赞美,而且心理脆弱、耐挫力差。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学生后,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修复”,恢复其心理平衡,以免发生不良的反应。在行使批评教育权时,我一般采用先肯定后否定或先否定后肯定的策略,并且事后密切关注、跟踪其心理变化,直至心理恢复平衡。

【缪仁票,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