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给社会的和谐带来了极大危害,加剧了社会诚信危机、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扭曲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引起了卫生界、法律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

社会政府方面的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因此改善医院的投入体制。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体制改革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却没有跟上,也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医疗体制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行和不确定行,使医疗卫生事业融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

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管制度不健全:客观而言,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消费者协会由于对医疗知之甚少,很难做到有效监管。

医疗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医疗服务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某些先进的、高风险的医疗技术的应用,尽管医务人员尽心尽力,也不能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法律制度不健全: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需要法律做保障。

医患双方互不信任

医院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当前的医院是市场经济中的一员,让医院去市场上打拼,医师收入和医院的利益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引发了一些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导致患者对医师越来越不信任。

社会对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缺乏了解,期望值过高:由于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师工作的实际效果寄予了过高的期望,而事实上人类在现阶段仍有许多疾病是无法医治的。有些患者认为只要进了医院,花了钱,就能治好病,当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发生意外时,他们就可能有过激行为,医患矛盾更加突出。

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道德取向和行为走向偏离:医师作为医疗行为人,大多数履行着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道德,但少数医师没有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道德取向和行为走向偏离,受不良影响漠视职责和规范,忽视对医学技术的潜心研究,表现出服务意识淡化、追求物质利益,甚至收受红包、索要回扣等。由此,造成人民群众对医师队伍的偏见。

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医院内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奖惩机制的不完善,不能恰当地用经济杠杆对医师行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激励,医师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面对繁重的日常医疗工作,往往心情压抑、身心疲惫,对患者的提问和疑虑草率敷衍,解释病情不详、不当,甚至“生、冷、硬、顶”,直接造成医患双方关系不融洽。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学术性强、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的特点,责任重、压力大而收入低,导致心理失衡。

患者和家属的行为

患者需求增加: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对象,对医疗技术的需求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趋于多样化,除了技术性需求外,还需要人文性的服务。但是,医师在繁忙紧张的诊疗过程中,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引起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满。

患者“知情同意”意识增强:由于患者维权和参与医疗过程的意识不断增强,从而要求更多地了解自身疾病状况、治疗方案、用药过程及预后情况,但当医生如实相告时,往往引起患者的忧虑和家属的不满,而“知情同意”也往往被理解为医师在推卸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和责任。这些都会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降低而产生不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有限

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务考试注重医学知识,却忽视医务人员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方面知识能力的培养。许多医务人员只重视钻研医学业务技术,与人沟通能力有限,缺乏语言和行为沟通知识,不懂得沟通的技巧,不敢沟通和不善于沟通,不能因人异按不同层次、病情、预后等情况,分别与患者进行沟通。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之间不能建立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随着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医患关系进一步激化和恶化。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行风建设措施未落实,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缺乏人文关怀,医患之间潜在的危机随着沟通不良升级,演变成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媒体方面因素

由于公众对医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对医疗工作高风险和局限性的不理解,加上部分媒体片面的把医患关系矛盾理解为商业流通中的消费行为关系,强调患方的弱势群体地位,放大部分医疗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媒体试图扮演锄强扶弱角色以唤起大众的共鸣,无疑对医患冲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金凤.盐城市1995年~1997年食品检测平均合格率与标化合格率的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1):62.

2孙英全,李小红.标准化法在食品监测合格率评价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1999,6(5):386-387.

3方积乾,孙振球.卫生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7-311.

4林瑾葆.标化食品卫生合格率的初探[J].卫生研究,1988,1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