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过程视角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构建与检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过程视角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构建与检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为视角,构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并基于150家在孵及新创企业的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构成创业能力的关键要素,其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本研究可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创业能力 机会识别 资源整合 运营能力 因子分析

创业能力影响个体创业行为选择(Man,T.W.Y.et al.,2002),对新创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Krueger,N.F.et al.,2000)。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方面还存在分歧,不利于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视角,构建了创业能力概念的概念框架,并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框架进行检验,识别其中的关键要素,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及创业企业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Jarillo(1989)、Alvareza(2001)等学者从创业资源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创业的结果;Sirmon和Hitt(2003)则认为如何集聚和平衡资源是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饶杨德(2006)则认为选择、汲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Timmons(1999)从创业机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搜寻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机会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Shane(2003)则将机会识别和开发利用能力作为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角度进行了研究,Chen(1998)在借鉴Long、Miner及Kazanjian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及财务控制等作为成功创业者的重要职能,Drnovsek(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Chen的这一观点;De Noble(1999)则对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关系管理、机会管理、资源配置及氛围营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前述研究对构建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但存在的不足是这些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从创业过程看,不利于指导创业实践。如创业者虽然识别了创业机会,但由于不具备机会开发的必要资源,就很难实现创业成功;同样,具备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但却无法获取有效的创业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创业成功。显然实现创业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本文将以更加融合的视角进行创业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与研究测量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新企业的创办过程主要指企业创立和成长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创业企业所需的能力随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创业前的重点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而创立阶段则更加强调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当新企业创建成功之后,运营能力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创业能力的概念应该是全面涵盖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特征。结合前述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

(一)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使用的资源和能力(Kirzner, IM,1973)。Shane(2003)指出,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除了关注机会的来源和机会的评价等问题以外,从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学者更加关心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发现创业机会?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能将机会转化为产业和服务?因此,模型中的机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本文主要用创业机会识别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机会能力。

(二)资源能力

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Firkin(2001)将创业阶段的资源分成三类,分别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认为区别不同创业者能力差别的主要指标是其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模型中资源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开发创业资源、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文章中用资源搜寻、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三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资源能力。

(三)运营能力

新企业创建后,运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型中运营能力指新企业在创建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加强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组合调配,及与其它利益相关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新企业能获得持续增长。本文根据Man(2002),贺小刚(2005),唐靖、姜彦福(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用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来反映和测量运营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指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并运用到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制定、执行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关系能力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承诺能力是指能够持续经营,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专家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工具,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等环节,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组织调研。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拟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样本选择

将“创业能力”一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查询发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绝大多数与“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等词关联,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几个关键词关联紧密。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选择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太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太原高新区大学科技创业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调研。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成立或入孵的企业。同时,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同时通过函调、电子邮件、电话调查等形式,对北京、成都及深圳等地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差而带来的干扰。

(三)量表开发

为了验证概念框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测量指标均来自于相关学者已经检验过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小幅调整,问卷回答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 scale)7级量表进行回答,从1-7,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指标及来源,如表1所示。

模型检验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计调查150家企业,其中山西省内102家,北京28家,成都11家,深圳9家。收回问卷经确认,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6份、8份、3份和2份,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数据的完整性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等,问卷总有效率为59.3%。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为IT行业34%、文化创意产业13%、电子行业39%、服务业8%,其他行业6%;企业状态为:在孵企业51家,毕业企业99家。

(二)缺失数据处理

对于缺失数据,依据各地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的不同,本文对山西省内企业的缺失数据采用表列删除法处理,而对外地企业的调查缺失数据采用了插补法,即将样本均值作为该数据的替补。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它要测量的事项,一般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表示,当系数值在0.6以上时表示问卷具有较好信度。经SPSS16.0软件分析,本文各指标a系数均在0.6以上,其中“资源获取”最高为0.815,“战略能力”最低为0.61,表明调查量表满足信度要求(见表2)。

效度就是正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要测量的概念,效度越高,表示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相关学者开发并经过实证检验的指标,因此,前两个效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来考察。

(四)模型拟合、检验与评价

根据前述创业能力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建立创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为了比较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同时构造了单因素竞争模型,即认为机会识别等9个测量指标均属于一个维度。

通过AMOS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初始模型和单维度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拟合参数分别选择了绝对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RMSEA和相对拟合指数CFI。从拟合结果看,初始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而单维度模型有两项指标接近或超过标准要求。因此,初始模型拟合度较优。

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中所列各项因子与指标之间的载荷值均在0.6以上,这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拟合指数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所归纳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合理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了探索。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解释力,这说明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看,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框架具有合理性。

同时,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对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为0.90、0.87和0.89。这表明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能力,即如何恰当地利用机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如何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结论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Gartner(1985)、Gatewood(1995)、Wheelen,Hunger(1992)的研究发现,创业可分为决策驱动型和机会驱动型,前者是先决定创业,然后评估资源、搜寻机会,而后者则是先发现机会,而后进行资源评估与整合,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创业。显然,本研究假设先从机会识别开始的创业过程描述对决策驱动型创业考虑还不够,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第二,创业能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需要大样本支持,而本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样本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 Krueger,N.F.,Reilly,M.D.,Carsrud,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

3.Carlos Jarillo.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 strategic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 (4)

4.Alvarez S.A. &Eiuselntz L.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Journal of Vlanagemem, 2001, 27(6)

5.Sirmon D G,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

6.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软科学,2006(5)

7.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ay, 5 edition [M].Irwin Mcgram-Hill, 1999

8.Chen,C.C.,Greene,P.G.,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9.Drnovsek,M.,Glas,M.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0(2)

10.De,Noble.A.,Jung,D.and Ehrlich,S. Initiating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11. 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2. Shane.S. ,Locke,E.A.&Collio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

13.Christensen C M,Bower,Joseph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

14.Gaglio C.M. &Katz A.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2)

15.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6.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

17.Evans,D.S.LS.Leighton. Some Empirical As Pees of Entrepreneurship[J].American Economize Review,1989(79)

18. De Koning,A. Conceptualiz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a social-cognitive press[C],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leadership, Stockholm,1999.1

19.Gartner,W.B.,K.G.Shaver,E.J.Gatewood. Dominan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in:P.D.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2000

20.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2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2.Brush,C.G.,Greene,P.G.,HART,M.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3.Chandler,G.N.and Jansen,E.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

24.Chandler,G.N.and Hanks,S.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25.姜彦福,白洁.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经济因素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5(209)

26.Arild Aspelund,Terje Berg-Utby,Rune Skjevdal. 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 2005(11)

27.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28.Gartner,W.B.,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

29.Gatewood,E.,K.Shaver,W.Gartner.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 Factor Influencing Start-up Behavior and Success at Venture Cre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5)

30.ThomasL.Wheelen,J.David Hunger.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e.1992

31.张帏,陈琳纯.创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业过程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