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师,请等一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试问:农民种庄稼可以说“时间不够,土就不松了,肥就不施了,草不除了”吗?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当今语文课堂误入“快”的歧途,课堂上,语文老师喜欢说:“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就不请同学讲了。”“时间不够,课上就不写了。”“来不及了,就不请大家读了。”……真快!以下,笔者试对语文课堂的“快”现象作粗略扫描及粗浅反思。
【课堂扫描一】“谁来说?”提问话音刚落,老师两眼便急切地搜寻高举的小手。三秒钟内没有学生举手,老师便急躁起来,不自觉地把问题再重复一遍,甚至立马进行直指目标的“引导”,寻找发言的学生。很多正在低头沉思的学生此时往往不敢抬头,生怕与老师目光相遇,被“请”起来发言。此情此景,不知老师有没有在孩子紧锁的眉宇间读出了这句话:“老师,请等一等,让我想一想!”
【反思】教师提问一结束,学生纷纷举手,对答如流,高潮迭起——这种如工厂流水线作业般的流畅无疑是很多老师期盼的课堂境界。然而,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语言文字,这种体验和感悟必须得有时间知觉文本,静静地与文本进行思想的会晤和情感的沟通,方能确有所获,正如叶圣陶所说,“一字未宜疏忽”,方能“语语悟其神”。因此,有效的提问,必须给学生充裕的静心思考时间,绝不能为追求课堂的表面畅快淋漓而违背教学规律,挤掉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提问形同虚设。
“老师,请等一等,让我读一读!”
【课堂扫描二】“谁来读一读?”小手如林“刷刷”举起。“你来读。”被请到的孩子很自豪地表现了一番,其他孩子情绪更高涨,嘴里不断低喊着:“我、我、我……”迫切地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你也读一读。”这孩子也带着被关注的喜悦认真地读了。余下的孩子更急了,有的甚至半站着,想以高度“取胜”。老师扫视一遍,激动地说:“让我们一起读。”“唉——”人坐回去了,手收回去了,激情跌回去了。不知老师有没有在一连串的“回去”中读出这句话:“老师,请等一等,让我读一读!”
【反思】个别朗读是语文课堂上最为普遍的朗读方式,但我们往往仅止于“有”,象征性地点一两个人“意思”一下,就匆匆走过场了。其实,个别朗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真是不容小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们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总说要多元理解,其实个别朗读便是引发多元理解的极好方式。而且,课堂上的个别朗读,往往能让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提高注意力,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使孩子在后面的学习中得以更深入地体会与感悟。
“老师,请等一等,让我说一说!”
【课堂扫描三】课堂教学时,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往往因其没有唯一答案,而让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性高涨。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大内容的密度,常常只是象征性地请两三名学生说说,点到即止,便以“时间关系,下次再讨论”搪塞过去。学生都对“下次”心领神会,所以伴随着嘴里的一声长长的叹息,高举的小手就很不情愿地放下了。不知老师有没有在这声长叹中读出这句话:“老师,请等一等,让我说一说。”
【反思】“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些口号已经声嘶力竭地喊了很多年了,可老师们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吗?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学生课堂成长的内在需求:一方面,表达想法能展示思维的结果,要么在获得认可的同时,体验思维带来的快乐;要么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偏差,提高思维的品质。这两个“要么”都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积极的方面推进。另一方面,这发言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一种促进、一种激励、一种唤醒,能开启其他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其他学生经历一个倾听、思考、判断、调整的过程,有利于思维走向成熟。
“老师,请等一等,让我写一写!”
【课堂扫描四】“随文写话”已在快节奏的语文课堂上光荣“下岗”,教师虽然知道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却总是不愿让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来写一写。在教学了一些结构或语言比较典型的段落后,常常以“以后我们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之类的语言来体现所谓的“读写结合”;发现了合适的练笔落脚点后,往往让一两个学生起来说一说,就算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意识。不知老师有没有在学生不太流畅的话语中读出这句话:“老师,请等一等,让我写一写!”
【反思】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侧面,它们血肉相连,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读是写的基础,能够为学生的写进行情感的铺垫、思维的指引、方法的指导;写是读的加深和提高,通过各种形式的随文练笔,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精心选择练笔的落脚点,挤出时间来进行趁热打铁式的课堂练笔,不论是对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老师,请等一等,让我问一问!”
【课堂扫描五】课始:“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已经预习课文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故作开放,也很配合,总能娴熟地围绕课题从“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几个方面进行提问。这种无疑而问考验的是学生的“技术”。
课尾:“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面对这样的“老”问题,学生也会训练有素地从文本的具体内容讲到文本阐述的道理、给人的启发。都懂了,一节课似乎成功地结束了。
看着这样圆满的语文课堂,我不禁要代替孩子大声疾呼:“老师,请等一等,让我问一问。”
【反思】“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可见,“问”之于求学、思考、提升思想的重要。难怪“西方老师的口头禅是‘有问题了吗’”,而“中国老师的口头禅是‘都懂了吗’”(王开东语)。的确,我们总是将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都教会”,课堂上总是没完没了地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最终学生却在老师的控制下做了学习的傀儡,渐渐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能不能自由提问”正是课堂是否民主平等的体现;而“会不会自主提问”恰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
“语文课必须得沉下去,必须摒弃浮躁,必须如农人般辛勤踏实地耕耘。”语文老师,请慢一点,请等一等,做个耐心耕耘的农民吧。
作者简介:杨敏芬,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科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宜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吴春芳,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宜兴市德育学科带头人。